讀書也是有許多方法的,尤其在信息量如此大的當下。看了秋葉的這本書,學到很多不錯的想法,也在付諸實踐了。
1、首先得捋順自己的讀書方向
從我自身出發,我目前會讀幾個大方向的書【工具書暫時還沒用到】
(1)視野類的書,主要是獲得不同的思維和觀點,增加自己的認知。包括【經濟類,管理類,歷史類】
(2)專業書,這類書直接和工作相關。
(3)文藝心靈類,這部分書主要關注自身的心智成長。(也就是提升情商逼格)
(4)潮流書,也就是暢銷書,這類書是必讀的,像《大數據時代》、《顛覆式創新》、《大敗局》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閱讀這類書是了解當下趨勢和變化以及調整自身方向的一個非常重要參考因素。(當然也包括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書籍,比如我很喜歡服飾搭配。)
文藝心靈類和潮流書其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是可以通過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和完成的,而視野類和專業類對大塊時間的需求比較大。因此讀書還需分清主次:哪個階段讀什么書,什么時候要進行主題閱讀,什么時候要進行知識體系整理等等。這些都關系到你的學習效能,從而影響到你的行為。
為什么讀書要有這么多的方向?關注點太多,讀書太雜么?我很認同秋葉和《將才》作者杜書伍的觀點:只會用一種專業角度來分析問題的人很難突破自身的限制。為什么在一個以技術為主的公司里專業級副總比單方向的總工程師更能系統地解決問題?因為,副總不僅是專業工程師,同時也是高級管理者。舉個我自身專業的例子:我經常遇見房屋出現裂縫的問題,而每一條裂縫的產生,都不是單方面原因引起的,也許是沉降,或許還有施工的影響,或許還有溫差的影響,還有受力的影響等等。因此,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答案,多方攝取,多方比較,才能客觀,才能更接近事實。
2、閱讀方法
秋葉介紹了幾種很實用的讀書方法。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有這個認知還是很有必要的。
(1)通讀法
這里的“通讀”不是指通讀一本書,而是通讀一系列書。我時常有種讀完書,即使記了筆記應用了也不是很有收獲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因為沒有在開始建立這一知識點的框架,即使讀了一些書,也成為了零零碎碎的碎片。如果真的想建立自己的深度思維,想深入了解某一領域,不老老實實讀幾本書單里的書形成基本的框架是行不通的。
(2)樹讀法---主題閱讀
秋葉講的主題閱讀和杜書伍講的整合閱讀其實是一回事兒。如果覺得某個方面有必要了解學習,主題閱讀是最好的選擇。樹讀法即先寫好大綱,然后根據大綱買書,搜集資料,然后看教程式的書籍調整大綱。最后根據大綱的小標題來閱讀學習,不斷開枝散葉。
(3)圖讀法---思維導圖或者PPT等
對于一些比較難啃的書,我會用思維導圖來理清思路。葉大叔是PPT大師,用的都是ppt。我還是習慣用思維導圖來做,思路清晰,也直觀。當然不是所有書都是能用思維導圖來做的。比如《結構力學》
(4)框讀法---套用思考框架
這種讀書方法是我最欠缺也最亟需學習的。這很像在一種拆書的過程,用自己之前用過的思考框架去理解作者的邏輯,然后重新梳理。你擁有的思考模型越多,得到的越多。葉大叔用的神乎其神。
(5)最推崇的“拆讀法”---拆書
雖說拆書需要具備一些知識底蘊。但我們用這種方法來鍛煉思考力和邏輯能力卻是不錯。畢竟葉大叔當初也是從小菜鳥走過來的。具體來說,拆書就是就本書的一段話或者一個觀點進行閱讀和思考,然后經過提煉和連結總結出一些有效的思維和工作方法。
此外作者還介紹了煉讀法【讀暢銷書】、抄讀法【讀“專業大牛”的書】、誦讀法【讀文藝書】。這些方法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但我覺得,在絕大多數人還在以囫圇吞棗的形式來看書的情況下,能夠應用上述哪怕一個方法來閱讀都是極好的。
當然讀書少不了分享和做筆記,但這又是一大學問吶,筆記做得好不好或者是否有效,也會影響讀書效能。《別告訴我你會做筆記》和麥肯錫介紹的筆記方法都很不錯。筆記這東西,不僅用在讀書上,在工作上也是使用極其頻繁的工具,把它上升為技能之后,工作是可以提高效益的。
話說,不動筆墨不看書,確實如此,讀書不做筆記等于沒讀,哪怕你只在認同的觀點旁邊打個三角號。
還有一句話叫做:開卷有益。這句話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早已經不適用了,今天信息量如此大和龐雜,好書爛書充斥于網絡和實體書店,稍不注意就會喝多心靈雞湯而拉肚子或被成功學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