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1]。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2],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3]?無落吾事[4]!”俋俋乎耕而不顧[5]。
? ?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6],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7],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8],謂之性。性脩反德[9],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10],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 ? 夫子問于老聃曰[11]:“有人治道若相放[12],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13]。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14]。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 ? 將閭葂見季徹曰[15]:“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16],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17]。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18],民孰敢不輯[19]!’”季徹局局然笑曰[20]:“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21],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臺,多物將往,投跡者眾。”
? ? 將閭葂覤覤然驚曰[22];“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23]。雖然,愿先生之言其風也[24]。”季徹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25],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26]。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27]?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注釋】
[1]伯成子高:杜撰的人名。
[2]下風:下方。
[3]闔(hé):通“盍”。怎么不。
[4]無:毋,不要。落:荒廢。
[5]俋俋(yì):用力耕地。
[6]間(jiàn):指兩物之間的縫隙。
[7]生理:生命和機理。
[8]儀則:軌跡和準則。
[9]脩:通“修”,修養。
[10]緡緡(mín):泯合無跡。
[11]夫子:指孔丘。
[12]放:背逆。
[13]胥:通“谞”,具有一定智巧的小吏。易:改,指供職。系:系累。
[14]非其所以:意思是不可能知所以然,即不可能知其原委和始末。
[15]將閭葂(miǎn)、季徹:均為人名。
[16]獲命:獲得允諾。
[17]薦:進獻;表示尊敬,意思同于陳述、說給你聽。
[18]公忠之屬:公正、忠誠的人。阿:偏私。
[19]輯:和睦。
[20]局局然:俯身而笑。
[21]軼(zhè):通“轍”,車輪印。
[22]覤覤(xī)然:吃驚的樣子。
[23]汒(máng):同“茫”,“汒若”即茫然。
[24]風(fán):凡;“言其風”就是說個大概。
[25]賊心:傷害他人之心。獨志:自我教化的心志。[26]所由然:為什么這樣。[27]溟涬(xìng)然:元氣未分時渾渾沌沌的樣子。
【譯文】
? ? 唐堯治理天下時,伯成子高被立為諸侯。堯讓位給舜,舜又讓位給禹,伯成子高便辭去諸侯的職位回去種地。禹前去拜見他,看見伯成子高正在地里干活。夏禹快步跑過去,站在他的下面,恭敬地問伯成子高,說:“當年堯在位時,先生做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我,但是先生卻辭去了諸侯的職位而回家務農。我冒昧地請問,這是為什么呢?”伯成子高說:“當年帝堯統治天下,百姓不用獎勵而自然勤奮勉勵,人民不須懲罰而自然遵紀守法。如今你施行賞罰的辦法而百姓還是不仁不愛,德行從此衰敗,刑罰從此建立,社會也就開始亂了。先生你怎么還不走呢?不要妨礙我干活!”于是低下頭繼續耕作,不再理堯。
? ? 遠古開始時只有“無”,而沒有“有”,也沒有稱謂;混一就是宇宙的初始狀態,不過混一之時,還遠未形成個別的形體。萬物因此而得以產生,這就叫做德;沒有形體卻有陰陽之分,而且陰陽緊密無間地結合著,這就叫做命;陰氣滯留陽氣運動而后生成萬物,萬物生成生命的機理,這就叫做形體;形體守護精神,各有軌跡與法則,這就叫做本性。善于修身養性就會返歸自得,自得的程度達到完美的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時。同于太初之時心胸就會無比虛豁,心胸無比虛豁就能包容廣大。混同合一之時,說起話來就跟鳥鳴一樣無心于是非和愛憎,說話跟鳥一樣無別,則與天地融合而共存。這種無心的鳴叫與自然相結合,這種相合是無心的,如同愚笨糊涂的樣子,這就是幽深玄遠的天德,與大道同一而無所不通。
? ? 孔子向老子說:“有人研究大道卻好像跟眾說相違背,把不可以當作可以,把對的當成不對的。有擅長辯論的人說:‘離析石的質堅和色白,是明擺著的道理。’像這樣的人可以稱作圣人嗎?”老聃說:“這只不過是聰明的小吏供職時為技藝所拘系、勞苦身軀擔驚受怕的情況。狗因有用于捕貍,就被人從田野里捉回;猴子因輕捷靈便,也被人從山林中捉回。孔丘,我給你說你所不能聽到和你所不能說出的道理:有完全形體的人,無知無聞的為多,有形體心知而又能認知無形無狀大道的人,完全沒有,運動轉化為靜止,死亡轉化為新生,廢棄轉化為興起,這些都不是有意所為。有心之治理在于人為,忘了物,忘了天,就是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就是與天道同一。
? ? 將閭葂見到季徹說:“魯君對我說:‘請教授治國的方法。’我推辭魯君,但是他卻不答應,所以我只好對他講了,不知道對不對,就讓我把教授給魯君的再跟你講一講。我對魯君說:‘一定要堅持恭敬節儉之道,選拔錄用公正盡心盡力的人才,而不要偏袒私情,這樣做誰敢不和睦呢!’”季徹聽后大笑,說:“像你說的這些話,對于帝王的準則,恐怕就像是螳螂奮起臂膀企圖阻擋車輪一樣,必定不能勝任。如果真的這樣,自己就將處于危險的境地,就像那高高的觀樓和亭臺,眾多事物必將歸往,投向那里的人也必然很多。”
? ? 將閭葂吃驚地說:“我對于先生的談話實在感到茫然。雖然這樣,還是希望先生談談大概。”季徹說:“圣人治理天下,讓民心自由放縱,不受拘束,讓他們得到教化而改變習俗,盡滅其有為之心而促使其得道的志向,順應人類本性的自由發展,但人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本性正在自由變化。如果能這樣,還用得著尊崇堯舜,使人們得到教化,渾渾噩噩地追隨其后嗎。愿天下所有人都共同之德而心神安定!”
【實例解讀】
? ? 別浪費生命的寶石
? ? 一大早,太陽還沒有出來。漁夫就早早地來到江邊準備打魚,剛到江邊,他感覺到腳下踩了什么東西,原來是一小袋石頭。于是他撿起那袋石頭,將漁網放在一旁。
? ? 他坐在江邊等著太陽出來,以便開始一天的工作。沒有其他事可做,他就懶洋洋地從袋子里取出一塊石頭,噗地一聲,石頭被丟進了水里。他不斷地從袋子里取石頭并一塊一塊地丟進水里。 太陽漸漸地升起來了,大地又重現了光明,這時漁夫除了手上的一塊石頭之外其他的石頭都已經丟光了,當他借著剛剛出來的陽光看到了他手中所拿的最后一塊東西時,他抑制不住地大喊了起來,“這是一顆寶石!”在黑暗中,他將一整袋的寶石都丟進江里了!在不知不覺當中,他的損失有多少?他開始懊悔,捶胸頓足并咒罵自己,傷心地哭得失去理智。
? ? 他在無意間碰到的財富,足以讓他及后代過上富有的生活,然而在黑暗中,不知不覺地又把這些財富丟掉了。
? ? 但是,他總還算是幸運的,至少他還有一顆寶石留了下來,在他將最后一顆寶石丟掉之前,天剛好亮了,并且看到了它。
? ?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有漁夫留下一顆寶石那樣的幸運呢?
? ? 周圍一片漆黑,而時間又過得很快,太陽尚未升起,我們就已經浪費掉生命中的所有寶石。生命是一個大的寶庫。人們沒有好好利用它,只是白白地將它浪費掉,等到我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時,我們已經將時光消磨殆盡。生活的秘密、快樂——一切都丟盡了,一個人的一生就這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