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結構
1.道——自然;德——自然的天賦。
2.「德」「命」「形」「性」
3.「圣治」「德人」「神人」如何治理天下(內心)
4.世俗如何擾亂人心
原文注解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 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 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無心得而鬼神服。”
1.自然造化對待萬物平等,一理貫之。古代圣賢之君治理天下——無為,這是上天賦予的天性(德)。
2.符合「道」之后——君正,義明,官治,應備。
3.天地——德;萬物——道;治人——事;藝——技;技,事,義,德,道,天。
4.一以貫之。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于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 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1.道——自然;德——自然的天賦。
2.「天,德,仁,大,寬,富,紀,立,備,完」明白這十個概念,才能體悟道德,逍遙自在,與天地同生,與萬物一體。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 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 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各有其備。”
1.繼續描述「道」。萬物因「道」而生「德」,「道」是本源,「德」是天賦。
2.「道」在冥冥中,時隱時現,確實存在,支配萬物,自在方便。
3.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4.玄珠——道;離朱——色;喫詬——身;象罔——無象。
5.只有不著形象,無色無象才能接近于道。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于許由曰:“嚙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 :“殆哉,圾乎天下!嚙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 ,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1.師承:堯——許由——嚙缺——王倪——被衣。
2.王倪:雖然聰明睿智,稟賦過人, 但是不明白萬物根由,天人分別,為物擾,為己憂,常心不保,可以為一族之長,不足以為人君。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 :“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 :“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夫圣人,鶉居而彀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 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1.華地的官員祝福堯:壽,富,生。堯都推辭,認為這些會干擾心性,不能養德。
2.官員告訴其應該轉念,有道之人可以物盡其用,自身可隱可顯,來去自由,又哪里來的擔憂煩惱?
3.佛家講空,但也講破空。即如神秀大師和六祖惠能大師偈。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1.伯成子高在堯時為諸侯,至禹時辭去,禹不理解,詢問。
2.子高表示,堯順應民心,不賞不罰,但百姓聽從。而禹則相反,道德淪喪,天下開始大亂,所以離開。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1.無時,無有無名,萬物一體,“一”就是「道」。
2.「德」「命」「形」「性」。合于「道」即是返璞歸真,逆向修行。
3.「德」是自然天賦,合乎「的」即是順應自然,歸于「道」了。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1.相放——背逆而行。善于辯論的人,把可的說成不可,然的說成不然,堅是堅,白是白,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圣人嗎?
2.胥易技系,勞形怵心——知識無定見,肢體受束縛,勞形勞心。
3.狗因為靈敏熱被人驅使,猿猴因為靈敏而遭人捕捉。
4.有形無心的人多,有形有心的人卻沒有(人無法做到【形體保神】)。
5.人的動靜,生死,起廢,都不是人能自己安排的,應該忘掉一切,忘掉自己,才能合乎于天。
將閭葂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臺多物, 將往投跡者眾。”將閭葂覷覷然驚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愿先生之言其風也。”季徹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1.閭葂代表儒家,認為治理國家要靠恭儉無私,行的是仁義之道。
2.季徹代表道家,認為仁義治國,則帝王就會很危險,帝王之德,就像螳臂當車,擋不住小人。
3.圣人治理天下,放任民心,順其自然,移風易俗,去除害人之心,自性而為。又怎會推崇堯舜的教化呢?圣人的目的是天性同德而人心安定。
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 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 “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 俯而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 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圣,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于天下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1.老人澆灌土地,費時費力,子貢表示可以用機械,省時省力。
2.老人怒形于色,表示:機械——機事——機心——純白不備——神不定——道不載。所以不是不懂機械,是羞愧使用。
3.忘汝神氣,墮汝形骸——類似于「心齋」。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 ,用力少,見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與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 ,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 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反于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1.子貢原以為孔夫子獨一無二,其所說的圣人之道,與老農所說的,完全不同。
2.老農的境界類似“舉世譽之不加勸,舉世非之不加沮”。
3.孔夫子表示老農的境界也未達究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還不能夠將道內化,還喜怒于色,讓子貢感到驚訝。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于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 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游焉!”苑風曰:“夫子無意于橫目之民乎?愿聞圣治。”諄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愿聞德人。”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愿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是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溟。”
1.大壑——大海。苑風向諄芒請教。
2.圣治:選賢任能,各司其事,百姓順從。
3.德人:無思無慮,不分是非,共利共安,悵然像嬰兒失去母親,茫然像行走迷失方向,順其自然。
4.神人:自性光明,無形無象,了了分明。與天地同生,萬物同情,渾沌一體。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于武王之師,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后治之與?”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愿,而何計以有虞氏為!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燋然, 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1.天下大治才有虞的治理,還是天下大亂才有虞的治理?
2.天下大治就不需要虞的治理了。生病了才求醫,孝子奉養父母,面色憔悴,這些圣人是不會做的。
3.至德時期,不標榜賢能,不炫耀技巧。不知道什么是「義」「仁」「忠」「信」這些所謂的品德。所以也不會有這些事情流傳下來了。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于親而尊于君邪?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 ,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楊、皇囗(上“艸”下 夸”音hua1),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 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 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1.孝子不阿諛雙親,臣子不諂媚君主,這是臣與子做的對的地方。完全接受,則是愚忠愚孝,即是世俗說的不肖臣,不肖子。
2.流于世俗,難道世俗嚴于雙親,尊于君主嗎?
3.聽到被人說自己諂媚時,會很生氣,其實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只是自己不承認。
4.流于世俗,卻不自知。至愚至惑。
5.現在天下人迷惑,高雅的不入耳,世俗的反倒流行。
6.天下迷惑,一個人雖指明方向,又有什么用?勉強推行,又是一個迷惑。
7.丑女半夜生子,趕緊取火來看,生怕孩子長像自己。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囗(“悛”字以“兇”代“厶”音z ong1)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 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囗(左“足”右“支”) 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囗(左“號 號”右“鳥”)之在于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皮弁鷸冠囗(左“扌”右“晉”音jin4)笏紳修以約其外。內支盈于柴柵,外重囗(左“纟”右“墨”)繳囗囗(左“目”右“完 ”)然在囗(左“纟”右“墨”)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1.木頭,好的用于祭祀,差的丟棄,二者結局不同,但本性相同。盜跖和曾史,行為有差別,但損害本性的作為兩者相同。
2.擾亂人心:眼,耳,鼻,舌,心。
3.世人認為的有所得,其實是被困。
精彩語句
1.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2.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 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 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3.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
4.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5.有機械者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6.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是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溟
7.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8.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
讀書心得
此一篇文章較長,內容也較為復雜,涉及很多方面。開頭便點題,講「天地」,在前半篇,花了很多的時間講「道」「德」。本篇與前幾篇相比,明顯的格局更大,站的角度也更高,關于道德,性命都做了很多的講解。后面部分,其實還是落實到人在天地中的角色問題,脫離人來講天地,空洞虛無,自由把人的因素考慮進去,落實到具體的人上,才是所有思想的落腳點。人有幾種——「圣人」「德人」「神人」,從【有】到【無】,從【外】到【內】,最后超脫于世界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