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由分而融
一、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說:“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不只是“天下大勢”,對于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發展,基本上也可用這句話來概括。
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漢魏南北朝的奠基,隋唐時代形成了各宗紛起、百花齊放的局面,而過了兩宋,很多高僧便在會通各家之中尋求思想融合了。
正如之前所說,隋唐時期主要的大乘佛教宗派就有八個,要是再加上影響力較小的攝論宗、涅槃宗、地論宗和小乘的俱舍宗、成實宗,足有十三宗之多。在這些林立的宗派之中,又因為有教育方法、修行方式的不同而分出多個派別,禪宗的“五家七派”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但是,這種“分化”走得遠了,各派別之間的壁壘厚了,不免會產生相互之間的矛盾,這不僅會影響到后學者對整體佛教思想的認識和把握,也是不符合中國“文化合流”的主體哲學思維的。
?“文化合流”的確是貫通中國哲學史的。
老子思考宇宙、遍覽群書,提出了“玄之又玄”的一切事物的本源——道;孔子熟讀《周易》和《周禮》,并通過自己的實際考察,提出了旨于“仁”和“禮”的儒家思想;墨子體恤平民,提倡“非攻”、“兼愛”;商鞅以“法”為尊,堅持改革圖強。道、儒、墨、法,百家爭鳴之后,融會合流也很快開始了,例如,荀子融會法、儒,提出“人定勝天”;韓非又融會荀子、商秧的思想,提出“法、術、勢”并行的主張。
道教創立、佛教傳入后,哲人們便在做釋、道、儒三教合流工作了。
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可以說,這三教的分合貫穿了近兩千年中國文化思想史,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儒、道兩家起源于先秦,可以說是中華文化思想的根,在秦漢兩代時此消彼長,但基本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漢時佛教傳入,到魏晉南北朝時“三教”這個詞便正式產生了。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的確,“三教”文化碰撞在唐宋時期十分頻繁,而“三教”的發展也在互相借鑒融會中快速進行著。
到了明代,理學、心學興起,很多大儒都是通曉佛道,兼聽融會,為三教思想在理論上的進一步融合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于是“三教合一”的說法在明代正式出現,合流工作也已經大有成就了。
言歸正傳,“由分而合”也正是中國佛教自五代以后的發展趨勢,我們再把視角移向那些為融合佛教各宗派以及儒、釋、道三家而付出努力的佛教牛人。
還是從禪宗的人物說起。
在第八章第四篇我們就提到,唐末的雪峰義存禪師曾就學于洞山良價等多個禪宗不同宗派的高僧,后來又啟迪了云門、法眼兩個宗派的產生,他的經歷,其實已經是模糊了禪宗內派別之間的界限。
五代時的永明延壽禪師更是肇始了“禪凈雙修”的先河。
永明延壽禪師(公元904~975年),俗姓王,字沖元,浙江錢塘(今杭縣)人。
延壽從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后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在吳越王的朝廷中做了官吏。直到將近三十歲時,延壽迷上了《法華經》,感嘆世事無常,不久就在四明山龍冊寺出家為僧了。
出家后,延壽修行十分刻苦,經常是“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宋高僧傳》)”;禪定時,雀鳥藏在他的僧衣里也渾然不覺。
之后,延壽參見法眼宗二祖天臺德韶禪師,很快得以開悟,繼而成為禪宗法眼宗的第三祖。
吳越王錢俶聽聞延壽的大名,恭請他主持杭州永明寺,延壽便開始在永明寺傳道授徒,并形成了獨特的“永明家風”。
怎么個“永明家風”呢?
《景德傳燈錄》里記載了延壽禪師的很多公案,其中一則說有一次延壽上課,學生問:“學人久在永明,為什么不會永明家風?”
延壽知道學生這是迷糊著呢,回答說:“不會處會取?!?/p>
在不會的地方領會吧。
學生更迷糊了,再問:“不會處如何會?”
延壽說了句:“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
牛生象子,海上起塵,可都是些顛倒的事情。延壽大師言下之意,起了“去領會”的心,或者執著于“會不會”,本身就已經脫離了“自性”,顛倒了“領悟”的意義。
可見,延壽的禪風的確是繼承了法眼宗的“機鋒”,但也不乏云門宗“妙語截流”的味道。
在繼承和發揚禪風的同時,延壽還能夠將其他宗派的思想融合到禪宗中來,他撰寫了《宗鏡錄》、《唯心決》等綜合各家的論作,其中提倡“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的《宗鏡錄》被譽為是“集大乘經論六十部,西天此土賢圣之言三百家證成唯心之旨(宋代惠洪《林間錄》)”。
此外,延壽也十分重視修持念佛,他認為僧人在心性開悟之外,念佛求生凈土也是必須的,后者對“非上根利智”的學佛者更是修行的保障。
據《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的記載,延壽志心凈土,每日誠心禮佛、懺悔、誦經、坐禪、放生、說法,并且要念十萬聲阿彌陀佛圣號,其修行之刻苦可見一斑。
所以,延壽在凈土宗也很有威望,后來更被推舉為凈宗第六祖。元代普渡在《蓮宗寶鑒》里就曾稱贊他說:
“師志誠殷重,專以念佛示人,同生凈土,世稱‘宗門之標準,凈業之白眉’”。
可以說,永明延壽禪師“禪教一致”的理論、“禪凈雙修”的作風打破了宗派之間的截然壁壘,使佛教開始踏上了“由分而合”的道路。
必須提到的是,傳統凈土宗“往生西方”的思想在主張“一切佛法,自心本有”的禪宗這里很多時候是很難一概接受的,所以“禪凈雙修”要真正達到思想認識上的統一,只靠單純的“合”是不夠的,必然還需要一個“融會改革”的過程。
當然,要做到“三教”理論的融合就更需要各家高人們契而不舍的努力了。
正在更新,感謝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