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毅,古之名將,以一己之謀略,庶幾亡齊,然而,伐齊之戰后期,由于燕惠王受反間而召之,恐禍加身,棄燕奔趙,一代將星輝煌的軍事生涯戛然而止,誠令后人感嘆天不助大英雄,但細究這段歷史,實在有些東西至今讓人回味不已。
? ? 樂毅本不是燕國人,只不過是燕昭王遇之甚厚,報恩而已,既然不信任我了,我一走了之,總不為過吧?所謂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白,走得光明磊落,亦未嘗不可,但是,作為燕惠王召樂毅,從國家利益層面來說,亦不能說沒有道理。
? ? 首先,樂毅帶走的伐齊軍隊是燕國的傾國之兵,國內除了必要的防守力量以外,恐怕再無富余之卒。換言之,這就是一場豪賭。
? ? 其次,在樂毅伐齊這幾年,強大的秦國也頻頻出擊,如三十二年,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還,三十四年,秦伐趙,拔石城,三十五年,秦再取趙光狼城,斬首二萬,等等,秦國的這一系列攻伐,肯定讓燕國膽寒,如秦越趙而攻燕,當如何?如三晉失之于秦,而欲得之于燕,又當如何?燕國內部空虛,這可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如齊未下,而燕已陷,燕王將如何自處?危機時召回伐齊大軍以救國難尤恐時不我待,抑或去國奔齊,以亡國之君的身份生活在樂毅的蔽翼之下?一國之君所謀者大,這些問題燕惠王不能不有所考慮。 再次,樂毅在齊國的表現也實在讓惠王為難,不戰不和,不王不立,這一定給惠王一個巨大的錯覺,樂毅深謀遠慮,所圖者大,是不是在等待更好的時機呢?這就是聰明人的苦惱,人家會過度解讀你,對吧?其實竊以為,以樂毅的才智,不會不明白,從各個方面看,王齊絕不是個好的選擇。再說說田單那個反間計,實在不能算高明,做做而已,有沒有效果聽天由命,所以惠王借這個時機召樂毅回國了,回國做什么?我想應該是商議伐齊守國的大計,且樂毅回燕國,本身對秦和三晉就是個巨大的震懾,再者,齊僅有二城未下,能力稍次的騎劫完全可以勝任,然后是不是可以分兵回國以自保?燕惠王其實是一件事分兩步走,這應該沒有問題。存不存在召樂毅而誅的可能呢?我認為不會,須知在這樣的時間,以這樣的方式殺掉樂毅,極有可能出現在齊軍隊的嘩變,也極有可能有人取代樂毅,真的在齊稱王。但是,自知與惠王歷來并不融洽且熟知歷史掌故,自我防備意識極強的樂毅做出了不回燕國的決定,這對于樂毅和燕惠王,乃至燕國來說,都是個最壞的結果,于是惠王搬出父親昭王來規勸樂毅回燕國,但這一切已不可挽回了。
? 所以,就歷史而言,沒有絕對的錯與對,以二分法讀史,亦不會真正體會其中三昧,我想只有將人物設身處地的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幾千年后的我們才隱約感受到親歷者痛苦的糾結和無奈,這種糾結和無奈也是歷史對人性的記錄吧?古今同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