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

每每讀著杜甫的詩,我們感嘆意境的美好,讓我們身心得到滋養,如“春夜喜雨”潤物細無聲。當翻開人物傳記才知道這位詩人在亂世中的艱難人生,讓人肅然起敬!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杜甫生在河南鞏縣。這時他的父親已經過了三十,母親在他降生幾年內便死去了。他幼年曾經被寄養在姑母家,姑母犧牲了自己的兒子,救活了他的命。這只是一生命運多舛的開始。

七三一年到七四0的十年內做過兩次漫游,區域是吳越和齊趙。七三五年參加進士考試落第,開始了第二次漫游,寫出了《望岳》——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在動物里偏愛鷹和馬,他用它們比喻戰斗的生活和崇高的品質。他把一匹胡馬看成是最忠實的朋友——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七四四年的初夏接觸到李白,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隨后一起走入東蒙山訪問道士董煉師和元逸人,白天攜手同行,醉時共被酣睡,不久杜甫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自此永久分手。七五一年以前,杜甫在長安和長安附近流浪,七五一年以后有了定居,自稱為“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四十四歲好不容易得到官職,卻不愿去過逢迎官長、鞭打人民的生活,他雖然貧困,卻不加考慮的地辭卻河西蔚,改就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任務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鎖鑰。探望妻兒好不容易回到家,未滿周歲的幼兒剛剛餓死,他把從長安出發到奉先這段路程的經歷和感想寫成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經顯示出社會動亂的端倪,“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已呈現出來。這是杜甫劃時代的杰作,里邊反映出安史之亂前社會的實況,反映出杜甫內心的矛盾與他偉大的人格,這也是他長安十年的總結。從這里我們知道,杜甫無論在思想進步上和藝術的純屬上都超越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一個詩人。

當被胡人捉住困居長安時,個人的生活與心境充分表達在了《春望》里: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從洛陽回到華州時在路上寫的《三吏》《三別》是杜甫詩的偉大成就的高峰,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感到的劇烈的矛盾沖突,考慮到的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嚴重的危機。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七五九年的歲末,杜甫到達成都,在城西的浣花溪畔找到一片荒地,建起了茅屋。也寫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紊亂的時代,都在杜甫大量的詩作中得到回聲,有時詳于其他的史籍。杜甫的詩是“詩史”,同時也是“圖經”,他愛人民,也愛祖國的山川。

七七0年,五十九歲的杜甫在湘江上的舟中去世。他的一生各處流浪,卻用廣闊的胸襟,書寫了時代的艱辛與個人的不幸,令人讀起來反倒興起昂揚振奮之感。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他對于詩的努力來源于字斟句酌、出語驚人及向古人與今人學習的態度。他謙虛謹慎的學習和苦心孤詣的寫作加上他的堅強樂觀成就了他那傳誦千古的好詩,影響無數后代的詩人,贏得大家的敬愛。他的傳記充滿血淚,又令人備受鼓舞,“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有空再來讀一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