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是多年前陶喆一首演繹年輕女孩探索成長的勵志歌曲。
《二十二》,是最近紅遍朋友圈有著深刻歷史內涵的紀錄影片。
當周遭環境越來越糟,你是否咬牙選擇了繼續生存?還是一死了之,選擇解脫?
多年前,陶喆所唱的那個女孩初入社會,發現世界沒有原來想得那么美好,她選擇停下來環視周圍的風景,繼續上路。
現在,從32位慰安婦縮減為22位的紀錄片里,廣西荔浦的韋紹蘭阿婆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著這條命來看。”
1 多年前的《二十二》
陶喆所唱的是二十二歲的豆蔻年華,歌中這樣唱到:
還有十五分鐘才午休/從早到晚沒有想像中那么好過/她今年農歷三月六號剛滿二十二/剛甩開課本要離開家看看這世界/卻發現許多煩惱要面對/一場戀愛二十二個月就結束/她想公車再不來就走一走路/她開始明白等待未必有結果/一個人也能走上夢的旅途/人生偶爾會走上一條陌路/像是沒有指標的地圖/別讓他們說你該知足/只有你知道什么是你的幸福
很多初入職場的的新人會發現,這歌詞很通俗,描述的卻很真實。大家都在學生時代抱怨讀書苦。可一旦進入職場,某個你并不喜歡的職位就可能讓你捱得度日如年、坐如針氈或者跑得體力透支、昏天黑地。成人世界從來沒有你當初想的那樣美好或自由,一丁點兒也沒有。
小月幼年得過一場病,通過手術才活下來。因為家離公司很近,被錄取了,除了個頭較嬌小外看不出其他問題。公司雖然在發展期,考慮到她的身體狀況,老板也沒給她安排許多工作,只讓她負責部分客戶公眾號的運營發布,及外場活動的簽到。相對于大多同事龐雜的工作量,她的工作量算少。小月呢,也不會主動去找其他同事幫忙,閑時不是買外賣吃就是收發私人快遞。故而有些同事對她暗地里頗有微詞,甚至猜疑她上面有人。
我沒理會那些沒來由的猜忌。可能常結伴叫午餐外賣,小月跟我還算親近。她會隨口問我:“曉熹姐,你在忙什么呀?”也跟我吐槽過覺得工作無聊的話。因此我留心,跟她“匯報”下今日工作進度,偶爾也會給她點舉手之勞的小“任務”,讓她參與到公司的點滴工作中來。
公司要擴張業務發展搬到別區,老板跟小月說不用去那里上班了,太遠。小月也樂得留下,她說,寵物在家要隨時照看,就不跟我們去了。
我不知小月是故作樂觀,還是真的沒心沒肺。不過小月離職一周,QQ上告訴我,她找到份新工作,進入一家和寵物密切相關的公司。我能讀出她眼中的喜悅和興奮。工作多年,我已很了解,工作起初帶來的新鮮感很快會被磨滅。即使你以為找到的是喜歡的工作,也會慢慢發現其中的枯燥、荒蕪甚至絕望。我沒直接把這些想法告訴小月,我想,還是要給她點希望。也許她一直走在不被人看好的路途,總結教訓再出發,但愿她會堅定走下去。
重溫陶喆的《二十二》,這是他早期的歌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這首歌也溫暖過二十來歲的我,讓我覺得,即使整座城都遍布麻木游魂,陷入冷漠,我也決不棄我內心渴望。
2 今年的《二十二》
其實《二十二》熱映前,有《三十二》珠玉在前。略微聽過,我本就猜想兩部紀錄片應屬同題材。我還猜測由于被拍攝老人人數銳減,所以片名由《三十二》至《二十二》。上網查閱,果然,作品也確是出自同一位導演——郭柯。
《三十二》上映介紹這么說:
“慰安婦”這三個字,曾經在多少中國人心里被披上“中國恥辱”的外衣。曾幾何時,又是多么敏感的一個詞。多少人想揭,卻不敢活生生揭開;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擾到她們的生活。這是一段疼痛的歷史,每個中國人心知肚明。
而《二十二》則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短短兩年,幸存者中有10位老人相繼辭世。從《三十二》到《二十二》里,卻同樣擷取了廣西荔浦的韋紹蘭阿婆所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著這條命來看。”
老人的話令我覺得原始質樸的同時感動到潸然淚下。是的,有種力量即使看上去平凡無奇,卻深蘊其中,這就是這些阿婆們留給我們的智慧。
她們的命運何其凄慘,不只是她們經歷過地獄般的幾個月,有的還不止一次。同樣為人,她們除了面對這些非人劫難,接下來面對的是更殘酷的考驗——眼光煉獄和心魔。
莫說在同情和屈辱的眼光中度過漫長幾十年,即使只面對自己的心魔也舉步維艱,令人望而卻步。平時慣用同理心的我,實在難以想象,是哪一種力量,讓她們沒有在這些考驗中倒下,屹立到今天,心境還能如此溫柔平和?
很多人都說,如果換成我,我一定恨死這群日本人,我一定恨死這世界。怨恨情緒總會消褪,就怕成心死。是,哀莫大于心死,即使你活著,那也是已死的狀態。可是這群老人就這樣活生生存在著,對著鏡頭雙手比V。盡管越來越少,可至少有紀錄片,證明她們曾來過。
她們深沉熱愛這世界。無論在怎樣水深火熱的煉獄里煎熬,愣活到了耄耋之齡。這需要多大智慧,多久修行,才能走到這?
越是艱難困苦的環境,越是要野蠻生長,這才能成就完整的你。或許這就是雜草在哪兒都能生根茁長的原因。這么簡單,我們卻常常忘了記取。
3 兩個《二十二》帶來的思考
有的人想不明白,為什么想要靈魂伴侶,為什么要結婚。也有很多人在思考,為什么越來越多女性選擇不結婚。其實不然,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失偏頗。我倒認為,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
當然,每個人是否選擇結婚,個中原因很多,不一而足。
從心理成長角度來看,有向內看的。首先這些人擁有更獨立自主的內在靈魂,他們明白自己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由此,她們找到了關注他人之外充實自己生命的內容和意義,然后用諸如學習充電、健身等各種方式填滿自己的生活。那么他們是清醒地選擇了不結婚,他們內心是明晰的、有條理、樂觀的。
當然有向外看的,還不少。他們是一直關注外在世界的人群。他們發現周圍異性都沒同頻的,從沒找到過合適的靈魂伴侶。這種人處于觀望狀態,如一旦發現有談得來的,他們也會選擇結婚。還有人會覺得結婚只是一種形式,同居也可到達。若始終會分手,干嘛要結了再離那么麻煩?這群人對自己不自信,不確定是否有人會來愛自己。明明渴求愛情卻又不正視自己內心恐懼。他們因害怕擔憂而選擇不結婚,他們的內心是迷茫的、混亂無序、悲觀的。
筆者無非是想說,為什么阿婆們在泥濘曲折的田埂路上走了這么久都沒有放棄,而那些悲觀的人卻因一些職場挫折或生活瑣事就放棄了所有活力和希望?就筆者而言,我目前慢慢走入內觀世界,時時覺察自己,漸漸發現整個世界明亮又透徹。雖不時會有風雨霜雪,也可視作不一樣的風景和經歷。
我不抗拒婚姻的美好,也接受婚姻中的磨合與瑕疵。我覺得是不是選擇結婚沒有關系,關鍵是你內心認定的,是快樂還是悲傷的結局。婚姻不是選擇,成長才是。
因此提起《二十二》,我總感覺像交錯活在不同的時空。無論是哪個《二十二》,都讓我看到人的價值在于自身。從兩個《二十二》分別回顧,都教會我要更堅定自我地走下去。愈是逆境,愈是無人之境,愈要聽從內心召喚,堅定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