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學的時候,每次學到關于黃山的課文,我就知道了: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如是所說,黃山的雄偉壯麗的確不是其他山巒能比的,怪石奇松,云海溫泉可謂是應有盡有,無論哪座巍峨都是不足的,也只有黃山做的盡善盡美。
安徽黃山市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很有名的,就是因為黃山在這里,所以當年為了擴大黃山的知名度,就把徽州市改成了黃山市,這樣做是非常奏效的,立刻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帶動了黃山的旅游人數的上漲,對經濟發展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可是這個改名也對這個城市的歷史底蘊造成了損失,缺少了文化底蘊的支撐,安徽沒有了徽州的古韻,好像缺失了歷史文脈。
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現歙縣徽城,前四個縣現屬安徽省黃山市,但是績溪縣現在屬于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日在江西省上饒市,不得不說是徽州的一大歷史丟失。徽州的文化因其改名為有所缺失,都知道八大菜系的徽菜就是安徽特色,但是徽州已經不是徽州,徽菜一說便也缺少了地區的支撐,再來說徽商,都言無徽不成商,現在沒有徽州,談何徽商,這便是黃山市缺少了歷史的底蘊,城市文脈的傳承有些弱化了,這是黃山市的一大損失,更是整個安徽的損失。
我所喜歡的城市多數是古樸的歷史名城,現在走在徽州老街,似乎有種重溫當年徽商的感覺,重新找到了徽州的古韻,那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
二
此去徽州并不是為黃山而往,只為看望老友,欣然起行。雖說旅途勞頓,但也不乏樂趣。抵至徽州,老友二人于站臺等候,半年未見,亦是非常想念,我見到他們,寒暄一二,訴說一番校園生活,而后去往徽州各處。
筆者欲往黃山一覽,老友告訴我黃山離此甚遠,時間不足,不宜前往,還是在市內游玩一番即可,我便也答應。于是跟隨此二人一同逛游徽州,三人成形,樂趣無窮,雖說街頭與其他城市并無差別,但是有老友相伴,樂哉樂哉,與他們談論了許多徽州的事物。
三
漫步在徽州的街上,來到了戴震公園,看著戴震的雕像,心里產生由衷的敬畏,如此文人在歷史上不多見。戴震是清代的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才華橫溢,治學廣博,精通音韻、文字、禮法、地理等,曾經闡明義理,抨擊程朱理學的弊端,重視個體的發展,批判理學的不切實際,對晚清的思想啟蒙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說到戴震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幼時家貧,只能隨其父去販布為濟,但是并沒有放棄讀書,小時入讀私塾,因為過目不忘和思考好問被私塾老師所稱贊,說此子不是一般人,將來定有大作為。
戴震后到了南京隨族人一同學習,寄居在徽州會館,在艱苦的環境下學習,后來多次參加進士考試,但因為抨擊理學不被錄取,都未中第。但是戴震注定不是凡人,后被紀昀看重,推薦其入《四庫全書》館任職,朝廷因戴震的功勞,賜予他進士出身,但天妒英才,戴震積勞成疾,不久病逝。
可是戴震的思想并不隨著其離開而消失,他的著作和文學集成被當時文人所收藏,因其在各個方面都是精通,所以當時的名士皆被戴震的學識淵博所折服,紀昀、王鳴盛等人都是叩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嘆賞。誠然,戴震的思想和學識無疑是中國十八世紀的一座豐碑。但是這位大師一生貧寒,晚年的時候想看病卻無錢財,在病中離世。弟子們感嘆自己老師,這樣說道:“先生之才,而不公卿,禮樂黼黻,一光太平。”戴震的一生,是治學求知的最好典范,他不已功名利祿為目的,只要求得心中的那份真。
四
離別了戴震,拜別先賢,后輩定當全心求知,尋求知與行的真諦。
筆者去往了徽州的一些其他地方,但是尋找不到想要的那些韻味,直到去往老街,我才感覺到些許古韻,或許只有這里才有當年老徽州的味道,外面的水泥樓臺,大廈高墻似乎磨平了徽州的底蘊,而這里卻依舊呈現著當年徽州的鄉土氣息。熱鬧的街巷,來往的人流,奏唱著古樸的樂章,演繹著徽州的韻味。
黃山老街的歷史悠久,也叫做屯溪街,這里是“新安江、橫江、率水河”三江匯流之處,由碼頭所發展而成,又因為這里整體的建筑是宋代徽州風格,所以也被成為“宋街”。徽州古來就是徽商的發源地,古往今來的徽商由此發展,走向全國,這個老街就是當年的一個商業重鎮,匯合著南來北往的貨物,集合著全國各地的物資。據史料記載,明清兩代,徽商崛起,富甲海內,屯溪老街依靠著三省通衢的要道之地,江河便捷之利,成為了徽州商人青睞的好地方,所以屯溪一躍成為重要的商業城鎮。
這里也可謂是文化古跡集中,各種徽派建筑和傳統民居在這融合,其中就有程大位的故居,這位就是號稱一代珠算宗師的名士,隨著徽州的發展壯大,老街的規模也就越來越繁華,歙縣、婺源的商人們都匯聚于此,在三江匯合處,建立起很多徽商商鋪,從此屯溪街就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筆者游覽不少的歷史街區,但是在屯溪街區也是感受頗深的,漫步在屯溪老街,似乎有著中國十五世紀的街區遺風余韻,所以屯溪老街在中國的名譽很是不錯的,走在這條街區,就像是走在“活動的清明上河圖”,可以領略到宋明時代商人的經營理念,不同的是今人早已不能感受到那時的繁華。
行步老街,望著兩旁的徽派建筑,這些規劃布局和建筑形式是多么的宜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似乎就是與自然相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理念就在這些建筑之中。游覽徽派建筑,身臨其境感受著淡雅古樸,這些結構的錯落有致,馬頭墻、小青瓦,都增添著老街的韻味。
真可謂是難得一方凈土,在徽州,我真的尋找了一處,徽州自有千年古韻。在徽州,真是
青山向晚盈軒翠,碧水含春傍欄流。
處在這樣的古樸的環境下,筆者停下了腳步,駐足在老街的中央,環望著各家店鋪,筆墨紙硯應有盡有。茶樓酒肆,書場墨莊,匾額旗招,朱閣重檐。馬頭墻鱗次櫛比,石板路意境幽古,店鋪閣參差錯落,老字號流光溢彩,這是一條古老的街市,仍然保持著古樸的街市趣味,雖是受過損傷,經歷衰敗,但是如今的屯溪老街還是人來人往,一派生機。
五
走完屯溪老街,筆者似乎重回徽商城鎮,在這選購著需要的商品,或許這只是我的一種想象吧。漫步老街,一半是街,一半是水。屯溪老街街道狹窄幽深,走完之后,在老街尋找到了那些遺失的記憶,那份在記憶深處的美好。
在徽州流傳著一句話,這句話說得是徽州男子的人生軌跡,或許這就是徽商的形成最好描述,才成為了中國古代最為成功的商人群體。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誠然如此,每一個徽州人都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造就了徽商的成功,所以徽商出外闖蕩發展,取得了財富后便要回到家鄉,建設徽州,這也是徽商講的儒商文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符合道德倫理,不取不義之財。所以早當時才有了那么一句話:
海內十分寶,徽商三分藏。
徽州的古樸靜謐,只有在老街讓我所遇到,只有這里,我才接近徽商的真諦。
六
筆者平日有習毛筆字之好,所以在老街選購當地筆紙,作為我的習字鋪墊。逛完了老街,天色已是不早了,筆者身心亦是疲憊不堪,但是這次徽州的感悟還是頗為深刻的,作為徽商的發源地,這里還是有著當年徽商老街的古色古韻,于此還可以感受著徽州的文化與精神,并沒有失去文脈的延續。往后有時間,定會重來徽州,傾聽千年古聲,訴說傳奇故事。
走在徽州的路上,燈光映照著街市,兩旁的店鋪喧囂,游人往來不絕,似乎有重回了當年的徽商古鎮,和諧與交融在這淋漓盡致。
在這里,筆者接觸了那經久不衰的徽商古韻,也看到了盡善盡美的徽派建筑,悠久的歷史,為這里留下了豐富的財富,深厚的商貿文化在這里薪火相傳,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的美好。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沉迷其中,如此如醉,流連忘返。
文右
丁酉年冬徽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