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昨天的問題太難,我的思考沒啥結果。
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知道,經濟不可能被精確計劃,有三個根本障礙。
讀了今天的文章后,感覺理解得更深入一些,這三個障礙的底層原因是人類社會是在持續而快速的改變。
我們知道,相對于人類社會的變化速度,自然界基本穩定,正因為它穩定地周而復始,科學才能用極其笨拙的方法執拗地前進,科學的方法就是不斷試錯、不斷觀察、不斷總結。
自然界的規律是穩定不變的,它對我們的行為做出恒定的反饋,不會因為我們行為選擇而顯示出不同的規律,所以,我們才可能通過試錯,越來越多地總結規律,有賴于人類快速改變而自然基本恒定,人類從做出弓箭到殖民火星,不過區區幾萬年。
但人類社會卻完全不同,人類文明從未周而復始,而是持續變化,而且變化很快,快到我們很少有機會去研究它,也就不可能依賴“試錯”來找到經濟社會背后的規律,我們就像賽道上的駿馬,了解腳下的大地,卻來不及弄清楚,為什么要奔跑。
重溫邊際的概念
哈耶克首先說,經濟體系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平衡邊際的問題。
邊際平衡就是說,你手上的錢有限,你每一塊錢應該花在哪里呢?你有不同的選擇,花在面包、花在黃油、花在水果上面。
你每一塊錢,都花在那些能給你帶來收益最大的那件商品哪里。一塊一塊錢花出去,最后你在每一種商品上面得到的邊際效用就是平衡的。這樣,你通過有限的資源,你手上有限的錢,能買到的商品、所能給你帶來的效用,能夠達到最大化。這就是邊際平衡的概念。
所有的經濟學家,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講的就是怎么樣平衡邊際的問題。怎么讓你的邊際成本、你的付出,跟你的邊際收益、你的得到相等。如果這兩個數字能夠相等,那么你的總收益就能夠達到最大。這是貫穿所有經濟學教科書的核心問題。
讀到這里,我發現自己又被“邊際”搞糊涂了,原來它這么重要——是貫穿所有經濟學教科書的核心問題——難怪我覺得很懵逼,這么核心的概念,一定需要重復學習重復思考才能逐漸理解。
安慰一下自己:知道什么重要,距離搞懂它就不遠了。
這周日,重新學習《第030講丨邊際革命》,再認真學一遍,然后回顧以前的心得,嘗試用文字描述自己的不理解,再次深入思考,應該能有更深入一些的理解。
經濟體系要解決的問題是變化的問題
人類社會跟自然界一個根本的區別是,自然也是循環往復的,而人類社會每天都在接受各種各樣的變化的沖擊。人類社會要解決的問題,恰恰不是怎么讓邊際平衡的問題,而是有了變化,你怎么去應付。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關于變化的知識,永遠沒法集中在一個大腦里
哈耶克解釋,每當我們說起知識,看這篇文章的標題《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會很自然地望文生義,認為知識當然講的是科學知識,高大上的、在課本里面的知識。哈耶克說,這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更多更重要的知識,是關于誰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東西,需要什么樣的品質,需要什么樣的數量,而他愿意付出什么樣的代價來獲得這些東西——這些具體的信息,哈耶克稱之為“知識”。
這一段論述醍醐灌頂哦:為啥總有人好像知道得很多,一旦需要落實到生活里的具體行動,卻總是關鍵時候掉鏈子,好像《圍城》里的方鴻漸那樣”百無一用“?
這段論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讀視角:我們學習“抽象知識”,掌握事物的底層規律,目的是為了運用底層規律,加速習得那些“具體知識”(就是哈耶克所說的“具體的信息”)。這些“具體知識”會切實地改變我們的行為,而這個使用“抽象知識”獲取“具體知識”的過程,是知識獲取過程最終落地的環節,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卻偏偏容易被忽視,如果我們僅僅學習底層規律,卻對具體事物缺乏具體知識,當然“派不上用場”。
忽然想到,我的傻老婆就是具備“具體的知識”的典型,或者說她有一種奇特的能力,能夠在某個領域里,迅速且基本準確地找到“誰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東西”這樣的知識,相比之下,我的知識結構是過于抽象,太可怕了,我找到問題的本質了,就距離解決它不遠了。
其實這個環節本質上也是一種深入思考,通過深入思考獲得具體知識,從而改變我們的行為,這也是我最近領悟到的——被深入解讀的繼而改變行為的信息才能算是知識。
知識必須落地,才會有用。抽象知識很少能直接落地,它的落腳點是具體知識。
所以一定要有行動,用自己學到的“抽象規律”去幫助自己更快地獲得“具體信息”,要通過具體的小事情、小目標,像完成一個個小項目那樣,不斷獲取具體信息,不斷運用具體信息,再通過不斷地總結,反饋給抽象規律,從而修正或者微調我們對抽象規律的理解,更好地指導以后的具體知識的獲取過程。
做個類比:
假設我得知了這樣一條相對抽象的知識:
“駕駛汽車時,不要盯著方向盤,眼睛要盯著遠方,這樣才能輕松地讓汽車保持直線行駛”。
我從來不去學習駕駛,那這個信息對我有用嗎?一般來說,沒用。即便有時候感覺這樣的知識有用,也是因為我借助它去加快了對駕駛汽車以外的其它事物的學習和理解,換句話說,這條抽象的知識指導了某些具體知識的獲取過程,這才是它該有用的地方。
拋開這條知識在其它場合的應用不談,只看對“駕駛汽車”這件事,它有什么作用呢?
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掌握保持汽車直線行駛的技巧。
- 只要我們真的學會了駕駛,繼而在駕駛汽車這個行為中不斷地打磨駕駛技能,即便沒有這個抽象的總結作為指導,最終我們的眼光也會離開方向盤,即使很多人從來不知道有這么一條“不要盯著方向盤……”的知識存在,也不影響他們最終熟練地掌握了駕駛,然后帶著這種成就感,把自己裝在一個鐵盒子里運來運去不亦樂乎。
- 如果先學習一些抽象知識,然后再去學習駕駛,這些抽象知識顯然會加速我們學習駕駛的過程,讓我們更快地掌握駕駛技能。
-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掌握駕駛技能,讓它內化到我們身體里,從而讓我們有能力把自己運來運去,而絕不只是滿足于對抽象規律的了解,卻不去掌握駕駛這項具體知識。
這是一個很大的坑,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大抵就是對不同層面不同作用的知識區分不清楚,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文化崇尚“儒將”,西方的文化也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兼有兩類知識,一面抽象一面具體,比如丘吉爾既能拿諾貝爾文學獎,又能上戰場舍命廝殺,還能兩次從監獄里逃出來,實在是集知識之大成者。
價格能夠提供近乎完美的方案
哈耶克說,所有這些問題,都能夠找到一個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價格體系。
哈耶克接著說,價格不僅僅能夠傳遞關于稀缺的信息,它同時也能夠指導生產,指導人們在不同的生產方式當中,選擇適當的生產方式。
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地去獎勵和懲罰人們對未來做出的預測呢?價格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勵和懲罰。
價格有三個作用:
- 價格能夠非常有效、非常節儉、目標非常明確地傳遞關于稀缺的信息;
- 價格能夠指導人們進行生產,選擇不同的生產方式;
- 價格能夠解決獎懲的問題。
課后思考
你再做一下減法,在價格的這三個作用里面,你認為那一個作用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解決獎懲最重要,失去了獎懲,就失去了有效的反饋,我們就不會設法改進自己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