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合理利用時間”,可是什么樣才叫“合理”,適用什么樣的方法卻沒有人告訴我們。感謝采銅,更感謝他寫的《精進》一書,在這里我們可以找到怎樣合理利用時間的答案了。
“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一、如何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評估:“收益值”、“收益半衰期”。
“收益值”:是指這件事在當下講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
“收益半衰期”:是指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對于“半衰期”概念的理解,它最早來自于物理學,指的是放射性元素中半數原子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半衰期越短,衰變得越快;半衰期越長,衰變得越慢。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只關注到一件事情的發生帶給我們的即刻的好處,而忽略了這一好處是否可以持續下去,產生長期的效果。
比如玩游戲和看綜藝節目,可以讓我們獲得強烈的愉悅感,大呼過癮,但一旦結束后,愉悅感會迅速消失,感覺失落,因此,玩游戲和看綜藝節目可以被看作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以此類推,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多數事情都可以從“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這兩個角度來衡量。
由這兩個角度可以組合成四類事件:
1.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等;
2.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衣服,玩手機游戲,朋友聚餐等;
3.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記20個英語單詞,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等;
4.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無目的刷朋友圈、刷微博、參與網絡掐架等。
二、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通常,我們最喜歡做的、做的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這個現象導致我們陷入一個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
短半衰期的沙坑,指的是我們在沙坑里,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來,剛獲得一點快感,沙子就從指縫間溜走了,為了持續獲得快感,我們只能一遍又一遍抓起沙子,反復多次,結果卻是一樣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從零開始,就像是每一天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
長半衰期事件就不一樣,它的收益可以累積和疊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見效益微乎其微,但只要半衰期足夠長,這個效益就可以傳遞下去,成為未來成功的一塊小小的基石。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點,使得現代人很容易陷入“兩個無能”之中,一是“選擇無能”,二是“執行無能”。
選擇無能:就是指我們很難判斷兩個事情哪個更重要,比如兩本書該看哪一本,在猶豫不決中寸步難行。
執行無能:就是指我明知道這個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就像拖延癥,事情越重要,越怕,越拖,最后一事無成。
解決之道,記住“采銅法則”: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這個法則的兩層含義:
1.收益值的高低無關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盡管去做。
2.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三、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長半衰期還是短半衰期?
1、一個事件的半衰期會有個體差異,與具體完成這件事的方式有關。比如同樣是去旅游,有些人走馬觀花,“到此一游”式的,半衰期就很短;另一些人旅游前做足功課,把游覽地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點做詳細了解,在游覽過程中仔細觀察、撰寫游記,半衰期就很長。
2、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長期保持”的屬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競爭力等。
長半衰期事件的不完全羅列:積累可信的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構建新的思維模式、提升審美品位、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保持和促進健康、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系、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發明、獲得高峰體驗……
當然,偶爾做一些短半衰期的事件也是可以的,畢竟我們也需要休息和放松嘛,享受一下當下的快樂和即興的滿足,只要不沉迷于短暫欲望的追逐之中。
四、多讀經典,辨別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所謂經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長半衰期的作品。
經典的價值,就在于你總是會從中找到新的東西。一部經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種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某種根源性的東西,世間的人、事、物都可能與其發生共振。
隨著互聯網漸漸主宰人們的生活,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經典的價值。朋友圈、微博無時無刻不在刷新,人們的閱讀越來越接近碎片化,也越來越難以保持持久的興趣。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通常也只能維持一兩天的熱度,隨后就歸于沉寂。這些碎片化、無價值的信息實際構成了一種“信息噪音”,干擾我們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的判斷。
辨別“信息噪音”有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調整評估信息價值的時間尺度。用變換時間尺度的方法去評價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從原本追求“即時興奮”的信息模式切換到追求“長久收益”的信息模式。
對泛濫的資訊保持警惕,把“噪音”過濾掉,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時間之尺”篩選過的經典作品上,可以避免無謂的躁動。
你不如想象,和那些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們加為微信好友,每天捧讀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朋友圈絲毫不比你現實好友的朋友圈無趣,甚至更加引人入勝。
注:古話說:讀書使人明智。以前覺得這話很在理,可是就是不明白這個理到底理在哪里,想來是讀書少的緣故,再就是沒有讀對書。《精進》這本書,我是邊讀邊做筆記的,自己喜歡把里面的精華進行濃縮和提煉,把厚書讀薄,讀出自己的感悟來,最終要達到梳理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的目的,現在離目標還很遠,但一步一步來,我相信總會實現的,畢竟這是長半衰期的事,它值得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