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寫一篇文章發布到網絡,決定點開文章的是標題。而抓住讀者往下讀的是開頭。仔細研究一下,什么樣的開頭能吸引人?
法國哲學家薩特有本著作,叫《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本來就燒腦,這本書又厚又晦澀,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本書居然賣得很好。為啥?據說,因為當時在打仗,物資緊缺,而這本書正好一磅重,法國的家庭主婦是買了這本書來當砝碼用的。
這可能是傳說,不過它也說明一個道理,一件作品的價值,是由接受和使用它的人決定的。我們寫文章有沒有人愿意看,這當然得讀者說了算。我們就從讀者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什么是好的開頭。
故事開篇是萬人迷
傳統說書人,講故事講到關鍵處,驚堂木一拍,“且聽下回分解”,這叫留個“扣子”,讓聽眾下次還能來聽他講。而下次一開頭就讓聽眾“上鉤”,必須找到有效的“鉤子”——也就是吸引對方的故事情節。
同樣,文章開頭有意識地用故事“鉤住”讀者,引起對方的興趣,愿意繼續往下看,就是成功的開始。可以是奇聞異事、個人經歷。內容可以是嚴肅、充滿戲劇性或者是幽默的。
比如文章要說明一個觀點:使用不同詞語,可以調整人的戒備心。說起來挺抽象,而且開頭就講理論,枯燥無味。用一個故事開篇,很容易說明白,還容易讓你記住:
你要找一個初次見面的美女要電話(微信),如果你說:“能把你電話號碼給我嗎?”效果怎么樣?一般,成功率很低。如果你說:“我們留個聯系方式吧”,成功率就高很多。為啥?
就因為換了“我們”兩個字,暗示我們成了一個集體。這個時候,美女和這個集體保持一致的愿望,就超過了對陌生男性的戒備。
開頭講一個好故事,是不是很容易順著就讀下來,沒有一點滯礙。可以說用故事開頭是萬人迷。
用熟悉的事物開篇,減輕認知壓力。
熟悉的事物,喚起對過往的回憶,大腦經過加工比當時感受的更美好和愉悅。
《紅樓夢》中,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時,說到“這位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知道他是看著黛玉面善,心里當她是遠別重逢的舊相識后,笑著說“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我們不僅對于人會有面善的感覺,對于文章、圖像、品牌、器具等等,同樣如此。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做過一次研究,在172名受試者中,79%聲稱自己每周至少一次心生懷舊之情,16%的人表示每天都有。
名著是多數人熟悉的,讀到上面賈寶玉和林黛玉相見一幕,許多人自動腦補影視場景了。用熟悉的事物,就是喚起一種似曾相識的“面善”,自然接受了文章的開頭,繼續往下看咯。
固定格式的片花,儀式感滿滿
如果寫系列文章,或者希望樹立個人品牌,不管是簡書、公眾號,寫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讀者,固定格式的開篇語——片花,給人儀式感,也容易記住:
羅輯思維開頭是這樣的;和你一起終身學習,這里是羅輯思維。今天......
古典的音頻欄目的開頭是這樣的:嗨大家好, 歡迎來到超級個體,在不確定的時代,確定地生活。為個人崛起的時代做好準備。我是古典。今天......
剽悍晨讀欄目的開頭是這樣的: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
他們的共同點是持續輸出,用固定格式的“片花”,增強儀式感,強化自己的個人品牌。
那么怎么設計自己的“片花”呢?找出自己要表達的,最有趣而且激動人心的部分,最具有戲劇性的部分,最有價值的部分,最具有幽默感的部分,最具情懷的部分,以寫文案的心法,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再精煉、精選出一句,或者把整合成一句,作為你的“片花”。
結語
平時聊天,你會發現有的人一開口就能抓住周圍人的注意力,講話言簡意賅又不失幽默風趣。其實,這些都是積累的結果。
同樣,文章要開好頭,也需要積累:
積累金句,簡短、有寓意,用最簡練的語句表達復雜的含義,放在開頭,引出全文。便于記住也便于傳播,還適合做“片花”,確立個人品牌。
積累故事,我們天生喜歡好故事,從已知到未知,從簡單到復雜。講完概念,立馬接著講個故事,一個清晰的定義就嵌入腦海。故事的脈絡最容易被大腦吸收。
所以,為了寫作積累素材、建立素材庫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