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到第三次作業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小欣喜的,為什么呢?
首先,不需要再糾結英語學習這個topic了,兩次作業搞這個主題,我已經冇新鮮感啦~~
其次,工具任意,嗯嗯,可以隨意發揮,只需要把搜集到的資料整理,用圖像方式呈現出來即可。
再次,不需要自己想主題了,相當于命題作文,知道我上學時什么最厲害嗎?就是命題作文,哈哈哈!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其實就是說的信息攝取和處理能力嘛。
經過一晚上的百度、微信、知乎、豆瓣各種搜索,當當當當!第三次作業出爐了~
這個圖本身的內容我就不多做解釋了,應該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我想分享一下做這幅圖的過程和技巧。
1. Input
在資料搜索和收集的階段,用什么關鍵詞搜索很重要,一開始我用“個人增值”,但是搜索到的信息并不多,而且很多是關于理財投資方面的,并不是很適用。于是我嘗試其他關鍵詞“自我增值”“個人成長”“個人價值提升”等目標關鍵詞的近義詞,果然,搜索到了更多我需要的資料。
2.Process
這個階段最大的難度就是怎么把眾多無序散亂的信息點,有序的整合在一起。我是按照“分類---找邏輯關系---理解----自己補充信息”的方法來進行的。比如,我在知乎上面搜索到一篇文章,提到他所理解的自我增值,分為縱向和橫向兩方面,這個信息點我把它歸類為what,那么縱向深入就會成為專家型人才,而橫向的廣泛涉獵可以成為斜杠青年,便是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為了使內容更加豐富而補充的信息。
圖中why這一部分,也是我自己補充的,因為我在把所有搜集到的信息分類之后,發現大部分屬于HOW和What,我便嘗試用5why法自己挖掘Why:為什么要個人增值?因為想提升自己。為什么要提升自己?因為想更充實或更有競爭力。為什么要使自己更充實并有競爭力?因為人需要生存和發展。這時候,馬斯洛需求模型就跳入腦海,增加了這一part之后,整個邏輯便完整了很多。
3.Output
output這個階段其實就是用什么樣的圖來表示,因為作業形式不限,而思維導圖我已經用過,想試下其他的,因為以前的工作經常使用ppt,所以我日常積累下來的ppt素材還是比較多的。剛開始我想用爬山的圖形來呈現不斷提升的過程,但在瀏覽素材時,發現了這幅跑步的小人的圖片,也非常契合主題,于是便拿來修改并使用。總結起來,日常的素材積累和發散創造性的思維,是output階段的決定性要素。
在output時,input和process可以同步反復進行。譬如what里最下面那幾個圈,是我在第一版完成時,發現畫面有點空,于是就想,可以增加點什么內容呢?是否可以加上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個人增值?于是便在之前提取到的信息里進行了又一輪的process…
所以,輸出的過程可以讓輸入達到更有效的利用。
以上這個IPO的過程,在北野的筆記訓練營中同樣也使用到,其實記筆記就是一種知識萃取的手段。
各種“數據”通過視覺、聽覺等輸入為“信息”,“信息”通過邏輯分析、關系梳理、演繹推理等方式加工為“知識”,“知識”輸出生“智慧”——這就是我們進行知識萃取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