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紹集結(jié)兵力,號稱七十萬,來攻許都,曹操盡起兵拒之,兩軍相持于官渡。
? ? 袁紹兵多、糧草充足,利在持久戰(zhàn),曹操兵少、糧草缺乏,利在速戰(zhàn),兩軍對壘,暫時誰也不能一下子取得明顯優(yōu)勢,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
? ? 從八月到九月,曹操的軍隊糧草漸漸接濟不上,兵士也有些疲憊,他的兵力遠低于袁紹,這是他最艱難、壓力最大的時候,都有棄官渡回軍許都的想法了,這時,謀士荀彧從許都寫信來,信中稱:現(xiàn)在是重大的歷史時刻,萬不可有一絲懈怠,明公(曹操)以至少的兵力抵擋住袁紹大軍,使其不能前進,這就是勝利,情勢危急的時刻必定會有改變,請明公(曹操)一定要堅定信心。于是曹操堅定了信念,在官渡固守。
? ? 袁紹將糧草屯于烏巢,卻令淳于瓊把守,淳于瓊好酒,時常與軍士痛飲醉臥。
? ? 袁紹謀士許攸截獲曹操與荀彧的書信,信中曹操令荀彧火速籌辦糧草,軍中糧草已盡,許攸持信來見袁紹,獻計:趁此機會,分兵襲許都,曹操首尾不能相顧,必敗。
? ? 袁紹不贊成許攸之計,恰好審配上書說許攸的讒言,袁紹大怒,將許攸趕出大帳,不再聽其計謀。
? ? 許攸仰天長嘆,料袁紹不納忠言,必敗于曹操,于是去投了曹操。
? ? 曹操見許攸來投,大喜,許攸向曹操獻計:先令軍士假扮袁紹軍馬,去烏巢燒毀袁紹糧草,袁紹糧草被燒,軍心必亂,然后擊之,袁紹可破。
? ? 曹操聽計,親自領(lǐng)兵去燒烏巢,當(dāng)日袁紹大將淳于瓊?cè)匀蛔砼P軍帳中,被曹操生擒,曹操令割去其耳、鼻、手足,綁于馬上,趕回袁紹陣營,以示羞辱。
? ? 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zhàn)的轉(zhuǎn)折點,從此,曹操掌握了主動,扭轉(zhuǎn)了局勢。
? ? 當(dāng)烏巢被燒之時,張郃、高覽主張去救,郭圖主張乘曹操此時主寨空虛,襲他主寨,張郃、高覽不同意,稱曹操必有防備,袁紹卻偏偏命二將去襲曹操大寨。
? ? 張郃、高覽去襲曹操主寨,果然被其事先布置好的兵力擊退,郭圖卻又先在袁紹面前進讒言,稱二將早有降曹操的意圖,此次不肯用心作戰(zhàn),致使兵敗,袁紹大怒,欲問罪二人,于是高覽、張郃對袁紹失望透頂,真的降了曹操。
? ? 將相不和,彼此各持已見,不能形成合力;袁紹剛愎自用,不聽信智謀之士的良策,該進兵時優(yōu)柔寡斷,錯失良機,該戰(zhàn)略相持時又疏忽大意,致使自己的糧草被劫被燒、軍心渙散。這些,就是袁紹以絕對優(yōu)勢反而落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