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閑時間整理出博弈學中的實戰效果。之所以選擇官渡之戰,因為這個是大家都熟知的戰爭,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末尾也會列舉現實中的博弈,每一塊都可以是一篇精彩文章,鑒于涉及到現實生活各方利益,不便分析,需看官自己理解了。好了拉開序幕吧!
(一)實力對比
曹操滅呂布,破袁術、驅劉備時,袁紹也解決了北方的公孫瓚。
在整個關東聯軍里(這個關東聯軍指的是討伐董卓組成的聯軍),只剩下袁紹和曹操了。
曹操破壞了袁紹的對外擴張,袁紹也破壞了曹操的對外發展。因此沖突是必然免不了的。都想消滅對方,盡管兒時的關系那么好。
袁紹是優勢方,曹操是劣勢方。所謂優勢劣勢,是就可以計算的不變因素而言的,袁紹的兵多,地廣,所擁有的資源總和的絕對值要大于曹操,當然就是優勢方。
袁紹的手下在打曹操的問題上沒有什么爭議,有爭議的是怎么打,反對派只是不主張冒冒然地亂打。而曹操的手下在打袁紹的問題上爭議很大,多數派是反戰的。由此可見,雙方的戰前形勢是明確的:袁強曹弱。
但是,在博弈理論中,結果永遠是不確定的。優勢方獲勝的概略雖然比較大,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因為戰爭的結果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
1.可以計算的不變的確定因素。
2.不可計算的其他的不確定因素。
可以計算的不變因素,通俗的說法就是“實力”,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不可計算的其他因素,也比較多,比如指揮調度的技巧、策略、機會等等變化性極強的因素,總是會導致結局出現意外。
那么,雙方博弈中,導致兩種不同結果的條件是:
1.優勢方在不發生意外的情況下,一直保持領先優勢,那么,耗到結果,優勢方就一定是勝利者。
2.劣勢方在不發生意外的情況下,一直耗下去,結果是必輸。
3.如果發生了意外,優勢方將失去優勢(即:失去控制,不能左右局面),結果就會變得很不確定了。雙方各有勝負之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劣勢方當然就有機可乘了,存在獲勝之可能。
因此,根據博弈理論雙方所選最佳策略就一定是:
(1)袁紹
1.袁紹是優勢方,利用確定的優勢,和曹操拼裝備,比浪費,打消耗戰,是袁紹的最佳選擇。
2.在沒有發生武力沖突的情況下,袁紹必然應該逐步逐步地侵占曹操的地盤,穩打穩扎為首選,盡量避免激烈沖突。因為激烈沖突會導致雙方都無法控制結果,勝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袁紹一旦失去控制權就不劃算了。
3.在一旦發生激烈武力沖突的情況下,袁紹即使采用最低級的戰術:一個換一個,我死五千,你也死五千,我死五萬,你也死五萬,那么,袁紹就不吃虧。因為袁紹的本錢多些。所以,當發生激烈沖突時,只要雙方死亡人數大致一樣多,則還是袁紹繼續領先持優。
4.如果袁紹采用上述3“換人”戰術,那么,他只有和曹操的主力部隊比消耗,效果才是最好的。袁紹在作戰時,遇到的曹操兵力越多,則消耗戰越劃算。
(2)曹操
1.曹操是劣勢方,如果和袁紹硬拼,因為他的本錢小些,必然是他先消耗完,這樣就不劃算。所以,曹操的最佳選擇就應該是:游擊戰。
2.曹操的策略恰恰和袁紹相反,應該回避消耗戰,保存自己的實力,專找袁紹薄弱的部分兵力作戰。
3.曹操用自己的優勢兵力消滅袁紹的薄弱兵力,應該是有把握的。一次消滅一點,積少可以成多,若能反復能得手,將最終瓦解袁紹。(這個道理類似于“曹沖稱象”,一口吃不了,就分割開來吃。
雖然二人的策略是相反的。但取勝之道卻是萬古不變的道理:一定是以強欺弱,以多欺少,盡可能地揀軟柿子捏。(世界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真正意義上以弱勝強的戰爭。所發生過的,都只是表面現象上的弱勝強)
袁紹欺曹操整體弱,曹操欺袁紹的局部弱。袁紹只要抓住一次機會就能叫曹操完蛋,曹操必須抓住多次機會各個擊破,才能叫袁紹完蛋。因此,袁紹取勝相對容易些,曹操的難度要大些。
雙方博弈的結局都有不同百分比的勝算概率,也就是說,都有條件成為最后的贏家,(袁紹還多些)。因此,雙方的均衡點就是:守和。
只要曹操不犯錯誤,不提供對手機會,對手就難于消滅曹操。同樣,只要袁紹不犯錯誤,不提供對手機會,對手也難于消滅袁紹。
雙方應對都不出錯,則雙方都不能取勝,結果就是和局成立,各占一半,(袁紹繼續保持一定的優勢)。
(二)曹袁初戰
劉備反了曹操,又霸占徐州的時候,曹操來打,劉備急寫信送袁紹,說許昌空虛,你正好發兵來攻擊他,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能錯過。
袁紹故意佯說:“我兒子害病快要死了,我哪還有什么別的心事?”不肯發兵。導致劉備迅速破產,劉備不得已,單身匹馬投奔了袁紹。袁紹親自引眾出城三十里迎接劉備,說明袁紹心里承認自己失去了一次好的戰機。
書上都說袁紹優柔寡斷,這也是有原因的。袁紹的謀士們都是天才級的大腦,智商肯定都要比袁紹高出多少個百分點,謀士們之間做出的決策都是相反的,你東說,他西說,個個都十分有理,你叫袁紹聽誰的?不優柔寡斷才怪。
當袁紹接到劉備的信后,不出兵是正招。
1.這個情報可信嗎?你劉備前幾天還在和曹操喝酒,今天就叫我打他,萬一有詐怎么辦?這個懷疑是必須的。(直到劉備真的被曹操打敗才得到證實。)
2.即使是真的。袁紹去打許昌,也不一定理想。因為曹操傾巢出動后,主力已經“游擊”走了,你怎么和他的主力打消耗戰?
3.即使放棄這次機會,也不吃虧。因為袁紹是強勢方,只要后面的應對不出錯漏,還是繼續占優。
所以,袁紹這一次的決策是穩健的,盡管他自己也十分后悔。這一次只是“失機”,并不“失策”。失去了一次出奇招的機會,但整體策略沒有破壞。無害。
注意:當得到一個誘人的信息而又疑信參半時,究竟該怎樣做決策比較合適?
1.作為弱勢方,應該傾向于“寧可信其有”策略,比較占優。
2.作為強勢方,應該傾向于“寧可信其無”策略,比較占優。
因為弱勢方如果沒有機會,遲早是敗,不如相信這次機會是真的,說不定就博中了。而強勢方失去了這次機會,還有條件爭取下一次確定機會,那就沒有必要過早的孤注一擲。
袁紹的謀士田豐說:“將軍不如作持久之計,外結英雄,內修農戰,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勝。”這是正招。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沖突,牢牢掌握控制權,使已有的領先優勢繼續維持或發展。必勝之道。但袁紹等不及,一定要發兵來打曹操。
袁紹想速勝,如果能與曹操的主力火拼,這個選擇也是可勝的。只是“可勝”總是沒有“必勝”好。整體策略雖沒有破壞,但質量有所下降。
建安五年,袁紹發動戰爭,先下手為強,向南侵占曹操地盤,已有部分浮動盈利,曹操被動防守。袁紹派顏良攻打白馬(主戰場),同時派文丑進攻延津。
白馬的劉延守不住了,向曹操求援,曹操不救。不能救的,前面說過曹操必須要回避大規模的消耗戰,才可以繼續往下周旋。他卻率眾去打人少的延津,人少的分部敵人當然要好打些。
這個消息被袁紹偵察到后,馬上調兵到延津來與曹操的主力火拼。但是曹操走到半路的時候,又突然轉身抄小路直撲白馬,殺的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一刀斬作兩半,解了白馬之圍。
袁紹發現上了當,中了聲東擊西之計,又派文丑和劉備轉過來攔截曹操。曹操當然知道袁紹不會善罷甘休,所以就帶著白馬的人一起逃跑。逃跑是正招,但很倒霉的事發生了,曹操撞上了文丑和劉備的軍隊。
袁紹的優選策略是:追蹤曹操的主力作戰。曹操的優選策略是:追蹤袁紹的分部作戰。總之,雙方都必須尊崇“以強欺弱,以多欺少,揀軟的捏”這一原則,才有可能獲勝。
但是曹操絕對不能提供一次機會給袁紹,否則,曹操就完蛋了。
現在,當曹操撞上了文丑和劉備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說曹操已經到了完蛋的邊緣。如果雙方打一場硬仗,互相火拼消耗,曹操即使獲勝,也是虧大了。因為他的本錢小些,經不起折騰。
曹操急中生智,也可以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他把白馬運來的物資全部丟在路上,文丑和劉備一看,都來撿寶貝,這個時候曹操一聲令下,殺聲四起,打得袁軍大敗,文丑又被關羽斬了。劉備是個兔子精,掉頭就飛跑了。
這是袁曹初戰回合的較量。
在這一回合中,曹操雖有兩勝,但仍然還不能戰勝袁紹,袁紹有一次機會與曹操消耗,但中了誘兵之計,沒換到人,被曹操白殺了。袁紹掠了些曹操的地,曹操殺了些袁紹的人。各有小的輸贏,勝負尚未分曉。
整體實力上,還是袁紹保持領先優勢。
那么,往下演變的過程依然是:袁紹繼續追蹤打擊曹操的主力部隊,曹操繼續追蹤打擊袁紹的分部兵力。誰被對手揪住了機會,誰就會吃虧。
(三)“逃”還是“抗”
袁曹各有多少兵力,一說袁紹多于曹操10倍,這個可能太夸張。另一說袁紹多于曹操3至5倍,比較可信。總之,曹操經不起消耗,只能瞅空襲擊。
經過初戰回合的較量,雙方都沒有取得勝利的決定權,袁紹繼續領先持優。曹操雖在延津、白馬小勝兩場,但是兵力原因是守不住,那就只有撤退,一直退到了官渡。袁紹繼續追擊,擴大優勢。曹操沒有退路了,于是雙方在官渡扎起營壘相持。
曹操問袁紹:“我保奏天子已經封你為大將軍了,你為何還要謀反?”袁紹大怒:“你是漢賊!罪惡彌天,甚于董卓!”操曰:“我奉圣旨來討賊!”紹曰:“我奉密詔來鋤奸!”。
在這里說下,圣旨可能大家比較熟悉,就是官方的公文,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密詔這東西同樣也是一定法律效率的公文,因為是密詔,不能對外公開,且少數人才知道。至于袁紹有沒有并不重要,他說有就行。
都有理由,那就靠實力說話。
袁紹兵多糧足,曹操兵少糧缺。如果拖延,曹操就必定會被袁紹拖垮。因為這是一個確定因素,所以曹操不得不采用急攻戰術,對攻越激烈,不確定因素就越多,雙方誰都難于控制局面,那么,勝負就靠“或然率”來決定。至于或然率概念后面我在做解釋。
曹操的這個選擇總是比“拖下去必敗”要好。因為持久戰沒有勝算,而急攻戰至少也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勝算。
對于曹操的急攻,袁紹沒有硬拼,而是萬箭齊發,天天對著曹營亂放箭,射的曹兵不能出營。從而破解了曹操的急攻戰。
曹操見軍心慌亂,就叫人設計出一種“發石車”,于是,這邊炮石飛空,往上亂打,那邊箭如雨下,往下亂射。雙方都死傷無數。最終還是石頭的威力大些,打的袁兵不敢登高射箭。
袁紹又派人挖地道,從地下進攻曹操,曹操就派人掘長塹,袁軍掘到塹邊,不能入。
雙方兵來將擋,各有破解之妙招,所以都不能取勝。既然打不出勝負,就再比消耗糧食,看誰熬得久,看誰拖垮誰。那么,局勢就變成了持久戰、消耗戰。
這樣繼續演變下去的結局就一定是:曹操方必輸。
自八月起,至九月終,曹操軍力漸乏,糧草不繼,終于堅持不下去了。消耗竭盡之前,他也打起了董卓的算盤,準備實在是不行的時候,就挾天子以遷都,逃跑。并且已經計劃好了:十五天內撤軍。
在選擇“逃跑”還是繼續“頑抗”這兩者之間,曹操咨詢了荀彧、賈詡這兩位天才級的謀士。
盡管頑抗的結果是輸。但這兩位天才謀士還是都叫曹操繼續“頑抗”。那么,這一決策究竟如何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1)荀彧
荀彧說:“袁紹這次傾巢而出,就是來和你決一死戰的,你往哪退?你沒有退路了,只能硬撐住。”荀彧說的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因為已經沒有其他好的選擇了。
如果選擇逃跑,一是沒有逃跑的路線,(袁紹已經安排劉備勾連劉表在曹操后面攔截。)二是逃跑必死,還不如頑抗到底,拼完了算了,反正是一死。
此時,曹操只剩下兩個選擇:
1.逃跑。結局是失去所有的戰機,遲早一天被袁紹輕松殲滅而亡。
2.頑抗。結局是馬上就可能死掉,但有可能獲得意外僥幸的戰機。
這是一個經典的賭博理論:弱勢方注定遲早是要輸光的,還不如乘早魚死網破孤注一擲,拼了一死,也要博一絲僥幸獲勝的機會,注意是一絲。
(2)賈詡
賈詡說:“丞相,你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只要你下定決心,一定能勝利的。”
賈詡說曹操有4個方面超過袁紹,都是虛的,這些優點在和平時期是有大用的,但在現在的戰爭局勢中,根本就起不到半點作用。現在的事實是:
1.袁紹的兵力超過曹操數倍。
2.袁紹的糧草充足,曹操的糧草已經盡絕。
賈詡說“一定能勝”,則更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從哪勝?怎樣勝?根本就沒有取勝的條件。(前面我們說過,高明的謀士做荒誕的預言也是一種優選。)
所以,二位謀士都只是在給曹操灌輸“精神勝利法”,不停地鼓勁,叫曹操硬撐下去(說實話沒什么實際增值價值,心里想想就好)。那么,硬撐下去怎樣才能贏呢?兩個天才大腦居然沒有想出一個辦法來,他們給曹操提供的取勝方案為“零”。
為什么想不出取勝的辦法?只能說確實沒有辦法了。因為在戰爭中,弱者失敗,是常態。
(四)搏命環節
袁紹四大謀士:審配、逢紀、郭圖、許攸。許攸在這個班子里最低,且又最貪,故為受排擠的對象。
官渡鏖戰,許攸截獲情報,得知曹操糧盡,便向袁紹獻計:兵分兩路,一路攻曹操,一路劫天子,立可速勝。但因這一計謀與集中兵力打消耗戰的大策略相違背,袁紹沒有采納。
恰此時有人來報,說許攸在冀州時貪污受賄,縱令子侄輩斂財,他的家人已被下獄。袁紹大怒:“濫行匹夫,你還有什么臉給我獻計?你與曹操有舊,想是受了他的賄賂,故意賺我?本該斬首,我且放你一馬,快快滾蛋,今后不許相見”
許攸出,仰天嘆曰:“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吾子侄已遭審配之害,我無顏回見冀州人也”于是,許攸徑投曹操。
曹操此時已經到了絕望的關頭,聽說許攸來了,大喜過望,來不及穿鞋,跣足出迎,撫掌歡笑,拜在地上給他磕頭。攸曰:“你是丞相,何謙如此?”操曰:“你是我的故友,我哪敢以名爵相上下乎!你要教我破紹之計。”
許攸曰:“你以孤軍抗大敵,且糧草已盡,若不想辦法快速急勝,那你就只有坐在這兒等死!”曹操拉著他的手說:“你一定要教我!”許攸曰:“我有一計,可叫他百萬之眾在三天之內化為烏有,就看你有沒有這個量。”
操喜曰:“愿聞良策。”攸曰:“袁紹軍糧輜重,盡積烏巢,派淳于瓊把守,瓊嗜酒無備,袁紹又準備增兵派蔣奇去一同護守。你可以選精兵詐稱是蔣奇,搶先而到,一把火燒了他的糧草,不需三日,則紹軍自亂矣。”
曹操因為聽從荀彧賈詡二位謀士的意見而頑抗到底精神力量,終于換來了一次“許攸獻計”的實在機會。如果他當時逃跑了,這個機會就是不存在的。
許攸是袁紹班子里的人,對袁紹的動向一清二楚,要想搞破壞,還是比較容易的。他把路線、口令、袁軍旗號、衣甲裝束一一提供給了曹操。所以,這一謀只有許攸做的出來,其他任何天才謀士都不具備這個條件。
但是,有了這一謀,離成功還是相距甚遠,因為這一謀中,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1.你憑什么相信許攸?萬一他是詐降,不是去白送死么?
2.即使相信許攸的,要想穿過袁紹的大營跑到他后方去,也是風險奇大。萬一被發現了,曹操最精銳的騎兵部隊將全軍覆沒,曹操必死無葬身之地。
3.即使穿過了袁紹大營,還要走40里,路上還有好幾道關卡。你能保證次次都順利通過?只要有一個人向袁紹報信,曹操必死無葬身之地。
4.即使順利到達了烏巢,你又怎么知道他究竟是多少兵在守糧?要是兵力多,打不過,燒不了,怎么辦?曹操必死無葬身之地。
5.即使燒了烏巢的糧草,袁紹一定會發覺,他把你圍在里面打,你怎么回來?
所以,這一去,多半是死路一條,部將們多是反對這個計劃的。但是,決策權在曹操,曹操已經決定了:就是死也得去!
這個決策是正選。因為:對于不確定的好機會,
1.弱勢方選擇“寧可信其有”比較占優。
2.強勢方選擇“寧可信其無”比較占優。
強勢方失去了這次機會,還有條件繼續捕捉下一個機會。而弱勢方失去了這次機會,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曹操顧不得真假虛實了,管他真的假的,都得去。現在去,至少還可以賭命,如果不去,那么連賭命的機會都沒有了。
但是大家又反對,即使要去,做為主帥的曹操不能去。
曹操決定必須親自去。這是因為:
1.曹操手下的人之所以跟著他,是因為他所給出的利益比別的諸侯高。如果叫他們去為自己送死賣命,那么,無論是誰,都靠不住的。(因為人的主觀愿望都是為了增值,不是為了虧損)
2.曹操手下許多人都給袁紹寫了信,以求曹操戰敗后,袁紹可以高抬貴手,優待照顧一下大家。而曹操不知道究竟有哪些人,所以派誰去都不放心,怕他們乘機投降,出賣自己。
3.曹操如果戰敗,那是一定要被滅族的。所以他只能用“必死”之人才能保證大家一定會去“死戰”,于是,他挑選的五千精兵,全部都是他曹氏、夏侯氏的鐵桿家族勢力。
4.這次行動的難度太大,曹操再找不出比自己更奸詐的人來當總指揮了。
坐著等死,不如孤注一擲。這是弱者垂死前的最后一搏。曹操帶著他最精銳的五千騎兵星夜往烏巢而去,搏中了就搏中了,搏死了就搏死了。他安排曹洪守寨,這個意思就是:如果他死了,由將軍曹洪接班。
結果,曹操詐稱蔣奇,順利地到達了烏巢。淳于瓊當夜喝得大醉,曹操一把火將袁紹的糧草燒了個精光。
一時,袁營里人心惶惶,局勢出現了驚天大逆轉,袁紹的大軍頃刻之間崩了盤。
(六)袁紹之敗
曹操冒充蔣奇,以身試險,親入敵后,做最后的殊死搏斗,終于燒盡了袁紹的糧草。但這僅僅只是取得了一個重大的轉機,還并沒有獲得勝利的決定權。
袁紹醉臥中驚醒,魂都嚇掉了,怎么辦?必須臨時作出應急決策。
已知條件是:這么多兵馬只要三天沒有吃的,就一定會分崩離析。所以,此時的最佳選擇就為:必須搶在軍心渙散之前,利用現有的兵力優勢把曹操方徹底消滅干凈,如果能夠得逞,則袁紹方依然還是最后的勝利者。
所以,袁紹也不能拖了,他也被逼到了“若不能僥幸取勝,就必定坐著等死”的局面上了。不得不傾其所有孤注一擲,與曹操賭命,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但是,袁紹的盲點為:曹操的主力究竟在哪邊?
1.在袁紹的前面,曹營里。
2.在袁紹的后方,烏巢附近。
袁紹不知道敵人的位置,所以他無論選擇打哪邊都是可以的,這個不為錯,因為你不知道嘛,那就只有賭,賭對了是運氣好,賭錯了也很正常。
袁紹力排眾異,堅決攻擊前面的曹營。事實證明,這個方向是賭錯了。但是,在決策上,袁紹并沒有什么錯,不僅沒有錯,而且還是略傾向于理性的。
這是因為:當猜不中“兩種結果”的時候,可以按“兩種結果所分別產生的利潤”來倒推。
1.打后方烏巢。在打贏的情況下,只能消滅來偷襲的部隊。消滅之后,還要再次費力,攻擊曹營。
2.打前方曹營。在打贏的情況下,可以消滅、占領曹營,導致偷襲部隊無家可歸,圍在里面必被打死!
也就是說,打后方烏巢最好的結果,不一定全勝,只有半勝。而打前方曹營最好的結果,乃是全勝。
在這一局的決策中,袁紹不先打烏巢,直攻曹營,從策略上講,完全正確無誤。他派張郃率兵去打曹營。結果,張郃沒有攻下來,而曹操又已經帶著他的五千精兵回來了,這樣,里應外合,夾著張郃打。
張郃回去害怕袁紹殺他,而曹操封張郃為偏將軍,那么,張郃該怎樣選呢?當然投降是正選。曹操對張郃說,你真是我的韓信啊。
這樣,張郃一反水,派來打曹操的人,卻變成了曹操的人。從這個時候起,袁紹大勢已去,曹操已經成為這場戰爭的強勢方,奪得了主動權。
在這一回合中,袁紹的決策既然沒有問題,那么,他究竟是敗在哪兒呢?
“決策”的下一個環節是“執行”。決策的要領在于“正”,執行的要領在于“狠”。既然決策是正確的,就應該去狠狠地執行!要堅決執行到位!
袁紹派張郃去執行,錯誤的!
當曹操燒了他的糧草時,雙方都沒有糧了,袁紹的持久優勢瞬間消失。而在兵力上,袁紹的多,曹操的精,各有長處。以純粹的戰斗力論:要么雙方是均勢,要么袁紹還略有占優。總之,曹操并不占便宜。
雙方都迫使自己必須在三天內消滅對方。那么,到了這個最后的“賭命”階段,取勝就靠“或然率”(即天意,所謂的天意就是運氣)。其中,誰的執行力更強硬,誰就更占優!
我們假如張郃堅決地執行下去,那么,可以肯定曹操沒有好日子過,張郃就算拼到全軍覆沒,全部死絕,那曹操也幾乎快完蛋了,總比他們兩個聯合起來打袁紹要好。
可張郃憑什么要非理性地選擇拼死呢?前面我們說過,人的主觀愿望都是為了收益,不是為了虧損。當人有多個選擇的時候,千選萬選,都會揀自己認為好的選,不會往火炕里跳。這是常態。
張郃作為一代名將,高級技術人才,走哪都是吃香的。現在:他回去,袁紹要殺他;他投降,曹操給他加官。他當然要選擇投降。
所以,張郃投降,責任還是在于袁紹。當袁紹和曹操誓要決一死戰,以命相搏的時候,袁紹不該也不能相信任何人會真的為他賣命送死。不合人性的邏輯,就是一個天大的漏洞。
袁紹最正確地做法應該是:拼了一死,把自己的性命押上去,也和曹操一樣,親征。帶頭死戰。
這個選擇不一定贏,(因為結果總是不確定的。但當時曹兵已經分散了,贏面應該還是比較大的。),但這個選擇是唯一不吃虧的,對手已經勇敢地押進去了,你也必須押進去,無論輸贏,都是在扼制對手,總之,決不能讓他輕易占優。
變數如下:
1.說不定一鼓作氣就拿下了曹營。
2.或許拼到最后,十分艱難地拿下了曹營。
3.或許真的技不如人,最后被打敗了。
就算是被打敗了,也必須盡最大氣力狠狠地賭上這一把。否則,后面連賭命的機會都沒有了,再者,無論怎樣,若袁紹帶頭死戰,總不至于發生像張郃那樣,還沒有大規模火拼就已經投降了的事情。(這是對袁紹最致命地一擊。)
所以,在這最后一回合的較量中,袁紹輸在了“執行力”上。凡是“搏命”,在決策沒有大的錯誤的情況下,執行力越強越狠則越占優,對于袁紹來說,他必須實施最最強硬的執行力才不至于白吃虧。
而袁紹軍方,最最強硬的執行力,來自于他本人這個最高統帥,并不是其他任何將領。他無論派哪個將領去,都不是實施的最最強硬的執行力,只有他去,但是他沒有去。
錯就錯在這一步軟招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是他這個“帥”,沒有拿出來用,閑置在家里憋死了(下象棋的知道帥是可以做最后的攻擊),給了對手可乘之機,已致功敗垂成,無力回天,鑄就了曹操千古英名。
(六)贏的必要條件
袁紹戰敗,開始逃亡,為防止曹操追襲,將金帛車仗圖書信件等物資全部丟棄于路,操兵一看,都來撿寶貝,袁紹急渡黃河,只引親隨八百余騎而去。
袁紹并不是一個草包,否則就難以解釋他從一個逃難者混成第一霸主,這可是要憑真本事真功夫的,繡花枕頭是成就不了的。曹操也從一個逃難者混成第二霸主,他們都是相當杰出的能人。只是在袁曹爭霸的這場競局中,是曹操贏了。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要想達到“贏”的效果,必須具備哪些必要條件。總結取勝之道有三:
(1)具備固有資源
固有資源,俗稱為“本”。凡是可由我指揮調度使用的一切財力人力物力智力,都是我的本錢。本錢不夠,就不具備贏的第一個必要條件。比如:
1.劉備和曹操打仗,劉備沒有本錢,不具備贏的第一個條件,他就沒有指望贏,選擇跑。
2.袁紹打曹操,兵多數倍,他有本錢,他就具備贏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3.曹操雖然人少,但他認為他的兵精,只要打的好,還是能贏。他也有一定的本錢,所以他也具備贏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有本錢,或贏或輸,沒有本錢,你用什么贏他?必輸!所以說,具備了一定的固有資源,才具備了贏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2)尋找對手錯漏
雙方都有贏的本錢,那就看誰犯錯誤。我不犯錯誤,你休想贏我。你不犯錯誤,我也贏不了你。雙方都不犯錯誤,那就都不能贏,和局。試問:如果不是因為對手犯錯誤提供機會,你怎么能夠贏得了他?
所謂博弈“取勝”之道,也就是不停的尋找“對手錯漏”之道。(同時防范我方的錯漏)。此千古之至理也!其法有三:
1.對手主動選擇錯誤。
對手攻擊我方,有多種選擇,對我方威脅最大的一招為“正招”。如果對手自己主動放棄了,選用對我方無害卻對他自己有害的一招,那就太妙了。他的這個錯誤是出于自愿的,與我方毫不相干。完全取決于對手失算,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例如:袁紹不發動戰爭,先搞好生產建設,“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勝。”這是必勝之道。如果發動戰爭,雖也可勝,但不確定因素實在太多。袁紹自愿放棄“必勝”,選擇“可勝”,即使不算錯,也一定算得上是“漏”。這是他自愿的。
又:許攸跑來獻計,屬自愿。袁紹屬默認。總之,算是對手自愿的。
2.誘使對手選擇錯誤。
我方通過技術行為,誘使對手判斷錯誤,從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導致結果對我方有利。他的這個錯誤是出于我方的故意誤導,與我方關系甚密。完全取決于我方的技術水平,這是積極創造出來的。
例如:A.曹操聲東擊西之計,誘使袁紹出錯,解了白馬之圍。B.曹操扔下寶貝,誘使對手出錯,斬了文丑。C.袁紹扔下寶貝,誘使對手出錯,得以渡河脫險。
3.利用對手先天錯漏。
對手既沒有主動出錯,又不肯上當出錯,那就利用他的先天錯漏。先天錯漏是對手(或自己)所特有的短處,定了型的。這是生來具有,自然形成,難于逆轉,人人固有的。取決于對手短處的存在,與我方的善于發現,這兩個方面。
例如:A.袁紹掐住曹操兵少糧缺這一先天不足,幾乎致曹操于死地。B.曹操洞悉袁紹“干大事而惜身”這一先天怯懦,最終打翻了袁紹。
大體上就是這三個方面。“對手的錯漏”出現了,“獲勝的機會”就出現了。若是沒有出現,或是你沒有發現,則沒有“勝機”。所以說,找到了對手的錯漏,才具備了贏的第二個必要條件。
(3)揪住勝機死整
所謂勝機,也就是對手出現的錯漏。(勝機=對手錯漏)。對手沒有主動出錯,又沒有上當出錯,先天的短處又保護得好好的。那你就贏不了。
如果對手出現了錯漏,勝機已經出現了,但你沒有揪住,或是揪住了執行不力,那還是不能贏。比如:
1.荊柯用計謀騙得近身秦王,勝機已經出現。但他妄想活捉秦王,執行不力,已致功敗垂成,遺憾千古。
2.曹操劫糧去后,兵力已經分散,勝機已經出現。但袁紹沒有傾巢出動強攻曹營,執行不力,已致功敗垂成,活活氣死。
所以說,按照厚黑學理論,揪住勝機之后,必須死整,狠狠地執行,絕不能有軟招,才具備了贏的第三個必要條件。
這三個贏的必要條件全部都同時滿足了,是不是就一定會必贏呢?不一定。
我們可以假設:袁紹在搏最后一把時,放膽全部押進去,(曹操已經全部押上了),雙方均勢,袁略占優。你猜誰贏?你根本就猜不著,(最多猜袁紹的贏面略大一點。)這個結果是靠“或然率”來決定的。在邏輯之外。
但是,袁紹不押進去,那你就很好猜,袁紹必輸,這個結果在邏輯之內。因為曹操同時滿足了贏的三個必要條件,而袁紹只滿足了兩個。
袁紹的兩個選擇:一個是有可能贏(贏面略大),一個是必輸,他究竟該怎樣做,一目了然。
所以,贏的三個必要條件,僅僅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滿足A不一定B,不滿足A一定不B。)。同時滿足了這三個必要條件,就可能贏,但不一定贏,如果不能同時滿足這三個必要條件,就一定不能贏。
世界上還沒有必贏之術,必贏之術在老天爺手里,就是最終的那個或然率。好比兩個最優秀的運動員,實力一樣,發揮一樣,輸贏就不確定,贏者靠或然率。但是一方實力不濟,或是發揮不正常,那輸就是確定的。
也就是說,勝利者的原因不一定都是必然的,其中含有不確定的因素。而失敗者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必然的。一些書上盲目地對勝利者總結出“必勝”的原因,都是不嚴謹的,甚至有的還是感性的。你去照搬,不會靈的,不足信也。
只有認真總結失敗者的原因,才更具價值。因為失敗方才是確定因素。
在上面三個贏的必要條件中,沒有條件2,就一定不存在條件3,而條件2又是個不太確定的因素。只有條件1才是最確定的因素。因為只有這個條件最確定,所以這就是古今中外都愿意選擇走發展道路的直接原因。
小結:歷史終歸過去,無論博弈成功與否,結果已知。其實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博弈如小孩與家長之間的學習與玩之間博弈,如投資理財的理財產品選擇博弈,如戀人之間買買買與否之間的博弈,商家與顧客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博弈等等,只要涉及到決策,定涉及博弈學,希望此篇能激發出你的博弈思維,更希望每個人都能在以后生活中成為博弈中的那一位贏家,成為更好的決策者(不論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