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好,更可控。所以努力是必須的。但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明說暗道的告訴我們努力是為了比別人強,比別人混的好。其實這個目的并沒有錯,爭強好勝是人的本性。我們都想要過的更好,活的更出彩,這點毋庸置疑。但攘外必先安內。現實中很少有人會跟我們強調,只有先努力去完善自己,更好的和自己相處,才是爭強好勝的正確打開方式。
弱者邏輯
多數人從失敗的孤獨和寂寞之中體會到的只有對外界的抱怨和對自己的可伶。因為他們的努力邏輯是弱者邏輯:
努力—成功。
他們覺得努力就應該成功。但一旦自己努力了,卻沒有成功,就會找客觀理由來敷衍,認為全世界都背叛了他。久而久之,自暴自棄,日漸消沉。即便打了雞血,每次也只能維持三分鐘的興奮。
這點我自己也很有感觸,上學的時候,我的英語很差。其實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我有很努力的學習過英語,但成績一直不好。時間長了,面對慘不忍睹的成績,就開始自暴自棄,在外界尋找各種學不好的理由:英語太難學了,學英語沒用,好多人跟我一樣都學不好英語,學不好英語不代表以后混的不好,中國人學什么英語?普通話都說不好還學英語?等等等等……
其實我在找這些外在理由的時候,能感受到內心明顯是沒有底氣的,因為我知道這些理由不是我學不好英語的根本原因。但在這里我不糾結為什么我學不好英語。我想表達的是,我的這種努力羅輯就是弱者羅輯:我努力了,應該得到成功。結果卻沒有,所以我會找各種借口,因為我不想承認自己的失敗,這是人的天性。這個時候我就會不自覺的在外部尋找“替死鬼”。慢慢的,客觀因素就成為了我尋求心理平衡和逃避心理愧疚的擋箭牌。
現在我才知道,其實最可怕的不是我搞不定問題,而是我不愿意承認在這個問題上我是一個失敗者。現在的我英語依然很稀爛,但值得慶幸的是,我現在擺脫了弱者邏輯,我敢于在努力后的失敗中接受自己是個失敗者的事實,而不是任性的把責任推給外界,指望外界去改變來遷就我的思維習慣。我把關注點又還給了自己,因為這是我能甩掉弱者邏輯的前提。
強者邏輯
成功的人大都耐得住失敗的寂寞和孤獨,并且擁有從寂寞和孤獨中獲取快樂和力量的能力。因為他們所做的努力,從來都是為了完善自己,更好的和自己相處。他們都明白,完善自己,更好的和自己相處才是適應外界環境的基礎。
之前看過馬爸爸當年和他的小伙伴創業的紀錄片。為了推進公司業務,他多次的和有關部門的交涉,也多次的被有關部門以沒有先例和打擦邊球為由而拒絕。業務推進異常艱難,但馬爸爸在公交車上闡述的態度依然是繼續努力,永不言棄!有句話我的印象很深刻,他說:我絕對不會放棄,就算我不成功,一定會有人成功!
即便面對失敗,他也從不抱怨。更是把悲憤化為力量,總是在自己的身上尋找突破口,為下一次的戰斗蓄積經驗和力量。之后他通過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的堅持,不斷的證明了失敗是成功他媽的真理。
而他之所以能夠不斷的堅持,是因為他知道只有先去努力完善自己,學會和自己更好的相處,才有機會去更多更深的影響別人,最終改變結果,抵達成功的彼岸。
所以強者的邏輯是努力-完善自己-嘗試-接受失敗-再努力-再完善自己-再嘗試-再接受失敗……一直循環下去,直到成功,或者心甘情愿的倒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而且即便成功了我們也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成功都經歷過巨大數量周期的強者邏輯。馬爸爸如此,愛迪生也是如此。愛迪生為了找到適合燈泡的燈絲用了1600多種發光材料,也就代表他經歷了1600多次的強者邏輯循環(這代表為了這一個問題他要承受1600多次失敗),才獲得了最后的成功。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努力首先是為了完善自己,而成功的核心就在于不斷的完善自己。如果不把完善自己作為努力的條件反射,愛迪生根本無法鍛煉出承受1600多次失敗的能力,也無法推動1600多次強者邏輯的循環,他也就不可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最后總結一下:
對于弱者邏輯,失敗是一塊玻璃,看到的是外界。
對于強者邏輯,失敗是一面鏡子,看到的是自己。
關注點是玻璃(外界)還是鏡子(自己),一定要想好了再努力,因為這決定了努力價值的正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