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閑言碎語
很久很久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了,如今回想,大學里面,最后悔的事情也是沒有泡在圖書館里面,認真讀完下本書。
參加工作后,買過不少書,從深圳到長沙,也一直是在書桌或者床頭蒙塵。
其實內心里,愈發的清楚了自己的無知,也愈發的知道自己要多讀書,但是我卻不知道自己應該讀什么書,而且,忙碌的工作以及稀缺的休息時間,我已經沒有那時間和心態去靜下心來閱讀了!
前幾天,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所以決定讀書!
不知道要讀什么書,因此隨意從自己做的一方工作臺上拿了一本《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是當初在亞馬遜上的銷售榜單上挑選的,也有看了眾多的讀者的好評,所以買了回來,從深圳到長沙,近兩年時間,第一次翻來它。
讀了幾頁,覺得很不錯,但是這些天又將其置于一邊,沒有理會了。
今天,有朋友推薦了簡書,突然覺得,我可以寫點讀后感什么的,然后又拿起了《一個人的朝圣》,決定讀了。
——————————
前天,楊絳先生走了,看到朋友圈關于她的一些文字,看到的第一句話是“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頓時醍醐灌頂,深感此言就是先生在對我說的——是啊,我就是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
《一個人的朝圣》
1/哈羅德與信
一直不愛看外文書籍,原因是翻譯過來的語序和名字實在不習慣,無奈英語三級沒過,看不懂原著。
本書雖然翻譯的很不錯,但是還是有這樣的閱讀障礙。
曾看過一個關于寫作的要點——大概是描寫要具體,不要抽象,不要用形容詞堆砌。在第一章中,關于哈羅德收到的信的信封的粉色,描寫的十分具體——不是浴室套裝常用的那種粉色,也不是配套毛巾和馬桶墊圈的粉色,這個信封的粉色嬌嫩而柔軟,就像土耳其軟糖。
粉色讓我想到寫信的是個女士,但是印象中肯定是年輕女孩或者小女孩,我是室內設計師,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
如果就此往下看,或許我會要多看幾遍,因為我沒有吃過土耳其軟糖也沒有見過土耳其軟糖,所以查了一下…
那粉色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有些灰暗…于是看到后文中寫信的"女孩"大概六十歲了,這才恍然…
————————
當哈羅德知道了信的內容,文中所表達哈羅德的內心震驚的情緒的詞匯其實很普通,但是卻讓我能真實的感覺的到那種情緒,越往后面,這種感受越深刻。
我平時也會寫點網文小說之類的,卻往往覺得很吃力,看到這里,卻很自然的被代入進去了,于是我再回過頭來來看,才發現作者的高明手法——
從拆開信封的那一刻,莫林隨意而生活化的動作和語言就在起作用了(開始還沒看明白,為什么這個關鍵時候,會穿插莫林那些明顯不在意奎尼癌癥這件事的描寫),通過哈羅德情緒一步一步的加深,再通過莫林毫不在意的反向拉伸,很鮮明的對比襯托出了哈羅德內心的震驚和悲傷——哪怕只有幾個詞,也顯得那么的真實。
反向拉伸,能撐開整個情緒感官!
——————
他望向窗外的花園,看到一個塑料袋掛在月桂籬上,在風中上下翻飛,卻無法掙脫獲得自由。
在這一刻,哈羅德該是想到了自己就像那上下翻飛的塑料袋,奎尼就是那陣風,月桂籬就是哈羅德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一切無法撇開和拜托的人、事、感情…當然,主要是莫林。
其實生活中沒有壞人,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做得很細心地體會到,這個時候讀者可能會對莫林,產生一些心理上的抵觸甚至是反感。
所以在這一段的結尾,作者描寫了莫林和哈羅德的兒子的事情,看似和文章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卻讓讀者內心中那即將或者已經產生的厭惡又消弭了下去——原來莫林也是一個在生活中苦苦掙扎的女人,她承受的或許更加多。
——————
哈羅德寫好信,那是一封很簡單的信,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就是因為一封來信,一封回信,而且兩封信都很簡單,這兩封信,并不是主題,而是在寄信的,這個路程當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就好比說,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
哈羅德去寄信的過程中描寫的很細致,很具體,短短的一段路程,哈羅德看到的東西,都詳細地描寫出來了…時間跨度更是持續了45年,詳細的描寫,長時間的內容卻只有短短數百字,即便描寫的再詳細那也是太過于簡單了,就如同哈羅德自己的一生,簡單而沒有任何值得回味的事情。
連房子都改變的風格,但這45年里,哈羅德又做了什么呢!
我曾一度認為,一旦我結了婚,生了小孩那么我的一輩子就可以預見了,所以每當想起這件事心里面就有一種惶恐。
但是實際上,回想起我這20多年快30年的生活,也的的確確沒有什么值得自己回味的事情。如果再過20年或者30年依舊如此,想想這的確是令人惶恐的事情。
但是,即便意識到這個問題,那又如何呢!
日復一日的工作,年復一年的重復,為了賺錢為了體面的生活…或許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我們的一輩子已經能預見了——如果我沒有勇氣改變的話。
所以我特別佩服那些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人,也特別佩服那些年紀輕輕就隱居山水的人,現在我明白了,這其實就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的緣故。
————————
哈羅德一邊走一邊反思,然后快速逃開別人的眼神,這一段的描寫很平常,但是細讀之下,內涵很深刻。
哈羅德就是我們,我們每一個就是哈羅德。
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苦衷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顧慮,我們在乎別人的目光,我們在乎別人的議論,我們在乎別人的評價,我們都迷失在社會的大流動中,隨著社會的巨大慣性,而不由自主地運轉起來——工作…賺錢…結婚…生子…為名…為利…在這紅塵中摸爬滾打,10年20年30年,功成名就的時候也不過是為別人那一刻的贊賞和羨慕——又或者是別人或不屑或輕視的眼神,以及背后的議論。
很無奈,我會在意,我的家人會在意,我的親朋好友會在意,而且我在意他們的在意,所以,大概我也會是那一個,掛在籬笆上的塑料袋,隨風上下翻飛,掙脫不得。
看完這幾本書,我該去買幾本楊絳先生的書來看,因為她說道: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直到我真正的明白,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