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來自《細節》P194-195(來自16組鐘慰)
在一組實驗中,受試者的任務是詢問陌生人是否愿意填寫一份調查表。執行任務之前,他們需要對陌生人答應這個請求的可能性做出預測。具體點兒說,就是估計一下自己總共要詢問多少個人,才能遇到外愿意配合的陌生人。受試者們的平均估算是20個,但實際上,大家平均只問了10個人就完成了任務。也就是說,受試者低估了一半。
弗林和博恩斯把請求的內容更換了多次,比如請陌生人送自己走到附近的健身房,或是借手機打個簡短的電話。實驗的結果都是相似的。在另一項格外有趣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選中了一組準備為慈善籌款的受試者,籌款活動開始之前,弗林和博恩斯請受試者估計一下多少人愿意掏錢。再一次,大家的估算差不多低了一半。事實上,仙們對捐款數目的估算也低了大概25%。
為了解釋人們為何會如此輕易地低估他人愿意幫忙,研究人員收集了額外的數據。簡言之,他們發現,提出幫助請求的人會把著眼點放在對方同意幫忙后所花的成本上(時間、精力、金錢),同時卻較少考慮對方要是拒絕提供幫助的話、會產生哪些社會成本(比越滟、磨不開面子、隱隱的內疚感)。
這里面的啟示很明確。當你糾結著要不要開口求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你很可能低估了對方愿意幫忙的程度。這樣一來,你的工作效率或目標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I:像別人求助,之前在我看來厚臉皮,而且很容易被對方拒絕。但是在鐘蔚小伙伴這個片段的時候,我就很有感觸。我們高估自己被拒絕的可能性,我們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覺得請求幫忙在耽誤對方時間,占用對方的資源,我們考慮的越多越不好意思去開口講出我們的請求。但是試驗中答應幫助的幾率高了一半,也就是在試驗中他們低估了獲得幫忙的幾率?,F在年輕人出門很少帶現金,有時候一部手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在公交站臺我被借零錢的就有很多次,很多時候問我的時候,我身上有都會借給對方,對方說微信或支付寶給我,我有時候也會直接拒絕說不要。所以我們當我們在外面遇到一些需要幫忙的問題時,可以鼓勵勇氣去尋求路人的幫助,其實最難的不是被拒絕,而且你鼓起勇氣去問的那一瞬間。
A1:14年畢業的時候,我們去南京博覽中心找工作的時候,那時候不記得是手機沒電了還是什么原因,幾個一起去的小伙伴都去了不同的地方投遞簡歷,后面很多事情不記得了,唯一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有個小伙伴就可以跟不同人借到手機號給我們打電話或者發短信聯系,這讓我們覺得很神奇,都問他是怎么找的人,為啥對方就很爽快的同意了。她說沒什么技巧,跟人家說下情況,對方就借給我了啊。一直被我們夸她人緣好,現在想想,很多是我們自己在猶豫就不知不覺錯過了很多時間,當面前來一個人的時候,在想這個男生臉上都沒笑容會不會很難溝通,這個人一看就可能不借給我,其實更多的是我們在內心的說服自己不要去麻煩別人的借口。當自己真走出去跟人家借的時候,對方也愿意借手機給我用一下。
A2:很早之前,早上上班換了包沒帶公交卡也沒帶零錢,沒辦法上班,為了不遲到,只能鼓起勇氣去問身邊的人說,可以借我一塊錢嗎?我沒帶公交卡和零錢,對方很快的從包里拿出來給我,我說要微信給她,他就說不要了,那天的早上我的心情一直非常好,這個不是錢來計算的,是你幫助了我,解決了我一個很大的難題,而且我會記住很久,所以當我們經常想想,我只是一個很小的行動,但是為對方帶來的確是大于我們付出的價值,我覺得很有意義。所以當身邊有人借錢或者換硬幣的時候,我都會給予幫忙。(但是當別人借手機或者捐款的時候,現在騙子太多,風險有點大,所以又有點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