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閱讀原文 如何獲得幫助
來自《細節》P194-195
在一組實驗中,受試者的任務是詢問陌生人是否愿意填寫一份調查表。執行任務之前,他們需要對陌生人答應這個請求的可能性做出預測。具體點兒說,就是估計一下自己總共要詢問多少個人,才能遇到外愿意配合的陌生人。受試者們的平均估算是20個,但實際上,大家平均只問了10個人就完成了任務。也就是說,受試者低估了一半。
弗林和博恩斯把請求的內容更換了多次,比如請陌生人送自己走到附近的健身房,或是借手機打個簡短的電話。實驗的結果都是相似的。在另一項格外有趣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選中了一組準備為慈善籌款的受試者,籌款活動開始之前,弗林和博恩斯請受試者估計一下多少人愿意掏錢。再一次,大家的估算差不多低了一半。事實上,仙們對捐款數目的估算也低了大概25%。
為了解釋人們為何會如此輕易地低估他人愿意幫忙,研究人員收集了額外的數據。簡言之,他們發現,提出幫助請求的人會把著眼點放在對方同意幫忙后所花的成本上(時間、精力、金錢),同時卻較少考慮對方要是拒絕提供幫助的話、會產生哪些社會成本(比越滟、磨不開面子、隱隱的內疚感)。
這里面的啟示很明確。當你糾結著要不要開口求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你很可能低估了對方愿意幫忙的程度。這樣一來,你的工作效率或目標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向他人求助,會欠人情債,所以要越少越好么?
研究發現,人際間實際互助的難度比直覺認識要低,只要去行動,實際獲得幫助通常會大于預估。
這主要來自于對『求助』這個概念的誤解。
李笑來在『遇到貴人的12條原則』中,有一條是:不以求助為恥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事實上,求助不是乞討,而是一種隱蔽的、意義巨大的交易,
站在幫助者角度,很多時候,『被需要』也是一種辛福。真正的貴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通常會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可,并且很愿意給予對方這一點『舉手之勞』。此外,這也是一種人際價值的儲備,其實是每個人的本能。
站在自身角度,求助能幫助自我邊界的建立,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獨立的體現。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首先,注意分寸,求助不是占便宜,不能突破對方的底線。比如借錢就是種非常不好的求助。
其次,自我展示,把求助看成是一次自我價值的展示。在求助前認真仔細的思考,并且展示出來。
A1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昨天分舵搞了一整天的拆書活動,將近10個人過級。
Da鵬是組織者+觀察家,從早忙到晚,自己的拆書也沒能有時間好好準備。
活動完全是公益性質,組織過程也不容易,結束的時候我和他聊為什么要辦。
Da鵬是說趁有時間,希望能幫到大家。
我有點被打動,突然意識到拆書活動不就是個很良性的求助和幫助的過程。
新人會員通過展示自己,獲取各方面的提升。而觀察家、組織者還有參加的其他會員則都是成長的助力。
最重要的是這種互助氛圍的形成。
A2 以后我怎么應用
我現在是新人會員,也想為這種互助氛圍出把力。
我計劃在接下來2個月,完成二級剩下幾個級別的晉級,投身到幫助者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