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恩·崔西的《吃掉那只青蛙》一書,我原以為只是一本簡單的“戰勝拖延癥”的書,不過,認真看下去,發現它除了“戰勝拖拉”這個部分之外,給我更多啟發的,是關于工作態度的。本文根據所做筆記整理,是本人選擇性收集材料、選擇性理解觀點的產物,僅供參考。
一.戰勝拖拉,吃掉那只青蛙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青蛙的話,那么你就會欣喜地發現,在接下來的這一天里,再沒有什么比這個更糟糕的事情了。 ?關于吃青蛙的第一個規則是: “如果你必須吃掉兩只青蛙,那么要先吃那只長得更丑陋的。” 換言之,如果你面臨兩項重要的任務,那么你應該先處理更重要的那一項。 關于吃青蛙的第二個規則是: “如果你必須吃掉一只活青蛙,那么即使你一直坐在那里并盯著它看,也無濟于事。” 改善業績、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在于,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并使之成為終生的習慣。你必須養成不假思索就“吃掉那只青蛙”的習慣。
在工作中,我偶爾也會有將必須要做的重要事情無限期后延的習慣。基于對要完成任務的恐懼,讓我對除了這項工作外的什么事情都愿意做。但是,我心里知道,我做再多的瑣碎事情,也抵不過這件重要而困難的事情。拖延,只會延長這種折磨,并且導致對自我的評價降低。如何戰勝拖拉?書中提到了幾個方法:
1.明確目標
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越清楚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就越容易克服拖沓,越容易完成你的工作。
這一點,在我如今的工作中深有體會。當我基于目前的工作內容確定了我的工作規劃之后,我每天的工作,每個看似毫無關系的方案,就貫穿成線了。我知道做完這些方案,我的能力又會有所提升。而且,我也很有信心自己有能力將這些方案做完。所以合理安排工作,按時間節點完成工作。當我明白了工作的目的,做方案不再是一件讓我頭疼、感覺被強迫的事情,而是成為了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同時,還獲得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多好!
2.將想法付諸筆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很少的成年人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能以書面形式把自己的目標表達出來。與那些教育程度和能力與他們相當,甚至比他們更高一籌的人相比,他們的成就是后者的5~10倍,而后者出于某種原因,從來沒有花費一點兒時間,把他們到底想要什么寫下來。
我雖然喜歡想東想西,不過,在遇到重要抉擇或者難題的時候,我還是傾向于把我心中的想法寫下來。將想法付諸筆端,這是一次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通過書寫,我們可以把頭腦中零散的思緒,整理成邏輯嚴密的文字,寫到后面,答案自然浮躍于紙上。并且,白紙黑字地寫下來,也讓我們更加有動力去完成它。
3.浪費時間的事情少做甚至不做
效率是被逼出來的。“你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你總是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那些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浪費時間的事情少做甚至不做。回顧一下你工作以外從事的活動,看看哪些費時的事情可以少做或不做。1.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你都可以應用“零起點”的思維方式。應該經常這么問自己,“如果我還沒有開始做這件事情,而且我已經知道這么做的后果,那么,我現在還會再這么做一次嗎?”如果你知道某件事情的后果,而且現在不會再那樣做一次,就意味著這種事情應該被拖延或取消。 2.根據你目前的狀況,重新審視、評價你工作和生活中的所作所為,挑出其中至少一項,立即放棄,或者至少故意拖延時間,直到你完成那些更重要的事情為止。
好奇心太旺盛的人也容易陷入誤區。在我的人生中,我有很多興趣愛好,也有很多想學的。當然,如果我真的都能學會,我肯定牛逼大發了。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會發現,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想做好,往往也意味著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審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對于我來說格外的重要。
4.創造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
工作效率最高的人不惜花費時間,為自己布置一個舒適的工作區,從而把工作變成一種享受。在開始工作之前,你旳工作區越干凈、越整齊,你就越容易著手工作并堅持下去。 克服拖沓最有效的技巧之一,就是提前把一切都準備就緒。如果一切都井井有條,你就會有情緒開始工作。
這一點,我做得并不好。我的書桌總是整潔不過三秒,每每整理完,雜物又會迅速堆積起來。但是,無可否認,整理清爽的桌面,確實讓我精神一振,心情愉悅。
二.超越自己,成就不設限
1.精通技能
精通一種技能的三個步驟。首先,每天至少閱讀一個小時,以了解業內的最新動態。每天早上提早起床,閱讀30~60分鐘的相關圖書或者雜志,其中應包含有助于你提高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有益信息。 其次,參加有助于你提高自己工作技能的任何課程或者講座。參加業內的研討會和業務會議。更不要錯過高水平的培訓和講習。坐在前排并認真記筆記。購買此類活動的錄音帶。下定決心,把自己培養成為業內知識最淵博、能力最出眾的人。 最后,在開車的時候收聽那些錄音帶上的內容。在美國,有車一族平均每年有500~1000小時的時間是在路上開車。因此,你要學會把每天開車的時間轉化為學習新技能的時間。如果你在開車的時候收聽那些教育性錄音帶上的節目內容,你就能成為業內最聰明、最能干、薪水最高的人之一。 你學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你就對自己越自信,對自己的工作就越胸有成竹。你做得越出色,你的能力就越強,也就越能干。 學無止境,你學得越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就越多。就像你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加自己的肌肉一樣,你也可以通過腦力鍛煉來提高自己的智力。除非你為自己的想象力設置限制,否則你的成就將無法限量。
看自我管理的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起初看這類型書的時候,我會覺得怎么能有人如此自律,做得這么好,而我自己好像哪里都不夠好。但現在看書我會想:“咦,這個習慣我也有,這個事情我做過。”看到自己也具有書中成功人士的習慣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更開心的是,我能夠以一個自我感覺比較成熟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書,能夠補充作者未盡之意。對作者不是仰望神壇而是如同朋友一樣交流,從這種改變中,我看到了自身的成長。
2.把事情做好
做好你該做的工作。但不是完成工作就萬亊大吉、決不多做,相反,要多做一點點——很多時候,區別就在這多做的一點點上。 ——迪安·布里格斯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把你的自尊和個性特征定義為“你自己樹立的聲譽”。你的所作所為能夠提高或者降低你的聲譽。但是,無論何時,只要你敦促自己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情,或者是你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就會對自己感覺信心百倍。
如果說以前我們把工作做完就有口飯吃了,但是現在雖然社會的高速發展,就業市場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僅把事情做完了,還只是一般水平。如何將一件事情做得漂亮,做得大家交口稱贊,這才真正考驗著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與工作態度。這其實也與個人自尊有關。面子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掙的。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我們自己的聲譽加分或者減分,并且影響著我們對自我的認知。
3.為自己加油鼓勁
北上廣很多程序員有“程序鼓勵師”相伴,她們會在程序員遇到bug內心焦躁時,為他們加油鼓勁。身為一枚顏控女青年,要是有帥哥在我寫方案的時候,為我加油鼓勁,我也寫方案刷刷的啊!但現實是殘酷的,后面更可能出現的是領導的小皮鞭。所以,不要那么奢侈了,還是自己給自己鼓勁吧!
為了達到最佳狀態,你必須成為自己的拉拉隊隊長。你必須養成習慣,不斷訓練自己、鼓勵自己,從而讓自己在人生的比賽中總能發揮出最佳水平。 你95%的情緒都取決于你每時每刻與自己的對話,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決定你感受的不是你遇上了什么事情,而是你怎么看待這些事情。在很大程度上,你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決定了它們是給你動力還是讓你泄氣,是讓你充滿活力還是讓你喪失信心。
用心安慰自己,外在壓力越大,我們就越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和諧相處。
4.不要向別人抱怨你的困難
幽默大師艾德·佛曼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永遠不要把你的困難告訴別人,因為80%的人對你的困難不感興趣,而另外20%的人則對你的遭遇感到有點兒幸災樂禍。”
抱怨是一件比較難以克制的事情。有時或許是因為我們真心煩惱,有時則是我們為了附和別人。但是,我們潛意識地會在別人把我們當成“心情垃圾桶”時逃開、或者屏蔽自己的感官。因為,有多次血淚經驗告訴我們,別人暢快淋漓地傾訴完就開心離開了,而我們自己的好心情可能就不復存在了。我潛意識地喜歡接近那些看到事物積極一面的人。積極的人身上有一種向上蓬勃的能量,讓我們相信事情是好的,并且會越來越好。
5.積極應對一切?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了長達22年的研究,并在自己的《學會樂觀》一書中對他的研究結果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樂觀”這一個性特征是事業成功、生活幸福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質。在生活中幾乎每一個方面,樂觀的人做事效率都更高。 樂觀主義者似乎有四個引人注目的特征,而這些特征都是通過反復的實踐學來的。首先,樂觀主義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尋求事情好的一面。無論出現什么狀況,他們都努力尋求好的一面或者有益的一面。 其次,樂觀主義者總是從挫折或者苦難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他們相信,“困難的出現不是為了擋住去路,而是為了指明出路”。他們相信,每一個挫折或者障礙中都蘊含著有益的教訓,他們下定決心從中吸取教訓。 第三,樂觀主義者總是極力找出每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不是指責他人或者牢騷滿腹,相反,他們總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提出的問題是:“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什么?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下一步應該怎么做?” 第四,個性積極、樂觀、向上的人一言一行總是離不開他們的目標。他們總是在思考自己究竟想得到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如愿以償。他們所想、所說的是未來,是他們想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而不是過去以及他們曾經得到過什么。他們總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做一個積極的人,做一個可以給他人帶來力量的人,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