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后會有這樣的苦惱:總會遇到很多不巧的事,打印機沒粉了,網管不在就沒人換;客戶到機場了,司機不在就沒人接;電腦主機發熱了,管理員不在就找不到原因;老板要臨時開會,行政不在就不知道怎么準備......這些“雜七雜八”的技能到底該怎么掌握呢?
1,建立隨時學習的心理準備
我們的行為產生一般分為主動意識和被動意識,通常表現突出的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時,主動意識更強烈。翻譯過來,就是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怎么做得好,他們心里門兒清。很清晰的心理準備使得他們的行動與結果表現更加優秀。
很多新人剛入職場的時候,行為都是由被動意識控制的。辦公室小櫻,入職兩年了,那天給領導打印一份會議記錄,但是發現打印機沒有碳粉了,于是打電話找網管換。碳粉就在打印機旁,眼看著時間已經過去半小時,網管還沒來,會議記錄一直打印不出來。最后,小櫻被領導批評,小櫻遷怒于網管。
如果小櫻換一個心理,準備好隨時學習,那么可能很早之前就學會了自己換碳粉。而問題就在于,小櫻沒意識到自己要學習這個,可能是認為這種活不是女生干的,可能認為這種活有專人干。這些想法都不是一個職場多面手該有的。
2,一定要學點理論
理論通常是采用清晰的文字表達的概念、定義、解釋,能夠很直觀地讓讀者對對象產生初步認識。
辦公室小葉,是個組織會議非常有技巧的95后女孩。每一次由她發起的會議,人員出席最準時、人員出席最全面、會議室物料準備最充分。有的會議組織者連小葉的一半都不如,與會人員通知沒到位的、時間到了自己都把時間忘了的、會議議題準備亂七八糟的、開到一半發現缺白板缺筆的。
小葉的經驗是怎么來的呢?很簡單,跟著理論來。她不像很多其他同事,做什么事情都是“靠想象”,她有個習慣,凡是不熟悉的,先上網找師傅,篩選出一些精華帖子,然后一樣一樣照著做。
這就是理論起到的直接效果。那些精華理論總結其實都是別人摸索了很久的結果,這個過程我們直接可以學習,就省去了很多摸索過程,不僅短時間內可以學到技能,還能避免浪費大量時間去折騰。
3,你的目標是應用
學校的學習檢驗標準是考試成績,這是學生式學習;成人式學習與這個完全不能等同,成人學習檢驗的標準應該是應用程度。
一個沒有接觸過編程的人想要制作一個APP,他的方式是,找到一本編程的教材,花了6個月,把編程書都學完了,結果問題來了,他問,為什么我學完了整套教材,我還是編不出APP。
我想,假如這個人當初的目標不是學完教材,而是編出APP,那么我想,6個月的時間,他可能教材沒讀完,但是再怎么爛至少能整出個APP。學完教材以為就能得到結果,典型的學生式學習,真的不適用于也無法幫助我們快速變成職場多面手;只有成人式的應用學習,帶著目標,把教材、理論作為輔助工具,才能實現我們本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