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教會我們怎么與人溝通自己意愿的書。書中的“關鍵沖突”主要指的是我們對他人的不滿,我們想要表達的期待。那么,怎么有效表達期待呢?
第一次聽完《關鍵沖突》之后,我覺得我好像學到很多了,原來關鍵沖突是這么處理。后來我又追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那如果讓你來說一說,關鍵沖突到底怎么處理呢?我發現我有點說不清楚,只不過留在腦子里一些“關鍵詞”而已,比如“不要推理”啊,“動機分析”,“能力分析”等等。原來聽完一遍我并沒有收獲多少。
于是我又聽了第二次,發現比第一次聽得還難了,還復雜了,因為我有點更加說不清楚了。于是我上網看書評,看電子書,連續三四天都在追問最初的發問,直到畫出這張思維導圖,才發現思路清晰了。由此也得到一個啟示:聽書讀書最后還要能說書,才算學到了點什么。
我提煉了四個“關鍵”——關鍵分析、關鍵應對(書名的直譯應該叫這個名)、關鍵計劃、關鍵詞句。
要有效表達我們的期待,首先要做“關鍵分析”,要基于事實的分析,不能主觀推理,找準核心問題,一般可以用CPR的方法,第一次,談事實(cotent),第二次談模式(pattern),第三次談關(relationship)。分析的過程可以從自我、他人、外部環境三個角度來看動機與能力。
舉例(轉自是斯斯基簡書):書里有個例子,某地產經紀不滿前臺經常遲到。他多次批評前臺,對方屢教不改。往往地產經紀批評一次,前臺準時幾天,不久故態復萌。容易看到,問題不在于“遲到”,而在于前臺不遵守公司制度 & 遵守承諾。再深挖,前臺敢于不遵守制度,也許因為沒有“后果”:前臺是地產經紀的鄰居,他們所在區社群關系緊密,地產經紀不太會因為遲到解雇她。? ? ?
關鍵應對:
前臺第一次遲到時:“你今天遲到了半小時,違反了工作時間的制度,希望下次注意。”
再次遲到時:“這是第二次遲到了,你上次答應不會再犯,我擔心這種情況是否還會出現。你能保證遵守承諾嗎?”
繼續遲到時:“我不想總是說同樣的問題,我不喜歡這樣。更糟糕的是,我感到不能像以前那樣信任你。這件事已影響到我們的關系,真的要這樣下去嗎?”
在這個分析之后,情緒也是冷靜的了,就可以開始“關鍵應對”了。應對要講安全,四堅持(平等尊重,共同目的,真相出發,對比說明)三忌諱(不兜圈子,不打啞迷,不諉過他人),在安全氛圍內開始對話,BIC方式,從描述事實(behavior)開場,接著描述差異(impact),最后一個問題結尾(consequence)。(這里有一些關鍵句型使用,見導圖)在對話的過程,可能會出現新問題,要靈活關注,處理完新問題后回到老問題,即最初的核心問題。在對話的過程中,對于新老問題都要進行動機與能力維度的考慮,促成新動機的一個方法幫助分析預期損失與預期利益的大小關系,人們往往都愿意“趨利避害”。如果是能力上有困難就要簡化問題任務的難度,給予合適的幫助。
對話的目標是要有效表達期待,實現期待,所以最后一步還要一起約定“關鍵計劃”,要列出誰在具體的時間內執行具體的任務,并且做好跟蹤。
以上精髓主要適用于我們與他們有效表達期待。如果遇上“打上門”來的怎么辦呢?要讀讀姐妹篇《關鍵對話》,還有我們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打過去打過來”都適用——內心感受要真誠,對方期許要考慮,社會規則要遵守。
中國文化此時的特點是抽象,因為抽象精煉,所以放的范圍廣,但是使用的時候要經歷人事后方能“悟得一二”,西方文化此時表現的是具體化,工具化,即使沒有經歷滄桑,也可套用去解決一些問題,用多了就熟練了。若兩種文化結合,所向披靡!
真正用到生活的時候還會受習慣語言系統與思維方式的限制,這是個挑戰。就跟從來不說“我愛你”的人要對老母親說“我愛你”一樣,是不是有點難為情?這里又得提到儒家思想“內心感受要真誠”,孔子一直強調“真誠”,人只要在“真誠”的情況下,沒有虛偽,自然就少了“難為情”。
實例演示
場景:老公一早打開眼睛就看手機。
關鍵應對:昵稱,你睜開的第一眼就看到手機了(behavior),我期待你首先看到的是我,跟我說話,而不是手機,但實際的情況是你先跟手機問好了。(impact)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conseq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