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既有的一個群體里注入一個新的元素往往會得到一些原來沒有的結果
所以一直認為一個人在加入公司的前三個月是思維想法最活躍的,這段時間最容易給團隊帶來新的視角、新的觀點、新的想法。同時這也是作為一個新人快速融入團隊,提升話語權,創造高價值產出的契機。
以下通過三個維度還原自己在加入新公司時的記錄
一、產品初體驗和記錄
1、上手把玩現有產品,給自己預設三種身份角色。
陌生用戶:還原一個陌生人在接觸產品的記錄
公司員工:從公司角度出發去還原每一個產品功能意圖要傳達的信息和目的
產品經理:如果是自己來做會怎么做,還有什么其他解決方案,怎樣做更好。以及陌生用戶和公司員工兩種角色的分析、對接
出于不泄露公司信息原則,用一個簡單案例來還原過程:用戶注冊登錄。
現有的產品登錄方式:A手機號+密碼;B手機號+驗證碼
陌生用戶角色記錄:為什么要用密碼的登錄方式(第一次登錄并未發現驗證碼登陸方式),我可能會忘記密碼
公司員工角色記錄:密碼應該需要在其他場景使用
產品經理角色記錄:已有驗證碼登錄還要主推密碼登陸,一定是有其他目的,但即使有其他目的在登錄這里也應該主推使用驗證碼登錄方式,因為登錄狀態是長期記錄,久了之后用戶一定會忘記
帶著這些記錄我再二次分別找團隊同事和公司外朋友進行討論時就發生了很有意思的結果。
首先是團隊同事的討論:大家好像都并不能理解為什么要使用密碼登錄,而且在其他場景也并無目的。那就去找對標的產品是怎么做的,其中一個同事提出微信也是使用密碼登錄啊,這樣至少證明我們不是錯的。但其實我們都不太可能記得自己的微信登錄密碼了,所以如果沒有其他目的,使用密碼登錄也就未必是正確的了。結論就是不對也不錯的模棱兩可。
公司外朋友的交流結果:使用密碼登錄在感知上能傳遞一種安全感,而且用戶普遍年齡偏高時,這種安全感是用戶所需要的。但同理高齡用戶的記憶力更容易出現忘記密碼的情況。
整個案例的還原的價值:
還原一個產品功能點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為了做而做或者說是直接抄的競品;
用戶又會如何去理解,有哪些點可以去查漏補缺;
可用的替代方案、更好的解決方案有哪些
2、數據摸底
說數據摸底之前優先安利一下:Growing IO:無需埋點的數據采集,隨時根據所需在可視化操作的界面進行圈點統計采集。簡單的說就是它把傳統的代碼數據埋點采集后置到可視化界面人工操作(類似將90年的電腦代碼操作界面進行可視化)
數據摸底涉及到的信息比較敏感,就用流程節點來代替:
第一步:一級維度產品數據,包含新增,活躍,沉默,周留存
第二步:打點數據,日均UV前500的打點事件。這里栽了個坑,友盟APP數據打點IOS和Android是分開的,而我在提取原始數據時忽略了這一點只提取了IOS端。
通過提取的日均UV前500的打點事件,定位用戶重點使用的產品功能模塊,哪些業務線的轉化率最高,與我們的期望差異在哪里
第三步:通過使用數據和產品功能重要權重程度,組合定位得出下一階段產品應該要聚焦的范圍所在
最后,其實應該還有一個維度是競品的分析,下一篇文章再詳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