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通常把小孩睡覺用的搖床稱作“窠”。說文解字對這個窠的解釋是:“窠,空也。穴中曰窠,樹上曰巢。”鳥巢,我們那里也稱為“鳥窠”的,這么說來,窠、巢就是同義詞了。
我們那兒的“窠”是用木板拚湊起來的,象一只橢圓形的大木桶,那桶也稱“窠桶”,兩頭呈圓弧形,其中一頭的圓弧要比另一頭的高起十多公分為“窠頭”,另外再用兩根U形、兩頭翹起的彎檔為腳,做成一個架子,將窠桶安在那個架子上,就可以象搖籃一樣搖起來。
窠通常是在冬天使用,窠桶里面填了稻草,稻草之上再鋪小被子,小被子打開將嬰幼兒放進去,再將多余的小被子倒折過來蓋住孩子,然后把被子兩邊抄攏掖好,單露出幼兒的小腦袋,將嬰幼兒的小抱裙(遮蓋小孩屁股用的小圍裙)搭在窠頭高出的半圓形木板上,既擋風又暖和。
像這樣安置好幼兒的窠,看起來真就似一個巢穴,就象鳥窠是鳥的家一樣,這窠桶就是嬰幼兒的家了。
窠桶雖暖和,但使用起來卻不似現在用的搖床那么好操作。搖窠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用力得均勻,用力過大會將窠搖翻。
記得小弟小的時候,姆媽忙著掙工分,將他托給隔壁三奶奶幫忙看管,待我放學回家,再將他從三奶奶家接回來。
那時候大弟也才四五歲吧,從他會走道便是由我帶著出去玩耍,那年代的小孩多是大的領著小的玩。
我抱著小弟,領著大弟去找小伙伴,可抱著小弟,小伙伴們的游戲我參與不了,便想將小弟抱回家哄睡。
我將小弟放進窠里,站在窠邊,用腳踩著翹起來的窠腳,一面踩一面哼唱:“哦~~喔~~細毛睏醒乖喔……”
那催眠調是我們家鄉特有的腔調,音調有長有短,調音婉轉悠揚。重復吟,反復唱,多數毛孩子抗不住那音調,暈乎乎,就被哄入夢鄉。
小弟大約是睡夠了,任我怎樣搖晃吟唱,愣是睜著眼,身子在窠中不安分地拱著,皺眉撇嘴的,用他的不滿應和著我的催眠曲。
大弟見狀,也幫著我將那窠搖得好似風浪中的小船,一邊的窠腳高高翹起,咚地落下,又翹起另一邊的窠腳,再咚地落下。
小弟在窠中嚇得哇哇大哭,我一急,手搭窠架一使勁,啪噠一聲,窠桶連著架座側翻在地,小弟也從窠桶中滾了出來,這一下是連嚇帶摔,小弟更是哭得驚天動地。
我與大弟也嚇得手忙腳亂,使足吃奶的勁才將窠桶翻了過來,整理好后,再將小弟放進窠桶里。這回我再不敢用力推搖了,只能耐著性子,踩著窠腳,緩緩地搖。小弟大約是哭得累了,在我的催眠曲中沉沉睡去。
搖著搖著,小弟弟就……長大了。
許多年后,長大了的三姐弟在一起閑聊,說起小時候的趣事,小弟佯嗔,難怪我總覺頭暈,原來都是讓你們給弄的……
我們家那窠不知道睡過多少人了,反正從我記事起它便在那里。窠的顏色已成棕褐色,小弟長大后便消失了,直至侄女出生,它又出現。
侄女兒出生在天寒地凍的大雪天,我們家鄉在南方,不似北方冬天有暖氣,于是整個月子期間,侄女兒幾乎都是躺在窠里。
窠里暖和,還可以隨時搖晃幾下,三個月后,小家伙卻睡倒了覺,白天睡,夜里吵,把幾個人鬧得人仰馬翻。
嫂子沒法子,只好在窠邊系了根繩子,一頭握在手里,半夜聽見孩子哭,就迷迷糊糊地拉扯繩子。“咕咚、咕咚”,窠桶的腳在地上發出單調的聲響,侄女兒也就不哭不鬧了,但只要嫂子一停,她又會哭起來。
哥哥上班去了,除了節假日平時也沒時間回來,小侄女這睡倒覺的毛病可就把嫂子折磨苦了。
有天晚上,我被侄女兒的哭聲驚醒,喊了幾聲沒聽見嫂子的回音,只好披衣下床,來到嫂子房間。
嫂子大約是太過疲倦睡著了,那根栓在窠架上面的繩子,一頭掉在地上,小侄女閉著眼睛,哭出了詠嘆調。
為了不讓窠桶腳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驚動嫂子,我將上半身趴在窠桶上,隔著被子,一面哼唱著那首不變的催眠曲,一面扭動腰肢帶動窠桶緩緩搖動。侄女兒不哭了,倒差點把自己給折騰睡著了。
再后來,侄女兒的睡眠習慣更正過來,卻又添了一個新毛病:躺在窠桶里,搖窠的人必須半趴在窠桶上搖,只有這樣她才能夠睡得著。
等我的孩子睡它的時候,已經是九年之后,這其間又有哥哥姐姐的孩子們睡過它,我家的那個窠桶就這么咕咚咕咚地將幾個孩子搖大了。
再后來,家里翻蓋了房子,許多老物件都處理了出去,那只窠桶便再也沒見到蹤影。
前幾年,弟弟生了二寶,小家伙長得虎頭虎腦,圓嘟嘟、胖乎乎的很是惹人疼愛。可就是有一個毛病,須得人抱著才不會哭,睡覺也得在人的懷抱里才能睡著。家里的各種搖床、推車齊全,可小家伙就是不肯就范。看著弟媳抱著他吃力的樣子,我又想起那只窠桶。
我說,有只窠就好了。
弟媳不解,說,那不是有搖床嗎?
她抬起下巴朝搖床的方向揚了揚。
那是只很精致的搖床,純木制作,看起來純凈簡約,溫潤柔和,比起那只老窠,這搖床更顯得高雅有情調。搖床里鋪著小被子,我看著它,總有一種空落落的單薄的感覺。
我說,還是之前的窠桶好呀。孩子睡進去,嚴絲合縫的,暖和且不說,還能給孩子一種安全感。
弟媳愣了愣,說,經你這么一說還真有些道理,只是那玩意兒恐怕現在都難得見了。
是呀,現在的生活好了,孩子都是寶貝,哪個家庭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而那些老物件因其笨重,以及不合時宜的外觀,已經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了。
其實老物件流傳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今消失不見,也自有其消失的原因。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用在這些老物件上面,也未嘗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