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至(6.21-6.22)
1.《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極也。”
2.夏至這天正午,在北回歸線上的地區將會出現“立竿無影”的景象,人們看自己的影子,也會見到一年當中最短的影子。
3.周代夏至祭神,乃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
4.傳統中國的蒙學讀物《幼學瓊林》說:“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暑初長。”
5.比較典型的夏至九九歌是: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6.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7.在中國人的觀察里,夏至的物候為,一候鹿角解,二候蜂始鳴,三候半夏生。
8.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腹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9.鹿是愛情的象征,鹿皮是古人婚禮當中的重要勢禮。鹿也是德音的象征,是美好愿望的象征。鹿還是權力的象征。
10.蟬在中國有知了、幾溜、馬季、伏天、二斯、秋涼、季鳥、山季鳥等多種稱呼。它獨特的生活習性讓它成為復活與永生的象征,成為周而復始、綿綿不絕的象征。
上古中國的政治繼承制、禪讓制,或許就有取蟬的這種象征意義。從周朝后期到漢代的葬禮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玉蟬的習俗,以象征復活與永生。人們甚至把蟬當作立身處世榜樣的“至德之蟲”。
11.《神農本草經》稱其為半夏,它還有半子、三片葉、三開花、三角草、三興草、地文、和姑、守田、田里心、無心菜、老鴉眼、老鴉芋頭等幾十種稱呼。它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
12.對農業來說,夏至節氣的降水很關鍵,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荊楚歲時記》:“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
13.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
14.在炎熱的夏天農忙的意味。“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鋤一遍,賽過水澆園。”
15.夏至節氣的天氣有預報作用,如“夏至大爛,梅雨當飯““夏至落雨,九場大水”“夏至落大雨,八月漲大水”“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等等。反常天氣亦能預兆未來,如“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無云三伏燒”“夏至不雨天要旱”,等等。
16.對養生來說,此時的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呂氏春秋·盡篇》:“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孔子即有名言:“不撤姜食,不多食。”
17.夏至在大時間序列里正是乾卦時空。中國人多知道乾卦的意義。乾卦爻辭,潛則勿用,見則在田,朝乾夕惕,或躍在淵,飛則在天。等等,是對人生狀態極好的指示,是方法論或行動指南。
先哲系辭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即是說生命享有著造化賦子的充沛的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要勇猛精進,呈現出自身的光熱,展示自身的才華。
18.如蘇軾有詞《鳴鴣天》:“林斷面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英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蔡徐步轉斜陽。股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19.范成大的《夏日田園雜興》則說:“強出標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20.張耒的名詩《夏至》:“長養功已極,大運忽云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21.這是對夏至行深至微的觀自在,自強不息者因此在苦夏里能夠“度一切苦厄”,能夠“各正性命”,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