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孤獨的梵高先生,去南方小鎮旅行

看電影《至愛梵高》,想起了2014年春天的歐洲旅行。那也像是一場尋找梵高之旅。

從巴黎到南法,再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一段延續十三天的旅程。

走過了梵高生活過的小鎮,創造力旺盛的地方,死去的鄉間;也走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館,那一天還剛好是他誕辰162周年。

那段時間非常喜歡他的畫、他的文字,在其中尋覓到了內心情緒的安放。

他的文字與畫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強大源自純粹。




在巴黎盤桓三日后,去了南法的阿維尼翁,接著坐火車半個多小時就抵達了阿爾勒。

那是梵高生活過的小城,一座古色古香的歐洲小鎮,古堡一樣的石頭房子、石子小路,刷成了五顏六色,在南法的陽光照耀下鮮艷奪目,人的心情也隨之綻放。

曾經帶給梵高靈感與痛苦的小城,如今因為梵高而成為一個旅行圣地。整個鎮子,似乎因為梵高而散發出光彩與活力。

他呆過的每一個地方、畫過的每一處風景,如今都成為游人瞻仰之處。

星空咖啡館,門口豎立著梵高的畫,現實與畫幾乎一模一樣。

不過奇怪的是,旁邊的數家咖啡館幾乎都是高朋滿座,唯有它少有人去。

大概成為圣地的地方,人們會下意識地保持距離,去瞻仰,而不會踏入其中吧。

一如“越美麗的東西,越不可碰。”

多么神奇的定律。人的心中藏了這么多的禁忌、戒律,平時一無所知,只有在身臨其境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

阿爾勒的療養院,也依然保存著梵高畫中的模樣。只是如今已無人居住,成了一個梵高式景點。門口的商店,賣的全是梵高繪畫相關的商品。

三三兩兩的游人,都會在療養院里的咖啡館坐下來,靜靜地看著已成為梵高畫中的風景,發呆。

在阿爾勒的一天,于街巷之中反復走了很多遍。除了梵高以外,這座小鎮本身的味道也讓人流連。

風很大,大概就是當地人所稱的“焚風”,屬于南法特有。

這一點和我現在生活的大理很像。同樣是陽光燦爛的高原小城,也同樣在每年冬春進入風季。三月份時,風大到頂點,幾乎能把人也掀翻。

陽光與風,能孕育太多東西,也能帶走很多。

就像梵高的畫,在荷蘭與巴黎時,畫風陰郁低沉,一如所處環境的壓抑。

而到了南法,像是被陽光洗去了陰霾,開始綻放出色彩與光芒,也釋放出內心積蓄已久的能量。

但這風,既會吹走陰霾,也會讓人的神經在風中凌亂吧。

真的,身處大理,經歷了風季那巔倒眾生、讓人跺腳嘆氣的狂風,夜晚聽著風在窗外那鬼哭狼嚎,你會懂得風的強大力量。

人始終是被自然環境所塑造、所影響的動物啊。所以說認真選擇、對待你所處的環境,一點兒也不夸張。



還去了巴黎附近的奧維爾小鎮,梵高自殺去世的地方。

相比于阿爾勒的古色古香,奧維爾更像是一處鄉間居所。沒有明顯的街道,集鎮與鄉村的界限也不分明。還去了巴黎附近的奧維爾小鎮,梵高自殺去世的地方。

梵高所畫過的麥田、教堂等許多景物,依然在這里保存著、使用著,似乎未隨時間的流逝、梵高名氣的繁盛而變化。

古老的歐洲,這一點最讓人感慨:與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中國相比,那里對歷史的保存讓人安心。

也去了梵高的墓地,在一片墓群之中不起眼的隱藏著。與他的哥哥提奧合葬一起。

電影中說,提奧與梵高“兩體一心”,真的不假。

梵高寫給提奧的信,集成了一本厚厚的書《親愛的提奧》,比一塊磚頭還要厚。有兩塊磚頭那么厚吧。

信中的文字,是我對梵高傾心的第二原因。真摯、純粹、敏感、動人、準確,僅僅是從這些文字,你也會懂得這個人是個當之無愧、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他說:要保持你對大自然的愛,因為這才是越來越深的理解藝術和生活的正確道路。

他說:誠實和勇敢總是好的,即使犯了許多錯誤,也比心地狹隘和謹小慎微好的多。

勇敢的去愛,愛里面存著真正的力量,一個人要愛很多,做很多。

只有懷著愛的心情去工作的,才算是真的工作。

所謂藝術家,就是這般純粹地活著吧,以自己的心去面對整個世界。無論是陽光燦爛,還是狂風暴雨,沒有一點退縮,也無一絲妥協。永遠的單純、純粹,不摻雜一絲雜質。

又具有極高的天份,去把這顆心表達出來。無論是以文字、畫面、音符,還是其它什么形式。

而梵高除了文字,畫面是他整個精神的最高表達。

不知道你在他的畫中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童話。




后來還去了梵高的家鄉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參觀了梵高博物館。

這里收藏了許多梵高的原畫。看原畫和復制品區別很大。只有面對原畫時,你才會真正觸碰到藝術家筆觸下的驚心動魄。后來還去了梵高的家鄉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參觀了梵高博物館。

至今仍然記得看梵高那幅海上風景時,渾身一顫。


圖說:并非這一幅,但未在網上找到當時看到的原畫


“我心中有風暴,猶如這大海。”

便是這樣的景致吧。藝術家內心中所有的不安、狂躁、激情,都在畫筆之下了。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能在畫中感受到那涌動的內心情感吧。它太讓人不安了。

身為普通人,我們大多追求舒適、安逸、穩定的生活,厭惡漂泊、居無定所、朝不保夕。

我們在人世中浮沉,渴求出人投地、比別人更好。

我們在與人的關系間掙扎、消耗、磨損,變得面目可憎,麻木平庸。

不求大波大浪、大起大伏,只求能平穩度過每一天。

然后在安穩之中死去,卻像從來沒有活過。

而總有一些人,保留了他們最本能、最原始、最純粹的樣子,未被人世的牢籠所馴化。

足夠幸運的話,他們會以藝術來表達。這些藝術作品提醒著人們,生而為人的意義。


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在每一個國家,中產階級興起都會帶來一股梵高熱。從歐美到亞洲、南美,許多國家都是如此。

為什么會這樣,已記不太清。那篇文章也未再找到。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在每一個國家,中產階級興起都會帶來一股梵高熱。從歐美到亞洲、南美,許多國家都是如此。

倒是對這個結論印象頗深。

從身邊觀察來看,這樣的說法有些道理。

梵高在中國風靡起來,也就是這幾年的事吧。他的畫展、他的書信集、他的生平故事,在被傳播、講述。

喜歡他的人,越來越多。

最近的這部電影上映后,據說票房也很可觀。我們去的時候,盡管上映好幾日,也幾近座無虛席。

大概人們稍微富裕一點,就會出現強烈的精神需求。

而梵高,無論是他突破生活的牢籠、純粹追求藝術的人生,還是他與普羅大眾心氣相通的語言,更不用說他強烈灼熱表現力極強的繪畫,都是中產階級一個極易打開的窗口。

在這個窗口前,人們獲得了情感的撫慰與出口,以及精神的安放。

郵件:498255427@qq.com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梵高27歲開始自學繪畫,在此之前,他從未正式拿過畫筆,更別說受過任何科班訓練;然而,他從學藝,摸索找到自己的風格,...
    農夫蘋果園閱讀 2,247評論 2 29
  • 《晴日事》 醉倒在面包上/ 這位從北方來的游俠/ 遠沒有他的歌里活的瀟灑/ ——王春蠶 我從頭就是個失敗者。 ...
    王春蠶旋臂閱讀 355評論 3 2
  • 應付世事,不外兩個法子:不變、百變。 人家要什么,你就變什么,三五個回合下來,就累垮在那里,而且會變成四不像。 每...
    吃橘子啊小橘子閱讀 354評論 0 2
  • DAY7 20180101 “不……不……不……”發現糞坑要垮的結巴對朋友喊。說時遲,那時快,撲通!“好了!”結巴...
    yi伊洛言閱讀 160評論 0 0
  • 一、熱力圖(heatmap)熱力圖可以看出兩個屬性之間的相關系數。 舉例一,以Titanic數據為例:紅色(正相關...
    dechuan閱讀 7,110評論 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