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元旦跨年的時候很多朋友都在做總結,那時候我在忙著寫期末論文。如果對2018做個回顧,困擾我最多的問題,就是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生與死的思考。
這一年,學校接二連三發生了幾起跳樓自殺事件,讓我覺得死亡距離我是如此之近。社會心理學上的從眾實驗指出,群體的相互影響和具有傳染效應的暗示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會使你不自覺的做出從眾行為。也許那幾個同學就是受到了這種影響而紛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還記得那一段時間,朋友圈都在轉發心理咨詢室的值班時間和電話,大家都在感慨生活的重壓和生命流逝之可惜。
在某些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會想,我會不會遇上突發事件而死掉,特別是12月的我非常忙——很多課要寫作業還有pre、社團的工作安排、黨建相關事宜、兼職——害怕自己再熬夜就會猝死。現在結束了期末復習周,看到自己好好的還有點小慶幸。
重讀《我與地壇》,看史鐵生的命運還有他對生死的思考,我感到些許生活的亮光,指引我繼續前行。
02
我沒有死,也再不能走,對未來懷著希望也懷著恐懼,——史鐵生
假如這一天夢醒,你將面臨失去雙腿的命運,你會如何呢?
在二十一歲那年,史鐵生的雙腿徹底殘廢。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路,什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日日搖著輪椅去地壇,在地壇旁消磨時間。
他說:“即使那么驕傲的人,據我所見,一躺上病床也都謙恭。”當他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也許對自己剩下的人生都是絕望的吧。后來他日日在地壇徘徊,最后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難以想象到了什么樣的境地,他才會和自己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
從史鐵生身上,我看到了年輕人特有的倔強和執著。一如他靜靜地思考地壇的一年四季,一如他沉默地思考自己的命運,一如他不間斷地堅持寫作。
為什么生死?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怎么樣活?
——這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問題,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
命運又幾何?
——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明的無差別世界,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差別是要有的,所以人們要接受苦難,但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由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快樂呢?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03
沒有人可以逃脫生命的悲劇: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每個人都在不斷老去,直至死亡。 所以死是一個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那么怎么樣能夠讓生更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有一句經典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的不知所措:不明確自己未來要做什么,也迷茫未來的路會指向何方。但是我相信:沒有走不完的路,也沒有邁不過的坎,有些事情還沒有決斷是因為還沒到最好的時機——The Best Is Not Yet To Come。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足夠的積累,然后耐心的等待。
再見,2018;你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