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主要提到了我先后閱讀過的一些書籍,可能還包括我準備閱讀的一些書籍。書的種類會比較多,建議選擇性地閱讀而非一股腦全部看完;推薦不同類型的書都挑著翻一翻。需要指出,這并不是一個產品的必讀書單,只是一些不同領域的推薦閱讀書籍——個人書單總結。
這篇寫到最后發現寫偏了,不能算是產品經理的推薦書單,最多只是一個產品經理的擴展書單,但是質量上還是可以保證的,依然誠意推薦閱讀。
(一)產品經理入門書籍
推薦閱讀:締造企鵝
類似書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結網等等,在豆瓣搜索產品經理會出現相當多的入門書籍,不在一一舉例。
之所以推薦《締造企鵝》這門書,最大的原因是這本書是我在實習過程中閱讀的,印象比較深刻,并且一遍工作一邊閱讀,體會比較深;加上這本書出版時間比較晚,時效性比較高;可能是因為邊學習邊實踐的原因,對這本書比較大的印象是「實在」、「務實」,相對來說不「務虛」,入門很有幫助。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和《結網》是比較早閱讀的,具體內容記不大清了,只記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里面使用了不少情景化的例子,當時感覺比較無聊;實習時候才發現場景分析是確認需求經常要使用的一個方法,才明白書里情景化例子如此多的原因。《結網》當年是很熱的一本書,趁著作者做糗百的東風,帶動了這本書的銷量,當時我也是糗百用戶之一,所以去圖書館借閱了這本書。
相對而言,入門類的書籍選擇一本閱讀就可以了,以便于對產品經理的工作和需要的資質有個簡單的了解,再按圖索驥選擇性地學習一些工具、閱讀一些其他的書籍,換句話說讀太多入門類的書籍也不會有太大的提升。并且不同領域的產品經理需要關注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根據需求和方向選擇書籍。
(二)擴展閱讀書單
這部分的書籍一是參考我大學期間的閱讀記錄、二是參考網絡上流行的其他書單,盡量挑選自己閱讀過的書籍給出推薦語,部分沒有閱讀過的也算是自己的待讀書單。
克里斯·安德森
- 《連線》雜志前主編,不是TED那個克里斯·安德森。先后看過他的《長尾理論》、《免費》、《創客》三本書,相對來說時效性比較強,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作者,推薦閱讀他的這三本書。有意思的事情是三本書的都沒離開「長尾理論」這個概念,中文版都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讀過該社出版的很多翻譯巨爛無比的書,所以大多數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書我都推薦略讀。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紐約客》專欄作家,《引爆點》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偏傳播學;《異類》倒是翻過,不過不是特別喜歡,在這本書里作者提出了被各種心靈雞湯文引用的「一萬小時定律」,更不喜歡了。他的書類似yolfilm在微博提到的「現象歸納」類的書籍,而不是無中生有創作出一個理論體系,不過還是值得一看。
推薦閱讀《引爆點》,《異類》看個人喜好;還是中信出版的書,冏。
凱文·凱利
我讀過凱文·凱利的三本書:《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技術元素》。較早的那本《網絡經濟的十種策略》沒有閱讀過。其中《失控》是很早之前略讀的一本書,這本書實在是個大部頭書籍,沒有精讀的勇氣,雖然如此,其中一些諸如眾包、社會化協作、蜂群思維的概念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至少在新聞中碰到相關的報道時心里有個概念存在。相對《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更接地氣,也沒《失控》那么厚,更值得精度。《技術元素》是KK博客里一些內容的結集,沒有那么系統化,可以略讀。
推薦:《科技想要什么》精度;剩下兩本看個人興趣,《技術元素》略讀,《失控》跳著讀、翻翻就好,有精力再精讀。
另外,在閱讀書籍之前,十分推薦觀看KK在TED的幾次演講:KK@TED
勞倫斯·萊斯格
相對來說,可能很多人對這位作者較為陌生,我之所以閱讀萊斯格的一些書籍,是因為大二前后對互聯網法律相關的內容非常有興趣,閱讀了萊斯格的《代碼 2.0》一書,收獲頗多,其對網絡空間和網絡管制的論述很有意思,由于是學者,文風跟KK有很大不同。萊斯格本人先后任教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還是CC協議的創始人和主席,如果你看過《互聯網之子》這部紀錄片可能會對他有所印象。
推薦:《代碼 2.0》一書推薦精讀,畢竟是兩位博士翻譯,質量上較為可靠;《免費文化》不推薦購買閱讀,有興趣略讀即可,中信出版的,翻譯質量不高;《思想的未來》,比較老的一本書,介紹了公共資源的概念(via結網),看過《代碼 2.0》可以略過不看。
擴展閱讀:Lawrence Lessig @ TED;《IT史記連載:勞倫斯·萊斯格》,《IT史記》是方興東主編的一套圖書,2004年出版,年代比較久遠,曾在圖書館翻過,可以了解,結構上類似人物志,跟《浪潮之巔》的結構不大一樣。
《怪誕心理學》&《怪誕心理學2》
第一冊很久之前讀過,內容已經記不大清了;第二部沒有讀過。心理學這塊的科普類讀物還是比較多的,我個人閱讀的比較少,有興趣的可以找找豆瓣的書單和知乎的推薦。
說到這里推薦另一本書《影響力》,也是很久之前閱讀的書籍,雖然具體內容已經記不起來,不過相對上面兩本來說印象更深,也更廣為流傳,推薦閱讀。
《怪誕行為學》&《怪誕行為學2》
- 推薦閱讀這兩本書,記得閱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斷斷續續在看哈佛公開課《公正》,書籍講的是行為經濟學,公開課討論功利主義,都很有收獲。對諸如「占小便宜真的占到便宜了嗎」、「無私真的對社會有益嗎」之類的胡思亂想有很大幫助。
《魔鬼經濟學》&《超爆魔鬼經濟學》
- 名字比較俗,第二本是中信出版的。內容確實很有意思,值得一讀。對于毒品、氣候變暖等領域的論述也被很多人推薦過。類似的還有一本《反常識經濟學》,合著者波斯納是著名的法經濟學家,當時感覺有趣就借來讀了,值得一讀。
傳記類書籍:《喬布斯傳》、《周鴻祎自述》
《喬布斯傳》這本書就不再多說了。傳記類的書籍還有很多,有些是人物志集結出版的圖書,也非常值得閱讀。
《周鴻祎自傳》這本書是實習期間借閱的Leader的圖書。這本自述,再加上知乎最近開始黑百度/阿里,順道宣揚下360的黑科技,使我對周鴻祎的感官改變不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里周鴻祎提到新老交替的問題,周希望下一代互聯網人能獨立起來,不希望在互聯網的論壇上老是見到老人。能說出這一點,我表示尤為欽佩。
之所以特別推薦閱讀這些大佬的傳記,是因為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寫傳記的人(國內)大多是第一代關注互聯網的媒體人,傳主本人也是第一代互聯網人,于是乎在傳記里不得不提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生的那些故事,對我理解國內互聯網的發展脈絡尤為有用。
說到這里再多推薦一個人,「博客中國」的方興東,他之前參與編寫的一些書籍對那個時代的發展有不少的論述。如果想了解中國互聯網世紀之交前后的的故事,可以找來他的書或者文章讀一讀。上面也提到過,方興東在2004年主編的一套《IT史記》可以看看,人物志集結,書比較老,行文略為浮夸,所以不推薦精度。
除此之外,讀幾本傳記類的書籍,也會有一些其他的幫助,至少知道雷軍是武大科班出身,兩年完成學業;劉強東人大出身,而不僅僅是從農村跑出來的鄉巴佬。畢竟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有所依仗。
互聯網的歷史:《浪潮之巔》
吳軍博士的作品,據傳他的《數學之美》也是一本好書。《浪潮之巔》總體上是按照公司來分章節寫作的,嚴格來說應該屬于講述計算機科學在商業領域的興衰起伏的故事,而不是單純講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極力推薦閱讀。
類似的書籍還有很多,比如雷軍特別喜歡的那本《硅谷之火》,前幾天發現去年出了新的版本。除此之外,比較遺憾的是沒有發現質量比較高地描述「越過長城走向世界」(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以來中國互聯網發展脈絡的書籍(因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所以特別希望有編年史結構的書籍出現),如果你看過這方面不錯的書籍歡迎推薦給我。
《暗時間》
國內一直流行時間管理相關的書籍,我不是很喜歡這種類型的暢銷書,包括李笑來廣為流傳的那本《把時間當朋友》。
相對來說,《暗時間》雖然一個博文合集,質量上并不低;其次推薦這本書還因為其有相當多的引用內容,意味著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更多心理學/邏輯學的書籍。作者的博客在「媒體和博客」篇里有介紹,不再多說。
畢竟心理學也是一門學科,一本書洋洋灑灑寫了幾十萬字全是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沒有理論支撐,或者全然是案例,很難讓人信服。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閱讀暢銷書籍的時候有選擇地閱讀專業人士寫作的書籍,比較容易能夠保證書籍的質量。
克里斯坦森:顛覆式創新
他的書籍還沒有閱讀過,暫時放在我的待讀書單里面。之前在閱讀《周鴻祎自述》一書的時候,里面多次提到「顛覆式創新」這個概念,在《締造企鵝》一書里作者也引用了一些克里斯坦森的著作。再加上公司的一位Leader多次提到「顛覆式創新」,就留意了一下。推薦一個鏈接:我只有一套理論。
還有一本《精益創業》,沒讀過,Leader在分享會上講到過。準備空余時間多的時候拿來翻翻。
(三)其他
開篇說過,這個書單本身是想做成一個產品經理的推薦閱讀書單,寫到最后發現寫篇了,大致成了一個擴展書單,索性就再發散一下,推薦一些其他的書籍。
《UNIX編程藝術》&《LINUX/UNIX設計思想》——第一本書的作者還寫過一本書《大教堂和集市》,講開源運動的,如果對開源運動特別感興趣推薦閱讀。作者Eric S. Raymond算是老一輩的黑客,他的這兩本書我都屬于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閱讀,有些地方實在是不了解背景加上技術能力略差,就直接跳過了。這兩本書應該是比較經典地描寫開源運動以及較早的UNIX的設計思想的書籍。后面那本《Linux/Unix設計思想》比較薄,很容易翻完,圖靈出版的,讀完后發現有很多不同領域的東西都有某種相通的部分,例如這本書里的「小即是美」、互聯網思維里面的「極致思維」、產品快速迭代講究的「極簡思維」等等。
《黑客與畫家》——作者保羅·格雷厄姆是Y Combinator(YC)創始人,算得上言行合一的一位人物,阮一峰翻譯,質量上有保證。不過想要理解內容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背景,我因為技術功底略差,有些部分讀得云里霧里,所以有興趣的文科生可以跳著看這本書。阮一峰的博客上有這本書的一些內容,鏈接如下:《Paul Graham文選》。
《大數據》——以大數據為名的書籍這幾年比較多了,這本書算是較早的一本。不過這本書應該算是歷史書,我推薦這本書并不是因為大數據,而是其中對美國「數據開放」歷史的敘述,行文流暢,值得一讀。同時推薦觀看“萬維網之父” Tim Berners-Lee 在TED的幾個演說,2010年關于「open data」的演說尤為推薦。扯遠一點,數據挖掘以及數據開放,都面臨著隱私權的問題;這也是知乎上經常調侃用戶不看各種「使用條款」的原因,注冊時候確定確定再確定,相當于把自己的隱私拱手想讓。比較遺憾的是,「數據開放」在中國并沒有實質性進展。
《白帽子講WEB安全》——很有意思一本書,作者是阿里的安全工程師,微信公眾號剛上線的時候,作者的公眾號「道哥的黑板報」有幾篇干貨可以閱讀(在媒體和博客里有鏈接)。這本書基本上涵蓋了web領域的大多數入侵技術,當然書里不會教你怎么入侵。對安全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印象中這本書出版的前后的那段時間,騰訊、網易等大一點的互聯網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應急響應中心,加上安全這個領域在中國很特殊,很多老一輩人都是黑帽子轉白帽子,出身野路子的比較多,也不講究科班出身。較早轉型做白帽子的有「知道創宇」和「烏云」兩家。另外,搞安全的年輕人比較多,這個領域又比較刺激,所以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團隊,泡這些團隊內部論壇很發現很多哭笑不得的漏洞,感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社科類的圖書:推薦劉瑜、熊培云和林達三位作者,內容比較淺顯,讀完之后可以根據內容選擇深入閱讀一些原本。另外特別推薦蔡定劍的《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我讀過的國內講民主最好的的一本書。法學專業除了幫助我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還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學會了讀原本,即使讀不懂外文,也要找來好的譯本讀一讀。之所以不喜歡中信出版社的書籍,不是因為選材,而是因為大多數書籍的翻譯質量實在慘不忍睹。讀原本有兩個好處,一是不用嚼別人吃過的飯,二是讀原本實在是暢快,別人理解的畢竟是別人的想法,讀一讀原本會有屬于自己的體悟。
離職之前Leader推薦我閱讀小米的那兩本《參與感》和《超預期》,我對其的了解只有那句“口碑的真諦是超越用戶的期望值via雷軍”。還沒有閱讀,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本相對來說都是比較新的書,讀新書是一種學習,但是如果找到合適的舊書買來補檔學習,也是一個很好的經歷。
如果你對某些作者的作品特別喜歡,可以持續關注這些作者的新書,及時閱讀;一般而言,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閱讀的質量。
(四)通識類書籍
文學類:《文學回憶錄》
- 根據陳丹青筆記整理的木心老師的講義,極為精彩。從古希臘羅馬神話一路講到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極為精彩。看講義,你會真的以為木心是在歷史中游走,講拜倫、講魏晉、講巴黎、講日本文學,妙不可言。更妙的是,這本書本身是木心講課時的講義,雖然按照時間順序從前到后,但是整體上看各章節之間的聯系沒有那么緊密,所以完全可以先選擇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一些內容閱讀,最后再補上沒閱讀過的內容。給我的感覺,讀每一章都很舒暢。
哲學類:《西方哲學史》
- 一直以來對哲學比較感興趣,也只到感興趣這個地步。偶爾翻過一些尼采等人的著作,看不大懂。羅素大師的這本《西方哲學史》的結構很像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從蘇格拉底一路講到邏輯分析哲學。雖然我并沒有從頭到尾讀完,但并不是很推薦跳讀,建議稍微規劃下逐步閱讀,以掌握哲學的發展脈絡。同《文學回憶錄》,極力推薦!另,商務印書館出版的15卷版的《羅素文集》中的第七部內容是《西方哲學史》,可以借閱。
人工智能:《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
- 大學四年沒有再認真接觸過數學,關于數學的部分基本略過沒看,重點看了第十七、十八章人工智能相關的內容。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下「圖靈測試」。很有必要一讀,即使文科生也可以讀讀其中通識的部分。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工智能工作的奇異之處就是試圖將一長串嚴格形式化的規則放在一起,用這些規則教給不靈活的機器如何能靈活起來。”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了解的書籍,關于人工智能還推薦閱讀謝熊貓君在知乎翻譯的一篇文章: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爾蓋茨,馬斯克、霍金等,讓人們警惕人工智能?
其他:《上帝擲骰子嗎》、《三體》
前者是國內少有的精品科普讀物,非常值得一讀,以了解量子力學的相關內容。豆瓣有人評論說這本書科學史的程度大于其科普的程度,不過也足夠非物理專業的人了解一些量子力學相關的內容了。除了這本書,霍金的科普讀物也值得閱讀。這里順便推薦《三體》,只是作為粉絲夾帶的私貨,高三最后一個月的晚上都獻給這本書了。
說到這里多提一句,物理學的科普讀物看看就好了,千萬不要看完之后胡思亂想認為自己從物理學的角度走到了哲學,超越了一眾科學家。看科普是好事,看成民科就是壞事。舉個例子:《對稱論》。另外,像《天才在做瘋子在右》之類的書籍,建議少看為妙。
通識類以及科普類的書籍非常值得一讀,諸如《從一到無窮大》、《什么是數學》、《烏合之眾》等等。很多時候的通識類書籍深入一點就涉及到相應的社會科學或者自然科學知識,多讀一讀非常有好處。很多人都說要思考,并且不能錯誤地思考,我想閱讀更多的通識類/科普類書籍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思考。
拋開這些不談,一本好的通識讀物,讀進去之后肯定是享受的。相應地,產品經理的好奇心也體現在閱讀這一點上,在好奇心地驅動下不斷閱讀新領域的、不同領域的、原本領域更為深入的書籍。這一點尤為重要,套用知乎上的某個回答,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哪些東西」,這一點完全構成了一個人的認知盲區,造就了一個人的偏見。
閱讀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和習慣從閱讀中學習,這一點是強迫不來的。換句話,我并不期望這篇文章能夠讓更多地人開始閱讀,而更希望更多人開始學習;閱讀,只是學習地一種方式,僅此而已。
產品經理學習筆記系列正文共9篇,加上實習總結和后記共11篇,鏈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