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通過這段時間的讀書,我也琢磨出了這樣一句話:“書猶藥也,勤讀之可以治懶”。
我認為人都有惰性(圣人、偉人除外),但是不同的人偷懶的方式不同,偷懶的境界更是天壤之別。庸碌人士以“逃避”偷懶,遇事能推就推,推不掉就應付敷衍,雖然從某種程度上給當下偷了懶,但是從長遠來看,只會讓重復的事情反復消磨人的時間和精力,并且沒有成效。成功人士以“學習”偷懶,越懶惰越要學習,提升境界和水平,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一勞永逸。
作為教育一線管理者的班主任,更應學會偷懶。為何要偷懶?因為累。是的,也許許多人不信,在大家眼中假期最長的職業為什么這么累?
缺乏專業性指導,沒有學過管理學,卻要管理幾十個人。
試問:哪一位教師在師范大學學過管理學?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幾十位學生的時候得到過系統的,科學的,準確的管理學指導?
我曾和班主任們閑聊時開過玩笑,中國的師范大學應該開一門專業叫“班主任專業”,以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的教授和全國知名一線班主任為導師,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相關理論和實戰經驗,從而成為最專業的班主任,支撐起中國教育的半邊天。在我看來,班主任工作實際上是一種主業,但現實中卻無法立即改變它“兼職”、“副業”的形象。如果讓班主任專業化,專職化,就能解決許多當下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如果有這樣的大學,我是很愿意去報名學習的。
但是,很快我又否定了這一想法。試問,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專業在高考報志愿的時候會有人報嗎?學校能招到學生嗎?這樣的專業能生存下去嗎?想必是很困難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親眼所見自己的班主任如此之累,又有幾人會報這個專業呢?
王曉春老師說,當下大部分教師做的是“非研究型教育”,不問“為什么”,只問“怎么辦”,不想研究問題,卻想解救問題,這是目前相當多的教師的思維方式。
沒有扎實的研究作支撐,教育方法從哪里來呢?有的沿襲老例,照搬其他教師經驗;有的是從其他行業“借鑒”;有的則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點子。這些辦法雖然并非對癥下藥,但是畢竟有一些道理,有的時候就能起作用。就像只要感冒都喝感冒沖劑,總會治好某些病人。這些傳承下來的經驗和方法,是大多數班主任管理班級的主要手段。然而經驗也是一把雙刃劍,他讓許多教師停止研究,止步不前。
所以,一方面,我仍然不斷地向老班主任、優秀班主任們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也在工作之余通過閱讀教育類的書籍,學習理論知識、提升思想境界。通過讀書,讓我對許多問題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我開始在尋求解決辦法之前思考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問題的背后反映了學生什么心理?以往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是否合適?是否科學?是否適用于每一位學生?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得不把大學時期學過的教育學、心理學的書本拿來再讀一遍,也經常反復翻閱手頭的教育類著作,希望找到一些理論來指導。這個研究的過程是漫長的,有些時候常常無功而返。但是,漸漸的,我面對問題時不再那么急功近利,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本質,更加客觀。盡管最初做這些只是為了更好的“偷懶”,提高工作效率,面對同類問題形成科學、正確的解決方法。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義,教育的價值,讓我更加想要研究,堅持研究。
其實,研究并非是科學家、研究員的專利,任何事物都有規律可循,面對如此繁雜的工作,有哪些更好的方式方法?如何提高效率?不同階段工作重心是什么?過去的工作方法存在哪些局限性?如何改進?這些都值得揣摩,值得研究,以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做到未雨綢繆,增強駕馭全局的能力。
因此,有沒有“研究”意識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工作能力的體現。工作中要做到善于研究,必須掌握大量的素材。這就要求班主任一要勤于讀書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有“引萬道清泉澆祖國之花朵”的豪邁之氣。二要勇于實踐,樂于實干,經常反思總結,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不斷充實、調整、豐富實踐活動,力爭成為能說、能寫、能干的復合型班主任。
當然,做一個研究型的班主任,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需要犧牲一些業余時間和愛好去鉆研,去思考。做一個研究型的班主任,還需要一點學者風范的,不能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做一個研究型的班主任更需要有“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情懷,熱愛教育事業并能從中找到屬于這個身份獨有的幸福感。
盡管我離這些還差很遠,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樂于研究,堅持研究,總有一天,我會成長為一名專業的研究型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