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維,26歲,二線城市的中學教師,每月收入5k左右。工作兩年后,她開始全心備考托福和GRE,打算去美國讀碩士。
朋友說,女孩子安安穩穩的不好嗎?你若平時再出去兼職帶幾個學生,月收入過萬還是很輕松的,何必要重拾書本加入備考大軍?
小維搖搖頭:“不是完全因為待遇。是我覺得自己的眼界局限了我的能力,這種困于井底的安逸感,讓我覺得做什么事情都沒有了興致。我覺得我還可以有更好的未來。”
朋友不解,覺得她只是一時興起。她也不多做解釋。
誰知她后來真的去了美國,雖然申請的不是世界名校,但也是貨真價實的Master學位。那一天,她發來一個自己在紐約街頭跟繪畫藝人無障礙英文溝通的小視頻,朋友突然明白了,她要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不是千篇一律,不是死氣沉沉,不是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未來。而是每天沐浴在陽光下,不斷吸收新鮮事物的朝氣和活力。她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也看到了自己身上更大的潛力。
02
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說這樣一句話:“你們年輕人,上學時是最好的學習年齡,記憶力、理解力都是最佳,等到了二十多歲開始工作的時候,早就學不進去了。”
這句話在我25歲重新開始系統學習英文的時候,被徹徹底底推翻。
因工作需要,我開始從頭糾正自己的英文發音,每天用三個不同的軟件背單詞,每日的記憶量是:300詞。
當年輕的“烤鴨們”抱怨自己背不進去、每日最多熟記20詞的時候,我才發現年齡本身,并不是問題的根本。真正制約你學習效率的,是你的動因。為了考試?為了自我提高?還是只為了日常交際?
你的動因越強大,促使你學習的意志也就越頑強。而我的動因源自于,我對這門語言的熱愛。我會因為突然了解到蝌蚪的英文是“tadpole”而覺得自己撿了大便宜,也會因為糾正了自己的一個慣性錯誤發音而成就感十足。會在看到《The Big Bang》里Amy說Sheldon是“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強迫癥)時默默記下來作為下一堂口語課的話題補充,也會因為在閱讀材料當中發現了一個能夠替換“important”的新鮮詞匯就覺得像挖到了寶。
如果,你的愛好恰恰就是你的工作,那這份喜悅感和滿足感早就超出了一切物質條件能夠衡量的范疇。就像是在深海當中不斷下潛,這個過程中你會看到五彩魚,大烏龜,水草,珊瑚……總之,就是所有一切光鮮亮麗的,能夠讓你眼前發亮的東西。
是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任何時候開始學習都不算晚。因為你想在一個領域發光發熱,就必須要不斷汲取新鮮知識、必須要有不甘人后的危機感、深挖每一個專業領域的最底層信息,讓自己,變成一個全能戰士。
03
你以為這是我給你灌的一碗生猛雞湯,其實,這是近在咫尺的生活。
我看到過很多優秀人士的例子:年近40的中年婦女努力幾年后考出了國際注冊會計師證;30歲剛生完孩子的辣媽不聲不響考取了知名大學的博士生;還有國企員工業余時間堅持學習自媒體運營干貨,后來順利轉行成為了月入十萬的全職自媒體人。
每個人都在努力往前走,從任何一個層級、任何一個時間段開始學習,都是最合適的時機。沒有人會被知識壓垮,也沒有人會因為努力進取而被人看低。
你的世界可以從此變得不一樣,只要你依然保有一顆進取、學習、上進的心。
只要你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