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南:
很高興聽你說,你的爸爸媽媽也一起看了我講述《魯濱遜漂流記》的信,并且有所收獲。這些偉大的作品,哪怕披上“兒童文學”的外衣,也值得成年人一起閱讀,今天要談到的《柳林風聲》尤其如此。
故事開始于一個溫暖和煦的春日早晨,鼴鼠正在家里大掃除,可是他突然被春天某種充滿活力的氣息驅動了,猛然把刷子仍在地上大叫:“不干了!去他的大掃除,見鬼去吧!”于是他跑了很遠很遠,去到他從沒到過的河岸邊。
湊巧的是,他在河岸邊碰到熱情的河鼠,他們一見如故,一起劃船、野餐,還因為鼴鼠不聽勸告經歷了翻船事故。濕漉漉的鼴鼠又累又慚愧,河鼠卻體貼地邀請鼴鼠在他家住一段時間,于是,鼴鼠就這么住下了。
就像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改變現狀的開頭,這個故事起源于“離家出走”。我小時候讀并不覺得稀奇,可這一次,一個奇怪的念頭閃現出來——難道鼴鼠沒有爸爸媽媽嗎?他們任由孩子丟下刷子跑出去歷險?難道河鼠也沒有爸爸媽媽嗎?他們任由孩子收留陌生的客人在家常住?
原諒我是個想象力逐漸喪失中的大人,這個念頭反倒讓我思考,那些給青少年看的故事,大都是從離家出走開始的。
魯濱遜不顧父親的勸阻偷偷溜進遠航的船只,才有了后來的孤島生存二十八年;灰色平原上的少女多蘿西被龍卷風吹上天空,并墜落在奧茲國,開啟了奇幻之旅;小王子離開了自己的星球,在星際中旅行;還有納尼亞傳奇中通往幻境的魔法衣櫥,湯姆·索亞的海盜之旅,辛巴達航海的傳奇……
必須要離開家,這些青少年主人公才獲得“魔法”,去挑戰各種險境,獲得成長的獎賞。在這種設定里,家似乎變成庸碌的捆綁,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地方。
最近,你的媽媽有點小擔憂,她說你小時候什么都跟她講,現在卻有自己的小秘密了,你以前很聽她的話,現在卻總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在我看來,你就是這個小鼴鼠,青春期的氣息驅動著你放下舊生活,掙脫家的溫暖懷抱,去尋找友情的支持,去離開家施展“魔法”。我希望你的媽媽能理解,這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階段,請她安心。
河灘上的生活并不總是每日無聊的循環,當癩蛤蟆出現的時候,一定會有意外。癩蛤蟆是個父母雙亡的富二代(瞧,又沒有父母限制他),他的興趣時常轉變,當他迷上劃船的時候,花巨資買了各種各樣的船放在蛤蟆宮里,無數次落水也不能阻止他買入新船,并且不厭其煩向人吹噓劃船是最有趣的運動。
可是當他迷上車的時候,又馬上把船放在一邊,好像中了魔咒一樣,居然去搶別人的汽車——并不是因為他買不起汽車,而是因為他一秒鐘也不想等待,急切地想要開車。結果他出了車禍,鋃鐺入獄,出獄后死性不改買了更多車橫沖直撞,撞壞一輛又一輛,把自己撞得渾身是傷,最終還被抓進了監獄。
你跟我說:“真討厭癩蛤蟆這個闖禍精,總是惹麻煩。”
哈,我曾經也像你一樣討厭這家伙,不過我現在讀起來卻挺為他惋惜的。拋開他的種種劣習不談,癩蛤蟆是個熱愛生活的富二代,愿意投入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他為什么他一次也沒有成功,反而惹出各種各樣的麻煩,變成大家的笑料呢?
癩蛤蟆給我幾個警示。
人如果不懂得控制欲望,就會變成欲望的奴隸。我們時常會想要得到自己希冀的東西,渴望買個新游戲機,夢想成為鋼琴演奏高手,希望自己在某個領域表現出色。當產生這種欲望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在內心里衡量過達成目標需要付出的代價呢——一臺游戲機需要多少錢,這些錢怎么來?成為鋼琴演奏高手需要學習多長時間,投入多少金錢和精力?擁有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需要看多少書、走多少路、見多少人、經歷怎樣的思考才能實現?理性思考可以幫助我們過濾一大半不切實際的欲望。
不學駕馭方法,裝備再高級也是徒勞。設想一下,如果他找個有經驗的司機教他開車,弄懂交通規則和開車技巧,又怎么會把自己撞傷,還因為交通事故被抓起來呢?
成功最需要的品質是堅毅。你一定聽說過“三分鐘熱度”,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一項技能的習得,最重要的不是天賦,不是一次性的金錢投入,而是堅持刻意練習,不斷提升。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杰拉·達克沃斯也通過研究發現,堅毅的品質對成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話又說回來,我實在不忍心嘲笑和批評癩蛤蟆,他那點小小的虛榮心,愛吹噓愛炫耀、做事又三分鐘熱度的毛病,誰敢說自己身上一點都沒有呢?只不過是作者在癩蛤蟆身上把這些毛病放大了一百倍,讓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顯得好笑罷了。
河灘旁邊的黑樹林里還生活著老持沉重的獾先生,獾先生平日里不喜歡拋頭露面,關鍵時刻卻是小動物們最強大的保護者。鼴鼠和河鼠在冰雪中的黑樹林里迷了路,他們滿懷希望地找到了獾先生的家門,確切地說是從地下挖到門口,是好心的獾先生收留了他們,讓可憐的孩子們從暴風雪中安定下來,并送他們回家。當癩蛤蟆越獄回來卻發現蛤蟆宮已經被黃鼠狼占領,是獾先生帶領小動物們奪回家園。
我剛剛提到,小說里沒有出現鼴鼠、河鼠和癩蛤蟆的父母,因為青少年要離開家才能施展他們的“魔法”。然而,獾先生這個冷靜睿智的長者,和小動物們的距離至遠至近,又至親至疏,是再理想不過的“父母”了。
他輕易不以長者的姿態干預小動物們的生活,可當他覺得事態嚴重,下定決心管教起來,也是說一不二的。比如為了控制癩蛤蟆愛開車的“失心瘋”,他下令把癩蛤蟆關起來,由他和鼴鼠、田鼠輪流值守。
他樂得遠離小動物們過屬于自己的生活,但是當小動物們遇到危險需要他幫助,他又隨時都在。他的地下房子儲存了相當多食物,還有好幾個門,只要搖一搖門外的鈴鐺就可以喚醒他。冬雪夜里,他接待了走失的鼴鼠、田鼠、小刺猬們和水獺。
他會因為癩蛤蟆的死不悔改而生氣,卻從未想過放棄拯救癩蛤蟆。鼴鼠和河鼠都負氣覺得“讓癩蛤蟆自作自受算了”,獾先生依然想盡辦法幫助癩蛤蟆奪回蛤蟆宮。在父母眼里,哪有什么“失足少年”,始終是自己的孩子,始終心懷慈悲和希望。
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最佳關系莫不是如此吧,不過分干預,卻有一根線始終牽掛著,輕易不出手,在原則問題上決不放松,遠遠望著孩子離去的背影,卻不曾說出口:“孩子,只要你回頭,我一直在你身后。”
一百多年來,人們都認為這是一個講述友情的故事,這當然沒有錯,可除此之外,我認為它還是一個講述家園的故事。
青少年主人公們離開了家去施展魔法,但他們無一例外地,都要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可能他們成為英雄,帶回大量的財富,家是收藏他們榮耀的地方。也可能隨著他們的成長,魔法最終消失,這不是懲罰,只是成長的必然結果,他們還是得回到煙火氣的日常。甚至他們的探險歷程本身就是尋找回家之路的歷程——
魯濱遜把家建在可以看見海灘的地方,期望向過往船只求救回到大陸;多蘿西前往翡翠城,希望無所不能的奧茲國王用魔法送她回家;小王子終于想清楚玫瑰花對他的意義,渴望回到那顆小星球;湯姆·索亞、愛麗絲……回家的路那么遠,又那么近。
對《柳林風聲》里的動物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眷戀,也有“近鄉情更怯”的忐忑。
河鼠一次次質問遷徙的燕子、田鼠:“我真的很難理解,為什么你們非要離開這個地方不可呢?”
他面對著老河坐下來,只有老河,永遠忠實,也會永遠守護在自己身邊。
獾先生對孩子們講述黑樹林的由來,這里原本是個城鎮:
人們來了又走,可是我們始終留下不走。原來有老獾,現在這里還是有老獾。我們獾是堅韌不拔的,一旦認定一個地方,就會長期居住下去。也許,我們也會遷出去一段時間,可我們會耐心地等待,過一段時間之后又會遷回來。永遠是這樣。
當鼴鼠走在樹林里時,突然聞到了家的味道。這一聲召喚,讓鼴鼠渾身像觸了電一樣震顫:
盡管他的家又矮又小又破,里面幾乎空無一物,但那終究是自己的家,是自己一磚一瓦親手搭建起來的家園,是勞累一天過后,可以快樂地落腳的地方。很顯然,這個家也喜歡他,想念他,希望他早點回去。家把它的思念傳遞給他的鼻子,用悲傷、哀怨的聲音向他傾訴,它不生氣、不憤怒,只是委婉、哀傷地向他傳遞一種信息:這里是家,快回家吧,家需要你。
癩蛤蟆奪回蛤蟆宮后,獨自一人在房間里把《癩蛤蟆的最后一支小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癩蛤蟆回家了!
癩蛤蟆歸來啦!
我不禁聯想,這是作者格雷厄姆寫自己的家園情懷嗎?5歲時父母離婚,他被送到泰晤士河邊的祖母家寄養,就像離家的鼴鼠一樣,是河灘收容了他。這會不會是格雷厄姆給兒子構建的心靈之家呢?這本書原本是他寫給兒子的睡前故事,這個可憐的孩子生下來就幾乎看不見東西,性格也非常古怪(可能是自閉癥兒童),格雷厄姆像老獾先生一樣給予他最溫暖的愛,希望他像癩蛤蟆一樣,能夠得到友情的支持,最終回家。
當然,這些都僅僅是我的猜測。小南,我無比希望你也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某種力量,也許來自對友情的信仰,也許來自你內心的成長。將來無論去到何方,請始終記得,家就在身后,轉身就能到的地方。
晚安。
愛你的姑姑
2018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