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寫一個字,或看一個字很多遍、反復的仔細看一個字時,是不是突然覺得,這個字突然不認識了,看這個字長得很怪,”不像個字“了?這又是為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漢字其實很有意思,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漢字作為象形文字,雖比英文繁雜,但是卻也具備英文不具備的特征,那就是圖形符號既可以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薛福成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第660頁寫道:“以中國之人讀中國之字,而高下輕重徐疾,已各自成音,賴有象形,會意等義相維持,故數千年后尤得于考證古訓也。外國文字僅知諧聲,以口相傳,久而易變。”漢字是象形文字,簡化至今,雖形已經抽象,但意義仍未改變。英語四五百年前才統一拼寫,英語畢業生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困難重重,但現在國人讀詩經楚辭依然朗朗上口,這也證明了漢字的魅力,漢字書法的魅力。
現代簡化字我們之所以知道它的意思,是因為在小學的時候,在課堂上都有學習,比如“日”這個字,表示太陽,“月”這個字表示月亮,老師教過的字我們懂了,老師沒教過的字,我們可以在《新華字典》中查到,從而知道它的意思,以及它的組詞、造句。我們捫心自問,新華字典說它是某個意思,那么為什么又是這個意思呢?為什么“日”這個字,就表示太陽呢?
要知道,漢字是象形文字,從甲骨文逐步演化到現在的楷書。甲骨文說通俗一點,就是用象形符號當做文字,表述某種事物。但漢字也有具體的種類,共有六種;分別為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最主要的是前四種,所以我們今天只了解前四種。下面我們先來了解第一個,象形字。
象形字演化至今基本都是獨體字,例如“日“、”月“、”人”等字,象形字的特點就是對某種事物、物體直接勾畫,說俗一點,就是“照著畫”,某個事物長啥樣,我就”畫“成啥樣。但是以前的甲骨文,那都是刻在龜甲、獸骨那種硬邦邦的材質,不好刻的,所以不能畫的那么復雜,就畫一個符號代表它 。所以用甲骨文把字刻出來,看起來也“像那么回事”,知道這個字“畫”的什么,知道這個字表示什么意思。看下圖,對比甲骨文和演變至今的楷書簡化字,有沒有感覺甲骨文“像那么回事”呢?
甲骨文:日、月、人
但也是因為直接“畫”的原因,產生了很多限制。物體可以直接勾畫,如樂器、大樹、動物、兵器等眼睛看得見也摸得到的,字也大都表示名詞解釋,那動詞、形容詞呢?如吃飯、睡覺呢?這就有了指事字。它雖然也屬于獨體造字法,但是與象形字是有區別的。指事字它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畫“象形”法畫不出來的字。如“刃”字。這也好解釋,表示刀的字,可以畫把刀,那刀刃怎么畫呢?怎么表示刀刃呢?就是在刀上加一點。
小篆字:刀、刃
雖如此做,但也不能將所有的引申含義都如此做,所以便有了形聲字和會意字。形聲字和會意字都屬于合體造字法,將兩個字合起來,產生一個新的字。
這里先說形聲字。《說文解字》的作者,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重點是:”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意思就是形聲字的組成由形旁和聲旁組成,形旁說明字的意思,或者說明這個字屬于哪類字,聲旁表示字的發音或者類似的發音。“江河是也”,是許慎舉的兩個例子,現代漢語釋義為長江或黃河,或者大河的泛稱,江河屬于水類字,所以用形旁水,“工”和“可”為聲旁。聲旁可以沒有實際的意義,就像名字一樣,比如爸爸姓“水”,兩個兒子一個叫“水工”,一個兒子叫“水可”。但是,也有存在實際意義的聲旁,既“取譬相成”,表讀音,又表示音旁本身所代表的含義,也就是有實際含義的聲旁,比如“茱”,“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草字頭表形旁,朱不僅表讀音,還表示了紅色。
小篆字:江、河
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區別在于,會意字可以不是由形旁、聲旁組成,可以是兩個或多個任意獨體字,當然也不能隨意造字,一個字的誕生必然有它的實際含義,但會意字也不是組詞,它是為了突破象形字和形聲字的局限性,它能夠表達更多抽象的意思了,所以會意字是很多的,《說文解字》中收錄的會意字有上千個。會意字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拿最簡單好理解的“眾”字,就是三個“人”字組合,表示很多人的意思。
現在知道了文字為什么會“長這樣”,那為什么會從象形符號演變成今天的簡化楷書呢?這不僅和人類文明、文化的進步有關,還和書寫工具和文字的載體有關,現在我們寫字用筆紙,寫起來好寫,而以前不同,都是用刀子刻。這樣筆畫拐彎得圓滑才能保證書寫速度。后來戰國時期,蒙恬將軍改良了毛筆,后來就逐漸用毛筆書寫。伴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為了提高寫字效率,人們又從字本身下手,覺得篆書寫著很繁瑣,寫著慢。于是秦朝時,出現了“橫平豎直”的隸書。隸書的出現是個轉折點,不僅承上啟下,而且改變了漢字的結體。《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中說道:“小篆還保存了象形文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了不象形的象形字”。書中還說:“小篆和隸書實際上是兩個系統,標志著漢字發展的兩大階段。小篆是象形體古文字的結束,隸書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我們判斷某種字體是否隸書,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現有破壞篆書結構失掉象形原意之處。”
綜上所述,漢字的演化,不僅跟文化進步有關,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為了好寫。漢字從隸書,又演化了草書行書楷書,又演化到今天的簡化楷書,演化至今,雖然沒有甲骨文那么“象形“了,但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更嚴整了。《辭海》中說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從唐代開始,流行至今。
不知道各位看官在了解完漢字的演化后,有沒有感受到象形文字的魅力呢?有沒有透過文字看到“象形”呢?
本文小北原創,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進行研究參考。部分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漢典、甲骨文密碼、《新華字典》、《說文解字》等。
版權所有:小北know
如有錯漏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