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個場景:一間空蕩的教室,一個人戴著一副耳機坐在靠窗的座位,看著外面下的雨,淅淅瀝瀝。
耳機里是鋼琴的叮咚,窗外面是小雨的窸窣,甚至能夠聽見草葉接住雨滴的‘嘟’,雨珠從草尖滑落的‘啪嗒’。
小雨稀稀拉拉地往下跳,跳在草葉上、跳進泥土里、跳在窗玻璃上,漸漸的,雨大了,嘩啦啦,身子一冷,縮一縮脖子,扭頭看了看空蕩蕩的教室,再扭過頭看窗外,聽音樂,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寧靜。
我很喜歡這種場景,尤其在春末夏初,最好是在三樓朝上的教室,距離地面至少也要有十米吧,可以躍過低矮的樓房往遠處看,看到地鐵飛速而過,看到遠山隱入雨幕。
心中的寧靜往往不是寧靜的環境帶來,寧靜的環境只能帶來壓抑,與更重的嘈雜。寧靜的心由不吵不鬧的環境帶來,如小雨淅瀝的環境、大雨滂沱的環境、飛鳥鳴叫的環境、游魚躍起的環境。自然、平和、美好。
我始終相信心的感知是超越身體的,身體感受到的,它可感受到,身體感受不到的,它仍能感受到,這一種感受,這一種身體之外的感受,是心最純粹的感受。只有在這種感受下,才有‘寧靜’的一席之地。
這種感受不可多得,尤其是在自然越來越不自然的環境,如車馬流動的環境、人聲喧鬧的環境、機器閃爍的環境。在這些環境下,心所感受到的,不是寧靜,而是躁動,一股無法抑制,甚至從心中流向身體并一度想要流出身體之外的躁動。這種躁動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心就像在爐火旺盛的鐵板上跳動,撲通,撲通,撲通。最終在某一刻,噗呲。
似乎寧靜與自然、躁動與人造就是兩種無法切割的搭配,實際呢?并不。
鋼琴是人造,但它可流露出小夜曲、夜空的寂靜這樣優美安靜的音樂;雷雨是自然,但它可產生轟隆巨響、嗡嗡不停引發沉悶的聲音。
人造也好、自然也罷,皆可從中尋得一段寧靜。
假使我處在酒吧,我可從酒杯中尋得寧靜;假使我處在雨中,我可從雨滴里尋得寧靜;假使我處在鬧市,我可從耳機中尋得寧靜;假使我處在音樂會上,且是輕柔的音樂,我只需靜靜坐著,閉上眼睛。
嘈雜躁動的環境中,我擯棄嘈雜躲進自己的耳機,沉浸自己的世界,我是寧靜的;
自然寧靜的環境中,我投身自然融入自然的世界,傾聽自己的心聲,我是寧靜的。
我得承認,環境非常影響心的感知,流進耳朵的聲音會直達心臟,繞著心臟翩翩起舞,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聲音亂七八糟地跳。滴答滴、滴滴滴、噠噠噠、嘩啦啦、叭叭叭、嘟嘟嘟、嗚嗚嗚、啊啊啊、啊嗚啊嗚、嗚啦啦啦、吼吼吼、嘿嘿嘿、哈哈哈哈、嘎嘎嘎。堵住雙耳是最無奈的選擇,但無疑是對心最好的保護,至少在嘈雜環境如是。
若是可逃離這嘈雜的環境,便逃離;若是無法逃離,便戴上耳機,總能尋得一絲寧靜,一絲心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