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有顏如玉,書中有黃金屋,書中還有人生百態,那么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一好友發了這樣一句話:說我身上帶有學生的某些臭毛病,他也是這樣過來的。想了想我接受,便回他:原以為過了憤世嫉俗的年齡,學會了接受,好像還是沒怎么融入俗世。他接下來的一句是:讀書少,想的多。簡單的六個字,聽出了一種赤裸裸的諷刺。
這種互懟很傷感情,用一詞“切”表示不接受,因為更喜歡那種愛讀書會讀書的人。后來這樣回了一句:讀的書多了,自然會做到雅俗共賞,別那么瞧不起愛讀書的人。對方來了句:你捫心自問,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鍵盤上飛快的敲了一句:尋得寧靜與力量,對抗現實。反問他:不讀書的人會懂嗎?
他沒有回答,答案于我無所謂,于他也許有用、也許無用,不深究。這幾天聊得有些多了,扯完這樁又扯那樁,玩性突發時更用幾句蹩腳的英語。現在看看,都是一些無深度無營養的話題,談不上思想上的碰撞。不過對聊天另有了一種看法:偶爾聊聊俗的無傷大雅,聊得久了必傷感情。因為從彼此說的話,我們會得出自己的結論:原來對方是這樣一個人。
就如對方說:我矯揉造作,或許心底藏了句:真會裝;而我則看到一顆一窮二白的靈魂,正應了那句: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談過書籍,對方說一本《金瓶梅》頂得上所有,聽說這本書俗的極有藝術。等我的思想擺脫單一純美的枷鎖,等我真正做到雅俗共賞,既喜歡陽春白雪的經典,又能從下里巴人的作品中看到到不俗,說不定也會喜歡這部俗到極致的作品,暫且按下不表。
很多時候,我們談的話題是“愛情”。前幾日微讀上買了雷蒙德·卡佛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談論什么》,還沒看了,這幾日的聊天算是前奏嗎(想用“交流”一詞,然而感覺并沒有達到交流之境,在此用“聊天”一詞更為貼切)?聊得沒意義的我一般會刪掉聊天記錄,有點手快啊,等這本書看完再不遲,也好與書中的做一番比較,既已刪也就不扼腕嘆息了。還有就是這本書買一贈一,不知贈予誰好?
以前寫過這樣一段話:覺得自己的靈魂有些貧乏所以選擇讀書,安安靜靜在書中徜徉可以釋放我的小情緒,短時間足以安慰我,讀久了定會完善靈魂。這是我以前對讀書的看法,即大家常說的一句:你的氣質中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所有讀過的書終將與我們血肉融為一體,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當問到讀書的目的時,我敲下的是:尋得寧靜與力量,對抗現實。畢竟夢還未倒塌,一路上有親友的吶喊,有自己不曾拋卻的堅持:看清了現實,但初心不改,有夢為馬,天涯荒漠皆可棲。還有我堅信的純真美好的愛情,終會遇到,不需要急躁不需要擔憂,相信會遇到另一個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