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含劇透)
情人節去看了這部廣受好評的愛情片《愛樂之城》。
不難看到幾個好萊塢式的老套主題沖突:夢想與現實、面包與愛情、單純與成長。但是這部電影恰到好處了糅合了這幾個元素,再加上音樂舞蹈歌唱,讓觀眾沉醉其中,包攬了幾大獎項。
片中我們不難看到向經典致敬的影子,《雨中曲》、《瑟堡的雨傘》、《隨我婆娑》、《午夜巴黎》等。(見如何優雅地欣賞電影《愛樂之城》?)導演Chazelle青年才俊,在《爆裂鼓手》(Whiplash)之后再出佳作,上演了古典歌舞片和現代大都市的完美融合。
但這終究是一部灰色童話,它的故事結局搖擺在黑白之間,和影片光鮮的色彩形成鮮明對應,朦朧又讓人著迷。
這是一部獻給追夢者的純粹的童話
片名La la land, a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意為一種令人歡愉、脫離現實的精神狀態。它另一個含義正是本片的發生地——天使之城洛杉磯。
描述夢想與現實的電影劇作多如牛毛,而La la land極佳的抓住了音樂劇這個特性,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話語,都用音樂和歌聲演繹。盡管很多觀眾批判主角唱功和舞蹈不專業,但至少在我這種吃瓜群眾眼里,已經演繹的十分到位了。
拋開音樂鏡頭燈光剪輯等高明的藝術手法,單從故事角度看這部電影,是老套的愛情故事,從冤家路窄到相識相知,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因為對方而成長、妥協,面臨困惑和抉擇,爭吵又和好,都是情侶故事中的尋常事。劇情平庸還充滿bug,不描述女主的努力排練,就忽然成功;原本不受人待見的傳統爵士,竟在大都市中旺盛的存活了下來。發展過快的二人還讓觀眾對男女主角的人品和三觀產生懷疑,甚至被扣上“癡情男和渣女”的帽子。
所以這是一部童話,我們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功利的批判這部電影的現實性。否則羅曼蒂克都成了把妹手冊,夢想都成了金錢和權力的華麗外衣。這是一部存在于千萬人心中,那片la la land的童話。
正如Mia在歌里唱的,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Here's to heart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這是一封給懷揣夢想的人的情書,也是一部只有追夢者能看懂的電影。
因為它戳中了每個追夢人的內心。
倘若結局不是這樣,它還會是一部好電影嗎?
Mia和丈夫無意間步入一間酒吧,熟悉的音樂,似曾相識的Logo,而臺上那個人,竟正是那個他。
老套的闊別重逢,即使知道電影在騙自己眼淚,還是無法克制自己。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一曲City of Stars, 把鏡頭一下子拉回到六年前他們在餐廳的相遇,我們進入了一個平行時空,那個世界里他從未離開,人生軌跡中每個重要的節點,身邊都是他。首場話劇大獲成功,午夜巴黎牽手漫步,生兒育女,甚至今日的音樂會,都是與他攜手。這空間里的細枝末節,是那么真實又合理,讓人幾乎相信剛剛發生的都是夢,甚至希望可以把之前的五年撕碎重新來過。然而正因為它是那么的真實,才如此讓人心碎。平行世界終究只是幻想,這幻想的情境,只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更是一廂情愿。所以那一曲City of Stars,不過是男女主角共同擁有的La la land,永遠渴望而不可及。
如果換了結局,這部電影一樣精彩嗎?
Mia的試鏡再次失敗,心灰意冷的她決定放棄演員事業。在Sebastian的鼓勵下她專注寫作,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劇作家。她隨Seb飛往各地巡演。五年后他們回到洛杉磯,再次漫步在Mia打工的咖啡店的那條街上,看室外片場里忙碌的導演和演員。他們攜手走到當年的那個小劇場,如今已經返修成了大劇院。上演的是Mia寫的話劇,她創新性的將話劇和爵士樂相結合,臺上的演員正是Mia當年的閨蜜們。落幕后觀眾集體鼓掌歡呼,Mia和Seb在人群中相視一笑。
或是這樣的結局:
Seb思慮再三離開了傳奇哥的樂隊,隨Mia來到巴黎。在這里他遇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并能夠在塞納河上舉辦一場傳統爵士音樂會。無奈音樂會和Mia的演出時間沖突,二人大吵一架,不歡而散。音樂會取得了很大成功,Mia拍完后從片場飛奔而來,她沖進人群擠近舞臺,恰逢Seb最終音剛落。Seb看到Mia, 原先的怒火全都消散了,他跳下舞臺,拉起她的手,兩個人往塞納河中縱身一躍。水下朦朧燈光中,兩人上演一段忘情的水中舞蹈。
我不知道我自己杜撰的大團圓結局觀眾是否會買賬,但和影片原先的非完美結局相比,總像是缺少了點什么,至少不會像原作那樣讓人潸然淚下。盡管這是一部好萊塢式的理想主義音樂劇,它也需要一點調味劑、一點瑕疵,讓故事更曲折、更耐人尋味。
哪種結局取決于觀眾的信念
從追夢者的角度,這是一個Happy Ending, Mia如愿以償成為了女演員,事業有成,家庭美滿。Seb也開了自己的傳統爵士樂俱樂部。至少在他們再次相遇之前,他們都是幸福且知足的。
而從愛情角度,這又像是一個“贏了世界,失去了你”的故事,讓觀眾席上經驗尚淺的情侶們為之扼腕,讓這個浪漫的故事多了些許現實意味。特別是Mia和母親打電話解釋Seb的工作狀態時,我仿佛看到冷酷的現實給追夢的兩人一記響亮的耳光。生活就是柴米油鹽,愛情的維系,需要兩個人的妥協。于是Seb讓步了。他放下了自己恃才傲物的姿態,簽約了一個原本在他眼里玷污了傳統爵士的樂團,開始奔波于巡演,有了名氣和收入,但也少了在家的日子,少了對Mia的陪伴。Mia試鏡成功后又何嘗不是?遠赴巴黎的拍攝意味著二人將相隔千里。他們都贏了世界,卻失去了彼此。
然而我覺得這夢想與現實的博弈之中卻有著更深的含義。男女主角并不是自私的為了功利主義的事業成功而離開對方,而是在困境中互相鼓勵。
看看當初Mia和Seb為何走到了一起。Mia看到了Seb對爵士的癡狂,并被他所感動,感動到寧愿甩了高富帥男友也要和這個窮困潦倒的音樂家在一起。她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追夢的影子。片中有大量Seb彈琴的鏡頭,Mia演戲的畫面卻寥寥無幾,很多時候她都是在遠處、在臺下,或是默默坐在Seb身旁看他彈琴,這種沉醉近乎迷戀。他們久別重逢后的一次爭吵,也把Mia的這種心理充分顯露出來。雖然Seb指出是自己事業起步造成的差距讓Mia難受,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因為Mia看到Seb為了現實放棄夢想而失望。她眼前的Seb已經不再是那個頂著被炒魷魚風險在餐廳漫彈即興小調的Seb,她感受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盡管未必知道這種變化因她而起。也許她還擔心自己話劇作品失敗后也不得不做出和Seb同樣的選擇,所以將自己的害怕和焦慮投射在了Seb身上。
難道Seb不知道Mia成功后與自己的落差么?然而他還是一路驅車到她家,親自送她去試鏡。即使這要他犧牲了愛情,他也希望Mia夢想成真,這讓Mia快樂,也讓他快樂。
我們彼此影響,彼此感動,幫助對方成就更好的自己,即使這需要犧牲自我和感情。這種兩難困境,不僅存在于愛情,更是人類情感中的普遍問題。你無法武斷的說父母為了兒女操勞一生卻不得團圓是多么凄涼,家人即使相隔千里也心靈相通,他們在溝通中相互鼓勵,這個過程是幸福快樂的,他們就創造了一個屬于他們的la la land.
自己的人生,別人無法評說。
這部電影是Happy Ending還是Bad Ending不會有定論. 其實好童話根本不需要黑白分明的結局,壞人也能得到救贖,公主與王子分開了也是佳人。童話創造了一個純粹的世界,讓我們去感受多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