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有多好呢?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二十年后的一個傍晚,你開著車(或者車載著你)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揚聲器里開始放起這首電影里的旋律,聽到第一個音符的一瞬間,所有的情緒全都涌上來,就好像二十年前的那個夜晚你第一次聽到它們的時候那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豆瓣熱門影評
我已經期盼這部電影很久了,從得知石頭姐和高司令第三度合作開始,到這部電影狂攬奧斯卡等重要獎項9次,15次提名,最后得知它在國內定檔,于是它成了我整個二月最期待的電影。我對自己想要看的電影有一種執著,即使網上早已有流傳出來的槍版也一直按捺住自己沒有去看,知道有提前點映的第一時間就去買好了票。
坐在電影院里等待開場之前竟然還有種“近鄉情更怯”的感覺,如果是對這部電影抱得期待太大了呢?會不會失望,會不會被過譽了?
而等到電影屏幕上The End的字幕亮起,經典好萊塢結尾曲響起的時候,我掛著眼淚坐在板凳上愣神,似乎還沉浸在這部電影帶來的一場綺夢中沒有醒來。
我真的太喜歡這部電影了,豆瓣熱門影評中早已經從對好萊塢歌舞片黃金時代的致敬、洛杉磯的城市宣傳片、高司令和石頭姐三度合作的神級演繹等多個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了360度分析和贊揚。而我真正因為這部電影感動的原因,卻不是因為它致敬了《百老匯》《雨中曲》等多部影片的經典片段,我也不懂什么才是教科書版本的JAZZ,我喜歡它,僅僅因為這兩個小時光影世界帶來的綺麗夢境,美好的一塌糊涂。
《愛樂之城》,這個翻譯名遠沒有原名《La La Land》討喜。字典中對la la land是這樣定義的。
an euphoric dream 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即一種極樂的、在夢境中一般的、脫離殘酷現實的精神狀態
這個詞語用來當這部電影的標題實在是太過于貼切。美好的如同夢境,讓人沉溺于其中而脫離殘酷現實世界,是這部電影在闡述的,同樣也是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同樣,LA也是故事發生地洛杉磯的別名,the city of stars,這里匯聚了多少想要追夢的年輕人,這里有玫瑰色的黃昏和似乎永不會昏暗的星光。
在偌大的洛杉磯有這樣一個姑娘Mia,她的志向是女演員兼劇作家,她沉迷老電影明星,在劇場里一家咖啡店兼職。Seb是一名系絲綢領帶的爵士鋼琴師,對藝術有著近乎潔癖的追求,他想開間單純演奏靈魂爵士樂的酒吧,但這一個夢想卻不被身邊的人認可和贊同。同樣追求夢想的兩人在這座城市里遇見彼此,在唱唱跳跳中墜入了愛河,相互慰藉扶持,一起追求夢想,又在追求夢想的途中面臨著兩條不同方向的道路。
為了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又重新溫習了一下石頭姐和高司令首次合作熒幕情侶的電影《瘋狂愚蠢的愛》,六年前的第一次合作,高司令一言不合就露肉,教科書般的腹肌和穿上合身西服的又優雅又痞氣的模樣簡直是一顆行走的春藥。石頭姐膚白貌美小細腿,不是典型的美國甜心,也非邦女郎那般美的驚心動魄,但穿上小禮服翩翩走出來的剎那,女生都禁不住要發出美呆了的贊嘆。這兩個人發生的化學反應無論怎樣看都有點奇妙。
美帝的觀眾形容這部電影有種讓人“永浴星河浩瀚”的錯覺,這個比喻很有趣。那到底是種怎樣的感覺,是幸福到頭暈目眩,還是有種惴惴不安。
當片頭曲《Another Day of Sun》響起,無數舞者在公路上盡情歌舞的時候。
當夜幕四合,穿著黃色小禮服拿著紅色手包的Mia和腳踏黑白小皮鞋的Seb走在宴會散場的路上,他們坐在石凳上俯瞰燈火通明的洛杉磯,此刻音樂響起,兩個明明互生情愫卻都不肯跨出第一步,非要嘴硬的唱出“what a wasted of a lovely night”的時候。
當Mia終于意識到自己對Seb的喜歡,和Seb在博物館的星空下共舞的那一天。
或者是每當《City of Stars》熟悉的前奏響起的時候,我都有種被這種美好的音樂、美好的細節、美好的相戀感動的頭暈目眩的感覺。
這部電影兩度觸到我的淚點。
第一次是Mia即將拿到夢寐以求的試鏡機會,但意味著她要離開這里去巴黎的時候,他們坐在板凳上,Mia矛盾又遲疑的問他:
"Where are we?”
Seb:我們在洛杉磯啊。
Mia說:不是,I mean,我們,我們的關系到哪兒了,我們怎么辦?“
Seb看著他的眼睛說:“你現在離你的夢想那么近…你需要沒有一絲雜念,放下一切,去追逐你的人生。我們…順其自然。
Mia哭著說:”I wil love you forever.”
Seb告訴她:”I wil love you forever,too"
另一段是在淚點集中的最后五分鐘,已為人妻的Mia挽著自己的老公走進這家莫名有吸引力的酒吧,當她抬頭看見熟悉的招牌Seb's,招牌中的引號是一個音符,那分明是我們還在熱戀的時候我為你設計你卻嫌棄不已的標志,我曾以為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一間叫這個名字的,只演奏爵士的酒吧了,但是現在這個招牌明晃晃的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已將一切都了然于胸。當Seb上臺,看見坐在臺下的Mia時,兩人對視的眼神和Seb顫抖的說出“well,welcome to the Seb‘s”,聽上去是對所有人說的,我卻以為是單單對著Mia說的,歡迎你,歡迎你來到這個你曾列入你未來計劃的酒吧,我沒有讓你失望。
眼淚簡直像開了閘。
導演還用了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來重設了另外一種可能,時間倒回他們相遇的那家酒吧,Seb沒有離開而是第一次就牽起Mia的手,Seb跟著Mia去巴黎追夢,或者Mia跟隨Seb一起巡演,他們相愛、成家、不曾分開過,那應該是另外一種人生軌跡,一起牽手坐在臺下聽爵士樂的是我們,我是你的妻子,你是我孩子的父親,我們在一個黃昏偷偷溜出家門,聽幾首你最喜歡的爵士音樂。這比單純的說出"我們分開了"更令人難過,因為它如此鮮明又直接地在你面前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性。
但是,這個人生沒有如果。每次張信哲的《信仰》響起都讓我有種唏噓“如果當時吻你,當時抱你,是否結局難講”,而我們都應該知道,僅僅那一次的錯過,錯過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另一種完整的人生。
影片的結束,Seb彈起那首屬于他們倆的歌,曲罷,Mia離場,離開酒吧的最后一瞬間,她回頭看著臺上的Seb,Seb同樣抬起頭來注視著她,隔著人山人海,他們望著彼此的目光欲言又止愛意滿腹又帶著千帆過盡的釋然,那個時刻讓我覺得,即便這個電影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Happy Ending,仍美好的一塌糊涂。
愛過,是希望即使在沒有彼此的人生里,你仍過的幸福快樂,就已然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