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420年~589年)
東西魏對峙
公元534年,東魏建立,公元535年,西魏建立。東魏與西魏表面上是由拓跋氏的后裔繼承,實際上分別由權臣高歡與宇文泰掌控。數年后,高歡與宇文泰后人分別篡奪政權,建立了北齊與北周,形成了北齊與北周對峙。
東魏與西魏以沿著山西,陜西的黃河為邊界。初期東魏繼承了較多北魏國力,在軍事上,經濟,文化上均勝于西魏;后來東魏多次進攻西魏失利,雙方差距縮小,對峙局面形成。
高歡控制的東魏,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與河北世族組成,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在政治上傾向于親密鮮卑族。后來北齊皇帝也保持著鮮卑族的習俗,提倡說鮮卑語言,習鮮卑武藝。高歡用人唯才,使朝中名臣大多成為其黨羽,所以后來成功篡位。但高歡戰術上不及宇文泰,三次戰役皆敗。
公元536年,高歡率竇泰等,往西征討西魏,竇泰軍于潼關大敗,次年,高歡趁關中饑荒,率軍再次伐西魏,在沙苑之役再敗給軍力不多的宇文泰,從此,東西魏分裂局面已定,兩方主戰場轉向河東地區。
公元538年,東西魏于河橋大戰,雙方互有勝負。
公元543年,東西魏邙山大戰,雙方戰事十分激烈,攻防互相交錯。
公元546年,高歡率十萬大軍西征,于玉璧城受西魏將領韋孝寬所阻,東魏死傷七萬余人,無法攻克玉璧,高歡只好退兵,次年,高歡病死于晉陽,長子高澄繼承高歡之位。
高澄對外驅逐叛將候景,鞏固疆土,對內加強高氏政權,積極準備篡奪東魏政權,不久突然遇刺而死。
高歡次子高洋,繼承高氏權位,于550年,廢除并殺死東魏皇帝,并屠殺東魏皇室,東魏滅亡。高洋建立北齊改元為天寶,史稱北齊文宣帝。
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等將領的協助下,成功的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得以鞏固西魏的局勢。這時,西魏的經濟,文化等方面不如東魏與南朝梁。宇文泰用人唯賢,用蘇綽等人改革官制,調和胡人與漢人的矛盾,建立關中本位,使胡人將領與漢將領同心協力。又設置府兵制,用來招幕職業軍人,推崇尚武精神。宇文泰代表的軍事集團,暗中支持胡人漢化。漢族文化是華夏的正統文化。同時,蘇綽等提出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為天,地,春,夏,秋,冬官。西魏國力逐漸強盛。這些也影響了后面隋唐的政治制度與集團分布。
宇文泰趁著南朝梁在侯景之亂時內斗時期,攻克蜀地與江陵,并建立西梁魅儡國。556年,宇文泰去世,侄子宇文護專斷西魏政權。次年,宇文護廢除西魏恭帝,立國號為周,并立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滅亡。
北周與北齊對峙
北齊繼承了東魏版圖,文宣帝先后擊敗庫莫溪,契丹,柔然,山胡等族,并攻取南朝梁的淮南地區。北齊的農業,鹽鐵,瓷器等十分發達。繼續用均田制,使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勝過北周與南朝陳。文宣帝后期,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并加重對人民的壓迫,使北齊國勢衰落。
齊宣帝死后,齊廢帝繼位,叔叔高演輔政。不久,高演殺帝奪位,為孝昭帝。孝昭帝在位期間,北齊國力有所復元,并擊敗庫莫奚。兩年后,孝昭帝去世,弟長廣王高湛繼位,為北齊武成帝。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不斷衰落。不久,武成帝死,后主高緯繼位,高緯也十分昏庸好色,后來北齊被南朝陳攻取淮南。公元577年,北周攻滅北齊。
北周繼承西魏版圖,政權由宇文護掌控。北周孝閔帝有意聯合趙貴,獨孤信等推翻宇文護,事情敗露,趙貴,獨孤信等先后被殺。不久,孝閔帝被廢除,次年被殺。宇文護改立宇文流為帝,為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護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為周武帝。周武帝韜光養晦,十二年后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
周武帝親政后,奉行維護地主階級利益,以儒家思想為武器,摒棄鮮卑族的落后習俗,并培養大量儒家思想的人才,做為政權的支撐。周武帝又不熂吸納漢人為兵源,使漢族與鮮卑族的將士們協調作戰。
周武帝抑制佛教,親和突厥與南朝陳,北周國力不斷強盛。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東征混亂的北齊,次年攻克鄴城,北齊滅亡。不久,關東世族李德林等紛紛歸附北周,北周氣勢浩大。不久,周武帝南征陳國,不久病死,北周發生內亂,伐陳作罷。
楊堅是北周十二大將軍楊忠之子,是太子宇文寶岳父。公元578年,周武帝去世后,太子宇文寶繼位,為周宣帝。周宣帝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殺宗室功臣宇文憲等,撤去諸王。楊堅趁機集結文武諸臣,形成了強大的政治集團。
周宣帝死后,子宇文闡即位,為周靜帝,楊堅開始專斷周政。司馬消難,王謙等不滿楊堅專權,起兵討伐楊堅,楊堅用李德林計謀,平定叛亂。
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周為帝,改國號為大隋,北周滅亡。同年,楊堅廢除西梁后主蕭琮,西梁滅亡。公元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大戰。以楊廣,楊素為帥,次年攻取陳國建康,南朝陳滅亡,中國南北朝分裂時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