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聽了張校長一節課,筆記如下:讓孩子愛上學習的唯一突破口是什么?
依賴名師?沒用
調整自己?沒用
瘋狂雞娃?沒用
不踩坑等于走捷徑
大坑一:手機(因為手機問題焦慮,思考? 到底是玩兒手機讓孩子學習不好的?還是因為學習不好才玩兒手機的呢?)孩子愛玩兒手機真的是孩子的錯嗎?成人都控制不住自己何況是孩子!
把手機游戲和游戲對立起來,是學習不讓我玩兒手機的,孩子是更喜歡學習了還是更討厭學習了???在學習上找不到價值感,成就感,歸屬感才會玩兒手機,在學習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會在其他地方找回來。
【越成績不好越玩手機,越玩兒手機成績越不好,陷入惡性循環】
大坑(二)態度
家長錯誤歸因到孩子態度問題上,孩子作業拖拉磨蹭是故意拖拉磨蹭嗎?孩子也知道寫不完會挨批評,1、有對立情緒,一直催,老師不喜歡,所以不想寫? 8%;2、學習效果太差,孩子嘴里說的是寫作業特別難,不知道從哪下手,作業給孩子心理造成很大壓迫感 69%;3、太多,想應付? 11%;4、不能專心寫想寫,忍不住想做別的事,注意力不集中? 5%;5、其他原因? 7%。最主要的原因: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安排多科作業,從哪寫,寫作業感覺很困難(課堂一個知識點跟不上就會導致回家寫作業困難)
最終結果:根本沒有時間預習復習,不預習就會導致上課跟不上,上課跟不上作業肯定有不會做的,作業越困難越排斥。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懈怠,學習動力自然會越來越不足,還是一樣的結果,陷入惡性循環。
大坑(三):都為了孩子
都為了孩子好,很多時候家長被這句話裹挾,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孩子有幫助的,結果孩子還不領情。但其實很多時候家長費心費力的幫助孩子,在孩子看來是強迫,孩子不會因為強迫愛上學習。大部分孩子覺得是在給爸媽學習,孩子認為學習是痛苦的。
【凡是強迫我們接受的東西。無論它本身好壞如何,都會被我們的潛意識當做有害的東西加以強烈抵制】→人性
例如:補習班,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強迫,強迫的東西就不愛去沒動力,再次陷入惡性循環。
結合這句話想一想也是,如果你領導總是指責你做不好工作,你做的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批評,和你發脾氣,這個工作咱們還愿意投入100%的熱情去做嘛?大概率咱們大人都想辭職了對不對 ?但是孩子沒法“辭職”啊 ,如果學習的感受持續是負面的 ,他當然不愿意主動學習啦。
到底是什么力量,讓中國家長都如此焦慮的?“歸因”錯了。
造成動力損失的真實原因是一個來自外界的評價,一個 來自學業本身的負擔。這兩方面內外夾擊,相互作用,錯綜復雜的糾纏在孩子學習的各個階段里。
如何讓孩子進入尖子生學習循環模式?
關鍵點:一定要不遺余力的幫孩子找到進入良性循環的突破口(拉孩子一把)幫孩子從惡性循環進入到良性循環。
如何找到突破口?
心法:成功是成功之母
俞敏洪:保持學生學習動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確保他們不斷的達到成功。
尋找突破口關鍵點(一)成功是可以遷移的;如果孩子只是部分科目不好,也就是偏科。那他在哪個科目感興趣或者是學的好一點呢?一個點的成功就是取得其他成功的基礎。成功是可以復制的,是可以遷移的,成功引發成功,優秀激活優秀。
尋找突破口關鍵點(二)看到孩子身上任何微小的進步。不但要關注孩子每日生活中取得的具體進步,還要記錄細節。你看到孩子的成功點所帶的細節越豐富具體,帶給孩子的愉快情緒體驗越深刻,留在他們海馬體記憶中的印記也越持久,對他們學習動力和自信的建立就越有幫助。如 不說“最近女兒作息有規律了”而是說 “女兒最近每天晚上都是10點就睡覺”;不說“最近她學習更專注了”, 而是“那天我注意到她用了1小時去專心分析一張試卷,并且中間沒有看手機”;不說“最近英語成績進步了”, 而是“我注意到她以前讀英語課文都是默讀的,今天出聲音了,我覺得她的發音很好啊” 。
尋找突破口關鍵點(三)給孩子創造成功/進步的機會。張校長提出“幫助成功”“嘗試成功”“自主成功”三步成功模式。比如孩子課文背錯了,單詞寫錯了,題目做錯了,先表揚他不怕錯的精神,再對他說:“媽媽相信你下次能成功。”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在“下次”之前,為他創造成功的條件,幫助他找到克服困難的途徑。【內因決定外因,攘外必先安內】
最大的突破口是孩子感受到來自學習本身的愉悅感、勝任感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