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數年前在一家陜西的東北菜館叫了一盤尖椒干豆腐,老板驚喜地操著東北口音說道“誒呀你是東北哪的啊?咱家沒有尖椒干豆腐,他們這邊兒的干豆腐不行,咋做都做不出咱那邊的味兒!”
許多南方人不知道的是,論及對豆制品的熱愛,東北人絕對可以在排行榜上占據一席之地。豆腐誕生于西漢淮南兩千年后,人們發現原來黑油油的東北沃土竟然才是出產優質黃豆的寶地,一時間東北出產的大豆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要,甚至還被大量出口。于是定居在東北的人們也就養成了經常吃豆腐,炒菜用豆油的習慣,留下了一套獨門制豆工藝。
豆腐在制作上有南豆腐和北豆腐之分,不去說工藝上用鹵水還是石膏的區別,只是去說豆腐的粗細。若是想吃豆腐的細,人人都該去中國西南地區走上一遭,四川人可以把豆腐做得細嫩無比,麻婆豆腐一盅,油和芡汁包著豆腐,一口下去又嫩又入味。得益于適宜的氣候條件,貴州人更是培育出了毛豆腐,做好的毛豆腐外面長了厚厚的一層白色真菌毛,過油入口后,不論是口感還是味道都有著極豐富的層次。至于云南,一部《舌尖》火了石屏豆腐,將豆腐烤了用手撕著吃又是另一番風味。
東北出產的蔥、黃瓜、土豆、蘿卜......普遍都是又香又甜,所以東北人喜歡蘸醬吃一切,不經烹飪,直接把新鮮的原材料拿來蘸醬吃。東北豆腐的最佳吃法也該是趁著買回來還熱著,夾上一筷,抿在嘴里,感受那粗糲的溫度,豆香四溢還帶著甜。東北豆腐雖說粗糲,絕不是帶著豆腥且一夾就散得那樣下等。就拿漢中盆地一帶吃的菜豆腐來說,那豆腐入口也是又溫熱又粗糲,雖有豆香,但豆腥味仍然厚重,可以當風味來嘗,卻又絕對算不上值得掛念的美味。
東北還有凍豆腐可供選擇,冬天把豆腐拿到零下幾十度的室外好好凍上,燉肉的時候把凍豆腐切了再加些山里的蘑菇丟在鍋里,呵!這零下幾十度凍出來的豆腐塊兒大不說,燉出來一下子若有千層,蓬蓬的又吸滿了肉湯呢!
論及干豆腐的品質,卻不得不說比起南方的豆皮、千張,東北產出的實在要好。吉林長春下屬的榆樹地區,以產干豆腐聞名,可以把干豆腐做的有厚有薄。厚的干豆腐,取一張,拎著都會嫌重,上面大條的紋路使得榆樹干豆腐稱得上豆皮界的“宗師”。口感怎樣?Q彈,有嚼勁。這種厚的干豆腐,切成絲或片,在鍋里作為配菜大煮,會很入味。若是作為單菜,切粗絲后,直接油淋了干辣椒和花椒,加些香菜作點綴,是一道絕佳的下酒菜。
薄一點的干豆腐,也同樣有韌勁,做成尖椒干豆腐,是東北最常見的一道家常菜。做成熗拌干豆腐絲,是東北最常見的一道涼菜。當然,按照東北人的性格,這么好的東西當然還是卷了黃瓜和蔥蘸醬吃,最不浪費!你要坐沈鐵(沈陽鐵路局)的長途車么?前一天在家里準備走的時候還什么都不想帶,剛坐上火車沒十分鐘,推著小車的售貨員就開始售賣一盒盒的干豆腐、蔥和醬了,十塊錢一盒,饞得人口水留下來。下鋪的買了一盒卷了蔥就開始蘸醬吃,“噫,這玩意真坑人,十塊錢就給這么兩三張(干豆腐)”。
薄些的干豆腐還可以卷起香菜或者蔥做成菜卷串起來烤,大致卷個一圈半最好。烤完的菜卷是東北特色的美味,其實菜卷也并不是一直都有的,那是十幾年前的一個夏天,叔叔告訴我一家烤攤有種叫菜卷的烤串,十分美味,你去買些回來,再帶一罐啤酒,一人買個五六串,咱倆十二串。
“有那么好吃么?”
“你吃了就知道了”
于是吃得根本就停不下來,那一晚也被蔥辣得肚子痛,蹲廁所根本就出不來。
后來菜卷就一點點傳開了,每個燒烤攤都會烤,也開始隨著東北人走出去,漸漸散布全國各地,作為折中的方案,里面的蔥倒是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卷著香菜。
說起小吃,長春街頭有三種比較有特色,烤冷面、炒粉、豆腐串。烤冷面興起快有十年,這些年也是火遍大江南北。炒粉和豆腐串卻沒有那么好的運氣,前者可能是因為濃重的麻醬+蒜口味,后者可能是因為原料實在是只有在長春最好。
風物是長在土地上的,豆腐串的誕生也是如此。長春人愛吃干豆腐的習慣自始就有,這不,有個叫韓在發的回族熟食小販就看見了,回家琢磨著把干豆腐卷了串起來,用家傳制雞湯的方子把豆腐串煮燉了。此后賣熟食的同時也帶著豆腐串賣,熟食沒什么稀奇,倒是干豆腐被串起來在街上賣這可讓老百姓邁不動步了,韓在發的名字沒人會叫,久了久了,這攤位就被人叫老韓頭豆腐串。后來其它人都覺得豆腐串賣得好,各種老頭各種老太太豆腐串也都跟著冒了出來,據說老韓頭是個講究人,每天賣完了就回去,讓其他人也能賣。這老爺子活到79歲去世,眼光也長遠,托付兒女,要將“老韓頭”做成品牌,于是后來老韓頭豆腐串撤出了街頭,走進了各大市場,也做起了真空包裝,一舉成了老春城著名品牌。
將豆腐串做出來容易,做好難,不論是老韓頭,還是長春另一家以燒雞聞名的福義德,都做的是熏雞豆腐串。“熏"這個技法,湘菜、川菜、魯菜里都有,東北漢族菜系里偏好的熏醬技法,該是隨著山東移民闖關東帶出來的。為了迎合人們的味蕾,什么都要熏一熏才好吃。如此,若是想把豆腐串做好了,好雞湯是一步,熏制也該是一步。
長春人民又繼續創新。有些豆腐串像炒粉一樣,雞湯里加了麻醬,又加了好些蒜,熏好了卷了很多圈來煮。有些干脆不熏也不卷,直接拿干豆腐片用雞湯煮,撈出來加了蒜、香菜和辣椒末,隨隨便便一做,味道也極好。
“老韓頭”進了市場,雞湯干豆腐也進了人人家中,販賣雞湯豆腐串的小車卻從未在長春街頭消失過。童年時代的一條路上,有位戴眼鏡的大叔,給自己的小車貼上“眼鏡豆腐串”,這位大叔做的豆腐串更注重油香,鵪鶉蛋熏得也是入蛋三分,攤位就擺在英語課外班的門前,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愛坐攤上吃一碗,沒有位置了就站著端碗吃,如此大叔每天可以賣上足足兩大鍋。多年以后再走那條路,卻不知眼鏡豆腐串的去向,也許因為英語班倒閉,就搬到了別處。偶爾和朋友談起,大家都能想起當年眼鏡豆腐串生意紅火,沒有吃過的也都有所耳聞。
如今也偶有見哪里有商販推一小車,小車四周延展出來一段木板,那是給客人當桌子的,車上一口大盆,豆腐串被擺在盆邊緣一圈一圈,中間翻滾著熱乎的雞湯。老板每隔一會就要從中間舀一勺湯澆到周圍一圈的豆腐串上,誘人的熏色被一勺雞湯澆得發亮。
“要奪少串兒?加鵪鶉蛋不?香菜辣椒蒜都放?”
老板會數著牙簽,把豆腐串一排一排捋下來放在碗里,加上香菜辣椒蒜,最后一大勺雞湯澆上去再端給你。
北國春城漫長的冬季寒夜里,這口翻滾著的大鍋周圍總是會圍坐著男女老少,幸福地接受著一碗雞湯豆腐串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