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5.1?孔子選女婿
從《論語》公冶長第五篇第一章可知,孔子的女婿是他的學生公冶長。原文如下: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曾被關在監獄之中,但不是他的罪過。”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論語》第五篇主要記錄的是孔子對其弟子或當時的人物等人的看法評價,講的就是做人的道理,探討的核心是仁德問題,即做人以仁為本,識人亦然。從本章知道的是,孔子選女婿的一個標準是首先看他的品德。孔子知道公冶長被關進過監獄,但不是他的罪過,而是被冤枉的。孔子能了解事件的本來面目,實事求是去認識一個人,而不會按世俗眼光表面去看待蹲監獄。在縲紲之中不等于就是有罪,回顧歷史,古今中外,并非被關進監獄的都是壞人,每個時代都有冤假錯案,可悲的是,直到今天還沒多大進步,還是如此。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正好是經過監獄的磨煉而成就的。所以是否蹲監獄不是用來評判人的標準,看人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有時候要從全局從長遠的眼光是看。看人識人一定要看清他內在品質到底是什么。
通過其他資料記載,孔子選女婿的第二標準是看他的學識才能,公冶長是七十二賢人之一,排在第二十名,可見公冶長是有他過人之處的,傳說他有一特長在于能聽懂鳥語,具有特異功能,也是因為他有這個特長,才惹禍上身,受冤枉關進監獄,當然最后被無罪釋放。
關于公冶長“在縲紲之中”的原因,有一部叫《論釋》的書中是這樣講的:公冶長從衛國返回魯國,走到兩國邊界處,聽見鳥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后又見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長問她,老婆婆說:“我兒子前日出門,至今未回來,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長說:“我剛才聽到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兒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發現她兒子的尸體。老婆婆報告了村中官吏,村官問老婆婆從哪兒知道的,老婆婆說:“是公冶長說的。”村官說:“公冶長沒殺人的話,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將公冶長逮捕入獄。獄吏問:“你為什么殺人?”公冶長說:“我懂鳥語,沒殺人。”獄吏說:“那試試你,如果真的懂鳥語,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償命。”于是將公冶長囚在獄中六十天。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監獄的柵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長聽了面帶微笑,獄卒去報告獄吏:“公冶長聽了雀語發笑,好象是懂得鳥語。”獄吏問公冶長,聽到麻雀講什么了而發笑?公冶長說:“麻雀唧唧喳喳,說白蓮水邊有裝糧食的車翻了,公牛把角折斷,糧食收拾不盡,招呼去吃。”獄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后來公冶長又聽懂了豬和燕的言語,于是被無罪釋放。
還有其他版本的說法,但都說他能聽懂鳥語。雖然有人覺得此說不可信,但我認為特異功能是存在的,至少可以肯定公冶長是有特長的,而且很可能正因為有這個特長吸引了孔圣人的千金小姐的青睞。有人會問孔子那么喜歡顏回,為什么不把女兒嫁給他?我們知道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孔小姐應比顏回年紀大,可能大好幾歲。我想最主要的問題,也可引出孔子選女婿的第三個標準,那就是尊重女兒的選擇。那個時候男女交往也比較自由開放的,孔子主要經歷是教書育人,公冶長與孔小姐應該有不少接觸機會,可以自由戀愛。所以,公冶長成為孔子的女婿,很可能是兩個年輕人自由戀愛的結果,孔夫子只是在公冶長的人品加以把關而已,那有人就會提出公冶長蹲過監獄這樣名聲不太好的事情,為此孔子說了這段話,表明他的態度。按照孔子的觀點,退一步講,公冶長真的有罪而蹲過監獄,但只要能改過就新,只要他女兒喜歡愿意,估計夫子也不會多加阻攔的。
白云山人201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