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重癥監護室住一腦出血患者,女,90歲,已經住院四天,住院期間,家屬各方面都不太積極,于今日放棄治療。
在家屬的催促下,快速為其處理好出院醫囑,把賬號轉至出院結算處,家屬也在第一時間辦理好了一切手續。正當護士準備給病人撤除心電監護及吸氧裝置的時候,突然告訴我們的主藥班護士,此床病人還有幾次吸痰費及一次性的負壓引流袋記賬。
由于病人處于昏迷狀態,且有舌后墜,經口置有口咽通氣道,隨時需要吸痰。這幾次未記上費的吸痰,也就是在家屬結賬結完賬以后,護士聽到病人有痰鳴音,也怕路上出現什么意外,在病人離開之前又給吸的幾次。
再次跟家屬確認,他們說帳已經結完。既然無法再上費,家屬又急著離開,知道此事的幾個人都相互議論著,不要他們再去繳費了,就當是獻愛心了。不過,這些省下的費用,還是要給家屬說一聲,不然他們也不會知道。
于是,主藥班護士給在護士站等待病人推出來的家屬說:里面正給撤著儀器呢,馬上就能出來了,剛才有幾次吸痰費及引流袋的費用都沒給你們記賬。。。沒等護士把話說完,其中一位家屬就說:從口里面吸痰還要上費呢?另外一位用指責的語氣附和道:就是,你們一點兒愛心都沒有。
這兩句話把我們的護士噎的瞬間說不出話來,一時間,各種感受交織著,怎么也不能理解他們這種思維方式的由來。
點評:
護士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每一項操作都是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的。即使家屬在醫院呆的時間長了,想自己學會,為了出院回家自己能夠護理,那學會的也肯定只是皮毛。
比如看似簡單的這個吸痰,里面暗藏的玄機就不是表面功夫可以應付的。我們所掌握的吸痰的注意事項,是經過課堂老師無數遍強調過,到了臨床又自我摸索無數遍才總結出來的經驗。其間,怎樣將較多的痰液用最少的插入次數、較短時間刺激的情況下吸出,并不是任何一個看過此項操作的人都能夠做到的。那適中的壓力,粗細合適的吸痰管及動作輕柔且不失效果的整個操作,詮釋著一個護士從在校苦讀到臨床苦練所經歷的全部過程。
這個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影響病人的康復進度。比如壓力過大,就有可能把黏膜吸破,引起出血。比如痰液吸不干凈,就有可能堵塞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加重腦水腫。再比如不懂得如何刺激病人咳嗽,就會增加吸痰的次數,從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
這樣一個自認為不容易操作的操作,那家屬為什么就認為不該收費呢?難道我們經過數年理論,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不值得收取僅有的三元錢嗎?更何況,我們的吸痰管也不是醫院白給的,也是扣除的科室的費用。
經常有家屬拿著一日清單來問,醫生就那一下子、一會兒工夫就完成的操作,怎么都收這么多錢。是啊,為什么?因為這是專業,醫生給病人做“血腫腔鉆孔引流”是一下子,但這一下子卻大有學問。要對照片子找準位置,要根據經驗掌握深淺,這一下子,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拿起鉆頭就能鉆的。
生活中,我們人人都要尊重別人的勞動,別人的技術。是的,對于別人來說這就是舉手之勞,那么,你又是否知道,別人為了這個舉手之勞,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又為什么會把這樣的舉手之勞無條件的奉獻給任意一個人呢!
在我們做不到無條件的奉獻的時候,就被無端的指責沒有愛心。如果我們真的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就不會在家屬都放棄治療的情況下,還怕病人路上出現問題,還在病人即將離開的時候,做著能力范圍內最充分的準備,還會把病人的呼吸道清理干凈,以防途中堵塞,出現生命危險。
這是作為一個醫務人員本能的職業操守。
我們不求對這份責任心的贊美,不求對這種高度慎獨的理解,但也不要讓它成為用來指責我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