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游記:
游覽南潯古鎮的過程,是一個長見識的過程,帶領我們的導游甚至用了一個看似開玩笑其實(后來聽了南潯巨富們的故事才發現)也不算太夸張的比擬:這里的(僅存的幾處)豪宅,間間都是博物館,隨便一條桌子腿兒扯下來,背后的故事都能嘮上個三天三夜。
不知道大家前陣子有沒有關注德云社出品的綜藝節目《德云斗笑社》,其第三期的“劇本殺”將時代的背景沉浸在了抗日戰爭時期,郭德綱的眾位知名弟子攜手演繹了一出為國捐軀的悲壯故事。其中,孟鶴堂就扮演了一個臥底于上流社會的富豪角色:洋行買辦。
這個職業,南潯也有。
清代,南潯所出眾多富豪——確切地說是“巨富”們——有一個統一的特點:他們不約而同地從兢兢業業生產制造、批發銷售湖絲為核心的實業家成功轉型為將“資本”把玩于股掌之中的投資人和“掮客”。他們與洋人交往頗多,從中賺取灰色差價。
用錢生錢賺錢更快是全球通用的財富密碼,而南潯人輕松找到了“解碼器”。
事實上,“買辦”這個名字產生于中國近代,是“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類似于外商經紀人的這么一個角色。單從它的釋義上看,并沒有那么強的貶義,而研究其歷史淵源,其實也并非上個世紀的專屬。
史料記載,在鴉片戰爭(1840年)之前,廣州海關的商埠上就已經有相關的買辦人員從事著協助外商采購日用、食品等貨物的生意了。再往后就出現了專為商館服務的“大買辦”。在我的理解中,這有點類似于“代運營”的意思,只不過,他們屬于“高端理財”那一波的操作。就像孟鶴堂在“劇”中所說:大買辦與“所有的高官、富商以及社會名流都很熟”。
這樣的職位在當時受到清政府的嚴格控制,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是比較高的。如:南潯的龐家曾經搗騰過軍火,其后代有名仕與孫中山先生是朋友,并在辛亥革命中出錢出力,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張家的后人中出現過(在當時)比蔣介石更負盛名的政界精英;南潯巨富的女兒們名媛眾多,不乏杜月笙社交晚宴的座上賓……人常稱有錢人是“土豪”,不過南潯的富豪可是一點都不土,他們有錢又有才情,有時候還挺“文藝”:
小蓮莊巴洛克風格的石門,嘉業堂里珍貴的絕版書籍,藏書樓里當年震驚全縣的電燈與下水引水裝置,張石銘家族法式建筑中的西式舞池、舞池中鋪就于百年前且至今不減姿色的進口瓷磚以及制作工藝已經失傳的海外定制的單面“不沾灰”玻璃……南潯古鎮曾有26座園林,那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讓中外游客無不連連稱奇。
走在南潯古鎮的街上,雖然的確能夠感受到很多翻修過的新氣象——這里在2000年左右才開始規劃景區——但是它的城區框架相當齊整,各類基礎設施也非常完備:
橋梁之間的距離、河岸兩側的夾街、順埠而下的石梯、鄰水排列的民居……白墻黑瓦間,500年前的明清建筑輪廓清晰可見,江南水鄉遺韻藏在連片的完整民居樓群中,如詩如畫,相當典型且極其難得。
話說回來,南潯的古建遺存大都源自于“富二代”們的貢獻,最早那批“富一代”可沒有這么“洋氣”,他們大多吃苦耐勞起家,只是說,其中一部分人的經歷與特殊的歷史環境起到了巧妙的“化學作用”。聽完巨富們的故事,不得不感嘆一句天道酬勤,造化弄人啊……
有道是“小財靠勤,大財靠命”,稍后的游記中我會挑兩個最富的南潯巨富來講講他們家的故事。故事太長,動輒萬字,今天不展開了,這里先幾句介紹他們的發家之材:湖絲。
南潯的特產輯里湖絲能夠在清朝就遠銷海內外,天時、地利、人和之因素缺一不可。
我們在之前的游記中提到過,在江南發展史上,所有擁有過輝煌故事的古鎮,如新市古鎮、塘棲古鎮,包括今日赫赫有名的烏鎮在內,都與京杭大運河的繁榮有著剪不斷的聯系。
元朝南北運河貫通,靠著水路,江南各地人民的來往頻繁起來,隔壁的蘇州絲商就發現,南潯的絲綢原料質地極好,于是開始源源不斷地從南潯往出進貨。不久,隔壁的杭州人也了解到這一狀況,開始加大對湖絲原材料的收買。
到了明朝,南潯的“絲市”已逐漸形成規模,投資商們深知自己家鄉的蠶絲細致、圓潤、純凈、堅韌,實屬“江南一寶”,于是,很多家族開始走企業化的路線,整合家鄉的特產尋找更廣的銷路。南潯的巨富們,無一不是絲商起家。這個事情教給人們一個道理:其實老天爺給每個人都賞了飯吃,每個人身邊都有三種以上的信手拈來的財富資源,只不過:
有的人賣著賣著湖絲就賣了一輩子湖絲;
有的人賣著賣著,就做起了房產、倒騰起了古玩、經營起了跨國公司、成了金融大鱷;
有的人,賣著賣著就不賣了,搖身一變超級政客,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抱負深遠名存史冊……
與唯利是圖的土豪劣紳不同的是,南潯的有錢人們并沒有忘本,他們懂得“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做了很多造福后代的事,哪兒有個天災人禍的他們會站出來支援,國家有難他們也會慷慨捐款。
比如:南潯的顧家在做了大買辦之后,家族生意所涉及的領域甚廣、產業頗多,但他們世世代代都熱衷于公益事業。顧家后代還以祖上名義設立獎學金,專門資助貧寒的學生。
這反映出,南潯富商很重視培養人才,也重視后代的教育。所以:
縱觀這個古鎮的“起落史”,南潯巨富們的兜兒里是滿的,但心術還是正的。
老天似乎也格外厚待這一處“風水寶地”,在數百年的時間中,南潯鎮所出高官、富豪、文學家、藝術家眾多,南潯人的群體實力一度強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牽一發動全身。
古往今來,人們為了尋找順風順水的地盤而費盡心機,殊不知,品德才是最好的風水:南潯商人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自發形成集團;南潯人個體之間絲絲縷縷地關聯到金融、地產、鹽業等領域;金字塔尖兒上的人從來看重門當戶對,這使得南潯的豪門聯姻呈“圈子”態勢輻射,強強結合,富可敵國……到了19世紀中后期,富甲一方的南潯商人幾乎“控制”了整個江南的文化氛圍,并間接影響著清朝的經濟。
歷史終會走遠,潮流造弄無非一場云煙,錢總有花完的時候,人也大多活不過百年。因近代歷史的種種變遷和外來文化的侵蝕,湖絲貿易在上世紀中期到來之前便迅速蕭條沒落,再也不復當年盛景。一如曇花一現的南潯“四大家族”,除了一座座舊屋和一段段往事,終究也是眾鳥高飛,孤云獨去,絕塞無雁,不見夜燈。
入21世紀,隨著旅游業的蓬勃,在湖州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湖絲以非遺的面貌“起死回生”。還是那句話,老天給每個人都賞了飯吃,“絲綢之府”根仍在,天干餓不死手藝人。其實江南的絲事從未遠離:
前次去烏鎮,還見有不少游客在一僻靜處的作坊里“高端定制”蠶絲被,顯得那么小眾,價格倒是相當親民。還有南潯,如今人們可以一件純棉成衣的價格購得此地所產的真絲制品在身,不得不說是一件幸事。
舊時,江南絲市就興起是在蠶事結束之后,聯系到我在前篇新市古鎮游記中所提到的“蠶花廟會”,整個江南的春天人聲鼎沸。真想回到200年前,去看看那時的南潯。
【南潯古鎮游記】還在繼續,下期游記咱們講張家的宅子。他們家的故事太……龐雜,我還沒想好從哪個環節入手,容我整理整理,寫完就發。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游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