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南潯古鎮,感覺它的“氣質”與其他江南小鎮有挺大的不同。
就說先前去過的烏鎮吧,被稱為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一排排老屋“扎”在水里,比肩接踵;船槳舞于河面,幾乎觸到窗戶。雖說街市上賣的東西啥啥都貴、巷子里的特色民宿也都不太住得起、便利店里的飲用水要5塊8塊的一瓶……但你說怪不怪,這些個“詬病”絲毫不影響烏鎮氣韻中的那份親切感和歸屬感。換句話說:
圖為:烏鎮老街
烏鎮之旅是沒有距離感的,就像回到家鄉一樣,住下來慢慢逛,自己就是“鎮上人兒”。
但是,僅僅十幾公里之外的這個南潯,它就不可以——
圖為:南潯的私家園林,帶著點兒頤和園的味道
南潯古鎮,沒有那么濃的煙火氣。
你說它不接地氣吧,倒也不是:景區物價并不算高,小吃味美,游船安逸。鎮上河道盤繞,街市后面的老巷子又舊又深。但是置身其中,人就是很難“融”進去,總是時刻保持著清醒:這是別人的家。雖然——若是自己的家就好了。
氣場這個東西很難用語言解釋,南潯確實沒什么“路人緣”。當然,這絕對不能怪南潯官方工作做得不夠好,或者5A景區宣傳不到位。要真論起來,湖州這地方本身就是個杭嘉湖“后花園”一般的存在。你見過哪個宅門府地的后花園上趕著調眾口的去嗎?沒有吧。
看過一份資料,說:
明代,很多窮人家的小孩兒根本讀不起書,但是南潯一個彈丸小鎮光寫書立著的就好幾百人,清代更是誕生了江南乃至全國數一數二的藏書大家好幾個;清朝中后期,多地戰亂不斷、災荒迭起,南潯卻出現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輝煌大場面,數十上百戶的巨富、大富之家財力加起來能頂清政府全年的財政收入;曾幾何時,南潯絲市的物價但凡一動,全國的“股票”就跟著跌宕起伏,甚至扯著“絲路”海外市場的筋……
咱們再說明白點兒:南潯的一地之風,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就是按照有錢人——而且是非常非常有錢的一群人——的品味搞起來的。
雖說過往的風云已晴天,但那雨曾經一下就是幾百年,氤氳霧氣怎么會說散就散。
圖為:嘉業堂藏書樓,后面的游記中咱再細聊
粉皮黑瓦的二層小樓連排,馬頭墻高聳。如今的南潯,雖沒有了往日的豪闊裝束,但氣場中依然透著品味不俗,一種……無力“共鳴”、跟平頭百姓不沾邊兒的高雅。
南潯,沒有廣廈萬間的規模,卻給人一種聲勢浩大的既視感,顯得氣宇不凡。
尋此氣魄之根源,與京杭大運河的發展息息相關。
在南北運河貫通之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而江南地區則是“百越雜處”。到了魏晉南北朝,北方出現“五胡亂華”之象,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于是中原的漢族“土豪”們開始紛紛南遷,南北血液在此期間交相匯合,逐漸融為一體。
也就是在游牧民族把華北地區搞成了幾十個“小塊塊”的這百余年時間中,江南地區迅速崛起,文化、經濟隨之猛烈發展起來,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超中原。這其中,就有著小小的南潯古鎮的身影。
圖為:南潯張家豪宅,這個家族曾單刀直入地影響過近代史的進程,后文細聊。
當然,如上種種經歷,其實也完全可以套在周邊的“兄弟古鎮”身上——烏鎮、同里們的“身世”跟這也都差不多,甚至相對來說南潯的建制時間(1251年)還要更晚一些,滿打滿算距今都不到800年,但它卻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后起之秀”。
明朝定都北京之后,南北運河(再次)貫通,其中江南運河連接杭州的水路有一段重要的里程就通過南潯(附近)。從此,以通津橋為中心,南潯的商業貿易迅速向四面輻射開去。
再后來,南潯人口越聚越多,碼頭上終日車水馬龍。從事桑蠶絲織業的南潯人找準時機果斷下手,“湖絲”從此享譽江南。話說南潯絲商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動不動就“一夜暴富”的。
我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個故事。說,明代有一個叫崔溥的朝鮮的官員,因為一次海難被臺風刮到了中國,沒想到因禍得福,他“落腳”的地方恰好是浙江中部。
江南好風光,索性旅游了一趟。
圖為:京杭大運河杭州段
這次中國游,崔溥的收獲頗豐。他不僅走完了京杭大運河,還順道飽學了漢文化。被中國官員護送回去之后,崔溥用漢字繪聲繪色地記錄了自己在中國所了解到的明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人文風情等等各種各樣的新鮮事兒。
在這本名叫《錦南漂海錄》的書中,崔溥寫道:中國有一個地方叫蘇州,蘇州的港口非常繁華,金銀珠寶、手工藝術品等各類貨物從這里裝船發往全國各地,語氣中難掩羨慕之情。他發現,富庶之地的中國市井商鋪密密麻麻,游人如織。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西方人需要高價購得的奢侈品——中國絲綢,就輕描淡寫地穿在尋常人的身上……更有意思的是——
圖為:湖絲蠶繭
我在另外一本記錄同一時期社會風情的文獻類書籍中偶然捕捉到了藏在這份“奢侈”背后的小小秘密:在當時的江南,杭嘉湖平原上、眾多古鎮中,無數商人因經營絲織業發家致富,他們有一個統一的“進貨基地”,是南潯;崔溥只見蘇杭人民衣著華麗,卻不曉得這華麗麗的出處,其實就是十幾公里外的南潯。
南潯所產的輯里湖絲“質堅而色潤”,曾在國際博覽會上與茅臺酒并尊,一起拿過金獎。
有到過南潯的文人用詩文記錄下了當時的盛景:“以一鎮之地,且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江南所僅見。”
圖為:修復后的南潯“五園”一角,它們在上世紀毀掉大半,實在可惜
歷史雖已遠去,所遺韻味猶存。當我們開著車,一路過了蘇南至浙北,眼見河網越發稠密,小橋流水,沿河起市,眼前漸漸展開的,是一幅溫和柔美的風光畫卷……但是,南潯當地人卻告訴我說:要不你先了解了解這里的湖絲文化吧,還有文化背后的往事,它“可比風景有意思多了”。下期游記我們接著聊。
圖為:很多游客在南潯圖書館里飲茶閱讀
【南潯古鎮游記】還在繼續,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游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