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兆豐老師談經濟(得到專欄),談到關于經濟學家才有的觀點:歧視必然付出代價。
薛老師的介紹的觀點沖擊了我的思維,習慣性認為,歧視別人是自我的一種選擇,人的選擇應該往好的方面考慮,又何談付出代價呢?應該是得到好處才對吧~
文中介紹了弗里德曼看到他學生寫了一篇文章闡述了他的觀點,先開始很生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猶太人被歧視,甚至被屠殺。他覺得學生有點為歧視別人的人辯護的意思。弗里德曼考慮良久也就轉變了思路!
薛老師講歧視有兩個起源:一個是偏好,一個是信息不對稱。
我的理解是,歧視不是貶義詞,應該是中性詞。根據偏好選擇自己需要的,無可厚非。比如說,我喜歡足球,不代表我痛恨籃球,只是個人選擇而已。又比如說,半夜你在加班,忽然闖進一個陌生人,你會很緊張,考慮的是這個人是否會傷害我,我得趕緊離開。如果這個人很坦誠的做自我介紹,并說自己只想和自己聊聊天!請問你會是什么感覺?這個就是信息不對稱。
所以人們都會以偏概全做出判斷,那是不得已的選擇,誰會違背自己的意愿或者不計成本去了解足夠多的信息?我們都知道,這種判斷錯誤率很高,但與付出的成本相比是很值得的。
一直有種想法,到上?;蛘弑本┕ぷ鲿樌?,為什么?因為他們看中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背景、關系。歧視的概率小了,機會就越大。如果你歧視別人,那你就得付出相當高的代價。打個比方:如果你穿著妖嬈,打扮靚麗,請問你再國企壓力大呢,還是在私營企業。毫無疑問,肯定在國企壓力大。私營企業需要你去創造價值,它才不管你的穿著呢!順著這個思路想想,如果歧視得到的后果比較嚴重,那我們就有更多的積極性去減少歧視。如果后果比較輕,我們就可能隨隨便便去歧視別人。
綜上所述:市場競爭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夠做到豁達開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競爭越激烈的地方,越是少數派的避風港。如果你是這種少數派,不管在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政治觀點上面如果遇到一個唯利是圖,只想多掙錢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這也是薛兆豐關于歧視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