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對這種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的,是芝加哥大學的加里·貝克爾( Garys Becker ),他在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中說,歧視別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價。
他的老師彌爾頓·弗里德曼第一次看到這篇論文的時候,心里面也不高興,因為弗里德曼是個猶太人,以前也受過別人的歧視。你說歧視別人的人自己也付代價,好像有點替歧視別人的人辯護的意思,但是弗里德曼很快就轉變了思路。
歧視有兩個最根本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比如我的人是鐵桿果粉,就會蘋果手機,而不買其他牌子的手機。
第二是信息不對稱。薛兆豐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說:如果你在房間里面,忽然跳出一只老虎,你會怎么做?你會趕緊跑!因為老虎會吃人。如果我跟你說:“先別跑,這只老虎不一樣,它不吃人。”你會怎么說?你會說:“我怎么知道它吃不吃人,我還是先跑為上。”
我說:“你這是歧視,你是以對一般老虎的印象來判斷這只具體的老虎,你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這只老虎。”你會說:“我了解不起,時間太緊,風險太高。”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們經常以偏概全做判斷,那是不得已,因為信息費用很高。以偏概全作判斷當然會發生錯誤。但是跟他要付出的成本相比,還是值得的。
有兩個地方,一個是繁華的大都市紐約,另外一個是德克薩斯州的偏遠小鎮。這兩個地方,哪個地方的歧視更嚴重?當然是偏遠的小鎮歧視更嚴重。
因為在那里,歧視別人不會有多大損失,而在紐約這樣的地方,如果你要進行歧視的話,自己就得蒙受巨大損失。有時候,并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心胸寬廣,人們不歧視別人的心態,是在競爭當中慢慢學習而得的。
不同行業,歧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一位同性戀者,想在身上刻很多紋身,想在鼻子上面加一個鼻環,還想梳一個小辮子,那么,我是在一個國營企業里面受到壓力更大,還是在一個私營企業里面受到壓力更大?
顯然,在私營企業里受到的壓力會小得多。因為在激烈競爭的私營企業里,人們更看重的是我的工作能力,而不會太在乎我在其他方面的偏好。
當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價的時候,你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你要付出很高代價的時候,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所以市場競爭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夠做到豁達開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競爭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數派的避風港。如果你是一個少數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衛生習慣上面,還是在性別取向上面,甚至是在政治觀點上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圖的、只想多掙錢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總結: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歧視的起源有兩個,一個是人的偏好,二是信息不對稱。而不管是哪一個起源,只要歧視所付的代價越高,人們就越會努力去減少不必要的歧視。
課后思考
人們的歧視行為,是在選總統的時候更嚴重,還是在選伴侶的時候更嚴重?
個人見解:選擇總統歧視更嚴重,因為伴侶是跟你過生活的,她的好與壞跟自己的生活直接掛鉤的也是直接受影響的要付出的代價很大,而選總統,不管選誰,對我現在的狀態沒有什么影響付的代價小。所以選擇總統時候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