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夾在宋、遼兩個大國之間,自從建國以來,便搖擺不定,左右逢源,時而依附宋對付遼國,時而依附遼對付宋朝。
為了籠絡西夏,遼國朝廷先后三次送出公主和親。
第一位義成公主,嫁給了開創西夏基業的李繼遷;第二位興平公主,嫁給了李繼遷的孫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元昊。第三位便是成安公主,嫁給了李元昊的曾孫李乾順。她也是遼國最后一位與西夏和親的公主。
前兩位公主都沒留下名字,這第三位見諸遼史所載,記作“南仙”。
這位耶律南仙,并非遼國皇帝的親生女兒,只是一名皇族宗女:“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乾順。”
當時遼國的已是末代皇帝天祚帝在位了,宋朝也到了宋徽宗時代。這兩個皇帝一個沉迷飲酒與田獵,一個沉迷文學與藝術,都算是不務正業的皇帝。而李乾順作為西夏自李元昊稱帝以來的第四位皇帝,史書記載是個雄才大略的英主,也就是俗稱的好皇帝了。
西夏崇宗李乾順是西夏惠宗李秉常之子,自幼為祖母梁太后撫養,后祖母與父親先后去世,三歲時繼位登基,母后梁氏及舅父梁乙逋共同輔政,出現了母黨勢力專權的局面。梁后與梁乙逋兄妹依仗梁氏家族“一門二后”的威勢,對內擴大母黨勢力,牢固地控制朝政大權;對李秉常舊時親信和老臣,都設事陷害,打擊排擠。為了緩和矛盾,效法前朝,仍推行窮兵黷武的戰爭政策,用不斷地對宋朝的用兵,以轉移國內危機,但是多次的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影響到了遼、宋、夏三國一直以來的平衡關系,遼道宗耶律洪基最終忍無可忍,元符二年(1099年)派人到西夏毒殺了梁后,讓16歲的崇宗李乾順親政。李乾順在遼國的幫助下獲得了親政鞏固了王位,為感謝遼國的幫助,同時也想要彌補梁后興風作浪這幾年造成的遼夏隔閡,更重要的是想要找到一個更加穩固的靠山,元符三年(1100年)李乾順上書遼道宗,請求聯姻,但六十九歲的耶律洪基始終未允。直到第二年耶律洪基駕崩,其孫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繼位。李乾順又兩次遣使向遼請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對天祚帝一再稱頌李乾順,遼天祚帝才答應了婚事。崇寧四年(1105年)遼天祚帝封耶律南仙為成安公主,嫁李乾順為皇后。
今日已經無從知曉耶律南仙的父母到底是哪位宗親,總之看來和親對于哪個民族的政權來講,從來都是國家利益為重,而忽略和親女子的個人感受,不知道耶律南仙離開遼國故土的那一瞬間,心中到底想些什么,或許眷戀是唯一不變的,這也造成了她最后的悲慘結局。
由于耶律南仙對其他嬪妃很仁愛,對其他嬪妃所生皇子也愛護有佳,很得李乾順的賞識。耶律南仙作為遼國上邦公主下嫁西夏皇帝,崇寧四年(1105年)被封為后,或許是和她本來人品性格有關,也或許是和她并非真的公主有關,總之這個“公主”皇后并沒有那樣蠻橫霸道,也沒有依仗著自己母國的身份欺壓其他的妃子,并且耶律南仙和李乾順十分恩愛,耶律南仙于大觀二年(1108年)4月生下一子,取名李仁愛,被李乾順立為世子(太子)。并且耶律南仙頗會處理西夏國君及其后妃的關系,宣和五年(1124年),李乾順的愛妃曹賢妃生下一子,南仙請求取名為李仁孝(后來的西夏仁宗),《西夏書事》載:“宣和五年、夏元德五年九月,子仁孝生。仁孝,曹妃所生。生時異光滿室,成安公主見而愛之,請名‘仁孝’,令保母持至宮中,時撫摩不忍釋。”令保姆抱至自己宮中,撫摩愛之。由此可見她與其他妃子的親密關系。可以說這一時期耶律南仙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政和四年(1114年)一直被遼國統治的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諸部后接連擊敗遼軍,并在第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立大金政權。遼國屢戰屢敗,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耶律南仙憂慮祖國,懇請丈夫出兵相助。于是在宣和四年(1122年),李乾順派出5000兵馬援助遼西京,西京失守遂還師。五月,李乾順得知遼天祚帝逃入夾山,乃遣大將李良輔領兵3萬救援,與金將完顏婁室戰于宜川河畔,西夏兵大敗。七月,李乾順遣大臣曹價向天祚帝恭問起居,并饋贈糧餉。金兵給西夏國主李承乾下國書,讓西夏擒拿天祚帝,事成與西夏并分遼土,李承乾在金國強大的軍力下屈服,臣屬于金。
太子李仁愛因為母親是遼國公主,自然對遼親近,對父李乾順的屈膝事金行為很不齒,最終抑郁而薨。“宣和七年、夏元德七年九月,世子仁愛卒。 仁愛幼聰穎,長多材藝。初,金兵破遼,遼主西走,即慟哭,請兵赴援;宜水之敗,咄嗟者累月;及乾順臣金,泣諫不聽,悒郁而卒。公主傷遼亡,又痛世子,不食卒。”
耶律南仙接連受到國破子亡的打擊,可以想象金兵屠殺耶律宗室,耶律南仙必有許多親人慘死其中,對夫君李承乾很失望,子仁愛之死又讓其失去了依靠,最終,耶律南仙選擇絕食自盡。
作為后來人,確實無法評價西夏崇宗李乾順當時的決定的正確與否,畢竟他作為一國國君首先想到的是國家的利益,其他的一切皆可拋棄,而耶律南仙作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為遼、夏兩個國家的和平出嫁,又為夏、金兩個國家的和平而崩逝,薄命紅顏用自己的抗爭,為人們留下了這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