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
(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契丹源于東胡鮮卑,與同樣說蒙古語的室韋、庫莫奚是同族異種。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設置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并賜李姓。
907年(五代時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圣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大遼”。1125年被金朝所滅。
遼末,遼宣宗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滅。遼朝亡后,遼德宗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遼朝宗室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和后遼,最后東遼滅后遼,東遼則于1269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地區建立了小政權后西遼,1309年被伊爾汗國吞并。
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后吸收農耕技術,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分開管理,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并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
遼朝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后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1)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872—926)漢名億。契丹迭剌部人。
九世紀末,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長痕德堇可汘時,任撻馬狘沙里,統領親軍征服北邊部族。唐昭宗天復元年(901),選任聯盟夷離堇(軍事首長),進任于越。統兵進攻室韋、于厥及奚,又南下攻掠河東、代北等郡。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取代遙輦氏任聯盟長。末帝貞明二年(916),建立契丹國家,稱皇帝,年號神冊。
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設宮衛騎軍和州縣部族軍。繼續南侵代北及河北州縣,又向西征服諸游牧部落,直抵甘州(今甘肅張掖)。天贊四年(925),東征渤海國。次年正月,進圍渤海國都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迫降渤海國王大湮譔。在渤海國舊地建東丹國,封太子倍為東丹王。回軍途中病死扶余(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謚昇天皇帝,廟號太祖,墓號祖陵。
(2)遼太宗-耶律德光
(902—947) 契丹名堯骨。遼代皇帝。公元926—947年在位。遼太祖次子。
天贊元年(922),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天顯元年(926)遼太祖死,由太祖述律后立為帝,年二十五。十一年,領兵南攻后唐,立后晉石敬瑭為帝,得燕云十六州。會同三年(940),至南京(幽州,今北京)。連年領兵攻打后晉。大同元年(947)正月,攻下晉都開封。二月,建國號大遼。四月,自開封北返,行至欒城(今屬河北)病死。廟號太宗,墓號懷陵。
(3)遼圣宗-耶律隆緒
(971—1031) 契丹名文殊奴。遼代皇帝。公元982—1031年在位。遼景宗長子。
乾亨四年(982)九月景宗病死,繼皇帝位,年十二。年號統和。承天太后執政。統和元年(983),改國號為大契丹。二十二年,從承天太后攻宋,與宋訂立澶淵之盟而還。二十七年承天太后病死,始親政。修訂法律,釋免奴隸,設置二十四部,招燕薊漢人良工建中京城(今內蒙古寧城西)。在位時又西敗韃靼,使甘州(今甘肅張掖)及西州回鶻來貢。東侵高麗,許和。前后在位四十九年,是遼代的全盛時期。廟號圣宗,墓號永慶陵。
(4)蕭太后-蕭綽
(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契丹族,遼朝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
蕭綽為后族重臣蕭思溫之女,保寧元年(公元969年)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后,選為貴妃,五月冊立為皇后。保寧三年(971年),生遼圣宗耶律隆緒。遼景宗在位期間,蕭綽即參決軍國大事。
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賢去世,耶律隆緒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蕭綽開始27年的臨朝攝政生涯。統和元年(983年),耶律隆緒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蕭綽主政期間,重用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及韓德讓,在統和四年(986年)擊退宋朝軍隊對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進攻;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蕭綽以索要關南地為名與耶律隆緒共同親征伐宋,同宋朝達成了澶淵之盟。
統和二十四年(1006年),耶律隆緒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承天皇太后。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綽歸政于耶律隆緒。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宮,享年五十七歲,謚圣神宣獻皇后。次年,葬乾陵。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謚睿智(一說睿知)。
(5)韓延徽
(882—959)遼南京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字藏明。
初在唐節度使劉守光帥府,奉使契丹,遼太祖留參軍事。建策筑城郭以居俘降之漢人。建都邑宮殿,制定制度,多所謀畫。曾逃歸唐,旋又歸遼。遼太祖賜名匣列(契丹語,意為復來)。為守政事令。天贊四年(925)從征渤海,以功拜左仆射。太宗時,封魯國公,仍為政事令。改南京三司使。世宗時,遷南府宰相。穆宗應歷時致仕。追贈尚書令。
西夏
(1038年—1227年)是黨項人在中國西北建立的國家,由李德明-李元昊父子創建,祖上長期統治夏州,被封夏國公到夏國王,因此早期稱大夏(大是美稱),后又自稱邦泥定(音譯)國、白高大夏國、大白高國(美稱的提高)? 。因該時期東北也有夏國,宋人分別稱西夏和東夏。?
西夏的祖先黨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舊唐書》載:“黨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tàn)昌、鄧至后,黨項始強。
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后期與金朝并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990年李繼遷被遼朝封為夏國王 ,其子李德明追封父親為“皇帝”,是內部稱帝建國,但又接受遼的封號大夏國王、宋的封號夏國王,其子李元昊1038年對外稱帝是與遼宋徹底決裂。?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時期,大權掌握在梁氏母黨手中。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改革后,天盛年間出現盛世。?? 西夏于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于蒙古。
西夏疆域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陜西北部地區,占地兩萬余里。前期與遼和北宋經常發生戰事,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后期與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脅。從宋初李繼遷到李元昊建國,黨項社會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領主制的轉化? ,乾順以后進入封建地主制,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從清末開始,對于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斷發展,形成了十分熱門的西夏學。
(1)夏太祖-李繼遷
(963年—1004年)本姓拓跋氏,銀州(今陜西榆林米脂縣)人,出身黨項族平夏部,銀州防御使李光儼之子,李繼捧族弟,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宋朝曾賜名趙保吉。
史書載李繼遷幼年時即以勇敢果斷,以“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975年(北宋開寶八年、遼保寧七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繼遷族叔)愛其才,授年僅十二歲的李繼遷為管內都知蕃落使。982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李繼遷得知族兄李繼捧迫于族內壓力入朝,并交出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后,與弟李繼沖、親信張浦等人組織黨項各部叛宋。后來李繼遷派張浦帶著重幣到遼國,向遼圣宗表示愿意歸附,取得遼的支持。河西素來為北宋重地,遼圣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繼遷為定難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990年(北宋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李繼遷即位為夏國王。依遼的支持,李繼遷實力日強,不僅收復了故地,還奪取了西北重鎮靈州。
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李繼遷中吐蕃潘羅支之計,傷重而死,年僅42歲。葬于裕陵(今寧夏賀蘭山平羌堡西北5里處)。李德明即位后,追謚應運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廣德孝光皇帝,廟號武宗。其孫李元昊稱帝后,追謚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
(2)夏太宗-李德明
(981年-1032年)本姓拓跋,字阿移,銀州(今陜西省米脂縣)人,黨項族。西夏王朝的奠基人,[1]西夏太祖李繼遷長子,西夏景宗李元昊的父親。
李德明氣度深沉,頗有才干,善于權謀。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夏王。采用“依遼和宋”策略,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擊敗吐蕃和回鶻,奪取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打敗遼圣宗耶律隆緒,勢力范圍擴展至玉門關和河西走廊。對內專注于經濟發展,促進轄區內農業發展。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興州(今寧夏銀川)。天圣六年(1028年),冊立長子李元昊為世子。一生辛苦經營,不但保存祖先基業,并且不斷擴張勢力,為西夏建國奠下了堅穩基礎。
明道元年(1032年)去世,]終年五十一歲,安葬于西夏皇陵中的嘉陵。其子元昊稱帝后,追贈光圣皇帝,廟號太宗。
(3)夏景宗-李元昊
(1003—1048)西夏皇帝。1032—1048年在位。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西夏國王李德明子。衛慕氏所生。
通兵法、佛學、法律、漢文。年二十余,獨引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被立為皇太子。北宋明道元年(1032)嗣位,年號顯道,改唐、宋所賜姓為嵬名氏,自稱兀卒(意為青天子)。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
立官制,制禮儀,造文字,建蕃學,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轄二十二州。先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等地對宋作戰,又同遼戰于賀蘭山,俱獲勝,形成宋、遼、夏鼎立的局勢。十一年,在皇族與后族爭奪權力的激烈斗爭中,被子寧令哥刺殺。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4)夏末王-李睍
(1204年―1227年)黨項族,夏神宗李遵頊之孫,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西夏最后一位皇帝。
公元1227年春,蒙古軍進圍都城中興府,李睍堅守半年后,因城中糧食用盡,軍民大批得病,又遭強烈地震,城中宮室都被震塌,只得于農歷六月向成吉思汗奉上祖傳金佛和金銀財寶請降,要求寬限1個月再獻城。
李睍向蒙古請降后不久,農歷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并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獻宗驚憂而死后繼位,在位二年,國亡,后為蒙古兵所殺,葬處不明。
金朝
(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女真是靺鞨部落中的一部,靺鞨中文明程度最高的粟末靺鞨在八世紀初建立了渤海國,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黑水靺鞨”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地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后起兵反遼。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立國,國號金,建元“收國”。1125年滅遼朝,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后,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于蔡州。
金朝奠定了中國北方的疆域,對于確定后來中國北方的版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金朝鼎盛時期疆域包括東北、華北、關中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南至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西北與西夏并立;東北地區達外興安嶺,東臨日本海。
金朝的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還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金朝在文化方面也快速漢化,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金代院本為后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金朝初期采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后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制。軍事上采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華一統”的朝代。
(1)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1068—1123)金代皇帝。1115—1123年在位。漢名旻。女真族完顏部人。
遼天慶三年(1113)為女真各部的都勃極烈(都部長)。連敗遼兵于寧江州(今吉林扶余東面南小城子)、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天慶五年(1115),建金國,稱帝,年號收國。取遼黃龍府(今吉林農安),擊潰遼天祚帝親征軍。次年擊滅渤海人高永昌軍,招降保(今朝鮮新義州北)、開(今遼寧鳳城)等州的系遼籍女真人。天輔三年(1119)命完顏希尹創制女真文字。四年,取遼上京(內蒙古巴林左旗)。六年,取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南京(今北京)。次年,西逐天祚帝,病死途中。廟號太祖,謚武元皇帝,墓號睿陵。
(2)金太宗-完顏晟
(1075—1135)金代皇帝。1123—1135年在位。女真名吳乞買。金太祖弟。
收國元年(1115),輔太祖建國,為諳班勃極烈。天輔五年(1121),奉詔副太祖執國政。七年八月,太祖死,九月,即帝位。改元天會。天會三年(1125),滅遼,俘遼天祚帝。十月,南下攻宋。四年底入汴京,滅北宋,五年,俘徽、欽二帝北去。旋又大舉侵南宋,連年用兵。
在位期間,建立統治制度,改革勃極烈制,定勃極烈為四員,成為中樞軍政機構。燕云漢人地區采用漢官制度。北宋汴京地區,建齊國統治。朝廷舉行科舉考試,錄用漢人官員。軍事制度也仿遼、宋舊制,設元帥府統領,諸軍設都監。立賦稅制,設牛頭稅。命大批女真人遷往漢地,俘掠的漢人、契丹人遷移女真地區。天會八年立太祖孫合刺(熙宗)為諳班勃極烈。廟號太宗,謚文烈皇帝,墓號恭陵。
(3)金宗室-完顏宗翰
(1080—1137)。撒改長子。女真名粘沒喝,又譯粘罕。
早年參預擁立太祖阿骨打及對遼戰爭,隨太祖取燕京(今北京)。太宗時對宋作戰,為西路軍統帥。天會四年(1126),與東路軍統帥宗望會兵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下。次年四月,俘宋徽、欽二帝。遷移洛陽、襄陽、潁昌、汝、鄭、均、房、唐、鄧、陳、蔡之民于河北,另派婁室等人攻取陜西州郡。奉命南下,進兵東平,取徐州,襲宋高宗趙構于揚州。還朝,建策立太祖孫合剌(熙宗)為諳班勃極烈,受命為國論勃極烈,兼都元帥。熙宗即位,拜太保、尚書令,領三省事,封晉國王。病死。為開國功臣之一。
(4)完顏宗望
(?—1127)金太祖第二子。女真名斡魯補,又譯斡離不。
金建國前,每從阿骨打征戰,常在左右。天輔六年(1122),領兵追逐遼天祚帝,屢建軍功。隨太祖定燕京,為副都統。次年,領兵大敗天祚帝軍。天會三年(1125),受命自平州(今河北盧龍)攻宋,至三河縣,破郭藥師軍于白河。次年正月,圍困汴京城,迫宋上誓表稱侄。八月,為右副元帥,再攻宋。十二月,與左副元帥宗翰滅宋。軍還,病死。為開國功臣之一。
(5)完顏宗弼
(?—1148)金女真族完顏部人,本名斡啜,又作兀朮、斡出、晃斡出。阿骨打第四子。
早年從都統杲追襲遼天祚帝于鴛鴦濼(今河北張北西北安固里淖),又從宗望攻宋。宗望死,為宗輔副帥,所至克捷。宋帝奔江南,他率軍分道進攻,沿途擊破歸德、江寧各州縣,取越、湖、杭三州,逼宋帝入海。北撤時與韓世忠相持于長江黃天蕩,苦戰后敗宋兵。渡江北還,旋從宗輔定陜西。敗張浚于富平,攻吳玠于和尚原受挫。天會十五年(1137),為右副元帥,封沈王。天眷二年(1139),進拜都元帥。奏請誅撻懶,
收回與宋之河南、陜西地。金既置行臺于燕京,以他為太保,領行臺尚書省、都元帥如故,總軍事、民政大權于一身。再議南攻,自趨汴京,迭為劉锜、岳飛所敗。三年,渡淮,迫宋乞和,結為“紹興之盟”。還朝,進拜太傅,賜與金券。率兵北攻蒙古。七年為太師,領三省事,都元帥,領行臺尚書省事如故。死后封梁王,謚忠烈。
(6)金熙宗-完顏亶
(1119—1150)金代皇帝。1135—1150年在位。本名合剌。金太祖孫,宗峻(繩果)長子。
天會十年(1132),立為諳班勃極烈。十三年太宗死,即皇帝位。在位期間廢除勃極烈,改用漢官制度;敬禮宗室大臣。廢齊國,改革官制,加強相權,設御史臺,城會寧府,建號上京。又制定禮儀,造女真小字。朝中貴族紛爭,相互殘殺,宗磐、希尹等先后被害,權歸宗弼。宗弼死后,太祖子宗敏、太宗子宗本與盈歌子勗、宗干子亮(海陵王)相互傾軋。一度逐亮出朝。又殺裴滿后及貴族、妃嬪多人,人懷危懼,旋再用亮為平章政事。皇統九年十二月(1150年初),被亮等殺害于寢所。廟號熙宗,謚孝成皇帝,墓號思陵。
(7)海陵王-完顏亮
(1122—1161)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庶長子完顏宗干第二子。
皇統九年末(1150年初),殺熙宗,自立為帝,改元天德。即位后,殺同謀者完顏秉德、唐括辯、宗懿及金太宗子孫七十余人,多用漢人、契丹人、渤海人掌朝政。天德二年(1150),廢行臺尚書省。貞元元年(1153),遷都燕京(今北京),定五京制。正隆元年(1156)頒“正隆官制”,大量印鈔鑄錢,使南遷女真人與漢人雜處耕作。六年六月,率三十二總管之兵攻宋。十一月在揚州被部將耶律元宜等刺殺。世宗大定二年(1162),降封海陵郡王,謚號煬。二十一年,再降為海陵庶人。
(8)金世宗-完顏雍
(1123—1189)金代皇帝。1161—1189年在位。本名烏祿。金太祖孫,宗輔子。
初封葛王,海陵王時兩任東京留守。正隆六年(1161)十月,在遼陽稱帝,改元大定,隨即占據中都(今北京)。南征軍亦殺海陵王北歸。即位后,多次派兵鎮壓各族起義,擊敗宋軍。大定五年(1165),與宋議和。
在位期間廣泛吸收各族官員參預軍政,增損官制,注重守令之選,嚴密監察之責。經濟上,重農桑之利、放免二稅戶與奴婢、廣開榷場、規定商稅法、鑄銅錢、取消坑稅等。一時號為“小堯舜”。在位二十八年。廟號世宗,謚仁孝皇帝,墓號興陵。
(9)金章宗-完顏璟
(1168—1208)金代皇帝。1189—1208年在位。小字麻達葛,以生于金蓮川麻達葛山命名。金世宗之孫,允恭之子。
幼習女真語文及漢籍。大定二十五年(1185)父死,封原王。次年世宗賜名璟,拜尚書右丞相,立為皇太孫。二十九年,世宗卒,即帝位。次年,改元明昌。在位期間,定禮樂,修刑法,改官制,改進世宗朝各種制度,置提刑司,設常平倉,更定科舉,建孔子廟,修《大金集禮》《新定律令敕令敕條格式》,敕纂《遼史》并編輯案牘奏章長達二千卷。
好漢文化,遍搜圖籍及名人書畫。善書法,效宋徽宗“瘦金體”,能詩歌,被譽為“帝王知音律”之一人。命完顏襄等北攻韃靼等部,重開界壕。仆散揆等南敗宋兵,恢復兩朝盟約。后世稱為“尚志之君”。廟號章宗,謚英孝皇帝,墓號道陵。
(10)黨懷英
(1134—1211)金泰安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字世杰,號竹溪。
大定進士。累官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國史。預修《世宗實錄》及《遼史》,遷翰林學士。承安二年(1197),出知兗州泰安軍節度使,為政崇尚寬簡。次年,入為翰林學士承旨。能詩文,兼工書法。
(11)元好問
(1190—1257)金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字裕之。
興定進士。歷官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號遺山真隱,以著作自任,欲撰金史。時金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于張,愿為撰述,既而為樂變所阻而止。自以不可使一代史跡泯沒不傳,于是往來四方,采集金代君臣遺言往行,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錄之,積至百余萬言。構亭于家,著述其上,名曰“野史亭”。今所傳者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