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地方,永遠是神圣的,她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也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這就是延安,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圣地!
此生必去延安!那就是尋根,那就是朝拜,是所有中國人精神寄托抵達地,不可不去,不可不拜的靈魂家園。2019年5月29日,我們乘坐大巴,和一群同樣懷著敬仰之情的陌生人們,開啟了這次尋根和朝拜之旅。
? ? 01.軒轅廟、黃帝陵
汽車穿高速,過省道,從關中平原一路向西北,平川漸遠,地勢升高處,一座座不高的青山順勢出現在眼瞼,滿目青翠,這是傳說中黃沙滾滾,一片蒼涼的黃土高原嗎?印象中不是應該荒涼貧瘠嗎?怎么會蔥郁無邊呢?導游驕傲的告訴我們:“從2005年起,國家開始對黃土高原飛播造林,現在的黃土高原已經大部分地方都郁郁青青了。”原來如此,人類的力量是偉大的,只要努力,滄海桑田,舊貌換新顏完全不是問題!裸露的黃土基本上看不到了,植被覆蓋率極高,如此,幸甚!
抵達軒轅廟,時近中午,陽光暖暖,白云飄飄。軒轅廟下的小湖綠水蕩漾,順湖岸緩步拾級而上,古樸大門上書“軒轅廟”三個大字,懷著敬畏之心,我們步入中華民族始祖之廟,誠心參謁朝拜。
軒轅廟和黃帝陵是一體的,黃帝復姓軒轅,黃帝陵冢在廟的高處。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后,成為天下共主,華夏民族從蠻荒時代進入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受世人崇拜,其去世后,人們在橋山為其建造帝陵,以祭奠這位人文初祖。黃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東(坐西朝東),而是依據地理,背向西北,面朝東南,同橋山、子午嶺和號稱龍脈的昆侖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國地理的基本形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
黃帝陵內遍布柏樹,據說有八萬余株,千歲以上的三萬余株,其中“黃帝手植柏”五千多歲,是世界上最老的柏樹,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王”和“世界柏樹之冠”。
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自古以來,民間和官方每年祭拜,原來是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祭拜居多,因為這天是黃帝登龍之日,現在改為清明節祭拜。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不遠萬里來此尋根問祖,因為我們同祖同根,血脈相連。
在黃帝面前三跪九叩,終于參拜了這位最老的祖宗,從此,我也是拜見過老祖宗的人了。
? ? 02.黃河壺口瀑布
參拜了黃帝后,我們向黃河壺口瀑布進發。壺口瀑布位于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因黃河到此后,受兩側峭壁約束,河水收束于峽谷,形如壺口,故名之。 明代人惠世揚的詩句“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正是對壺口這一景象的真實寫照? 。壺口瀑布是陜西省除華山之外的第二大自然風景區,是中國第二大瀑布。
還是需要擺渡五公里左右,循著滔滔黃河水聲,遠望一條黃色巨龍奔騰而下,掀起濁浪滾滾,氣勢壯觀。以小跑的節奏奔向河岸,水霧頃刻間灑向身體,樂滋滋的接受黃河母親的洗禮。
黃河激流澎湃,濁浪翻滾,水霧漫天,聲震數里,在壺口這里,盡顯黃河之洶涌激蕩。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夜里,住宿于壺口鄉的一個旅游小鎮里。游客與導游自發放禮花,扭秧歌。在悶熱的小旅店里,隱約聽到遠處黃河拍岸聲,酣然入夢。
? ? 03.延安
凌晨五點,在導游的催促下,睡眼惺忪的拎著行李箱坐車出發。跟團就是這些弊病,趕行程搞得人困馬乏。行進三個小時后,滿眼的綠色山嶺在陽光下煜煜生輝,精神立馬元氣滿滿。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導游帶著全車旅客唱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原來是南泥灣到了,車子在路邊停留二十分鐘。眾人奔向河邊拍照不停。一個巨大而鮮紅的黨徽佇立在路邊,大巴車停了五六輛,大群游客一窩蜂的涌向黨徽。我抽空拍了個照,獨自走去田邊。
水田里剛栽種了秧苗,柔柔的搖晃。當年王震帶領三五八旅開荒種地,地開的不少,但能種水稻的只有幾百畝。當年的八路軍苦啊,平常都是小米飯南瓜湯,只有在上戰場時才能吃一口米飯,比過節還過節。我們今天的幸福真的是來之不易啊!
十點來鐘,進入了延安市區,遠遠看到了寶塔山。賀敬之的詩《回延安》不由回響耳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按照行程,首先到了王家坪八路軍總司令部駐地參觀。王家坪是一個山谷,八路軍總司令部就駐扎這里。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年,毛澤東從棗園搬到這里住了一年多,直到撤離延安。這里有軍委禮堂、作戰研究室,還有朱德、葉劍英等舊居。看那些窯洞和瓦房,條件真是艱苦,老一輩革命家們很過了些苦日子。
離開王家坪,又奔向了棗園。棗園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棗園原是一個地主家的莊園,后延安社會部搬入這里,改名延園。1944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搬入這里,當時的五大書記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都住在這里,在這里制定了若干計劃,寫了若干書,指導中國革命,引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稱之為革命圣地一點不為過。
參觀了棗園后,大家去看了一場大型實景劇《延安保衛戰》,劇場以實地為背景,表現了延安保衛戰前后延安軍民抗擊胡宗南大軍的英勇事跡,場景氣勢恢宏,真槍實炮,效果逼真。陜北大秧歌扭出民族風情,軍民生活戰斗場景歷歷在目。
延安,曾是中國革命心臟,延安精神指引我們取得了革命勝利,也將指引我們繼續取得更輝煌的成績。延安作為革命圣地,始終神圣莊嚴。
別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