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中學生時,放學回家的路上要經過一個窄窄的弄堂。弄堂口有個小小的書攤。我想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那里。天氣好的時候,西斜的日頭照進弄堂口,時常會有一兩束光落在木頭書架上,讓那幾排書泛出薄薄的金色。
我幾乎每天都會在那里停留一下,翻翻剛到的新書,再一次讀一讀我夢寐以求卻還沒買到的書籍,生怕它們哪一天突然被賣得一本不剩連老板都進不到貨了。當時我買書是被家里限制的,爸媽也不是不給我買,只是怕我光顧著看書把學習耽誤了,所以規定每月的買書量。
我在那個書攤上買過《張愛玲全集》、《王安憶小說集》、《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三毛和金庸的全部作品。
現在想來,那樣的生活單純快樂。每天除了完成學校任務就是看書,心無旁騖,只沉浸在書籍的世界里,用三毛經常說的話就是動不動就癡了過去!
后來升學工作結婚生子,一路走來,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波瀾。就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該做什么事情的年齡就做了那個年齡貌似應該做的事情。那些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和我基本沒什么緣分,仿佛我已經在書本的世界里游歷過那么多悲傷的坎坷的失望的糾結的奮斗著的和想象中的人生,現實世界就不用再經歷了一般。因此,從那個小書攤起步,這么多年下來,對書籍的感情有增無減。
我迷戀過書城和圖書館,上海書城和浦東新區圖書館確實很棒,不過現在我已經不太去了。因為現在有亞馬遜有kindle,太方便了,要看什么書搜一搜就行,有電子版就買電子版,沒有電子版直接下單,最快第二天就能到達我的手中。
方便是好處當然不用說,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不知不覺囤了太多書,完全看不完,有的書都忘記自己其實已經買過,尤其是電子書,又買了一次甚至兩次(建議電子書銷售時提醒讀者"您已經買過該書,請確認是否需要再次購買”^_^)。幾次下來才學乖,稍微熟悉點的書名都會先去kindle搜一搜,確認沒買過再下單。
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書單導讀推薦紛至沓來。我已經很嚴格的要求自己認真篩選,別買個書還成了剁手族。歷史類我一般會看羅輯思維的推薦(前兩天我發現熊逸推薦的也好),人文類小說類會看梁文道的推薦,其他的就不拘什么看緣分了。
有時候看了一本書覺得不錯,就會帶出挺長的書單。比如喜歡《紅樓夢》,看了原著還要看解讀,遠的有張愛玲的《紅樓夢魘》,近的有蔣勛的解讀(一下子就有八本),最近白先勇細讀紅樓夢也漸漸開始為大眾熟知。實際上還有歐麗娟的解讀,我是特別特別喜歡的,只是她在臺大開課,還沒有講完,只有喜馬拉雅上有音頻版。再比如喜歡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看完了發現,林達還有其他如《近距離看美國》系列一套四冊,還有《西班牙旅行筆記》等一共十本書。這樣子,就生生把愛讀書的我變成了剁手族!
很多人認為,讀書最重要的作用是學以致用,讀過的書不能給自己帶來實在的好處,那還不如不讀。說實話,除了單位里寫報告和寫年度小結時我比其他人速度稍快外,愛讀書這件事真的沒有給我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好處。以前沒有,以后也不太可能讓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我為什么還要花錢花精力花時間讀書呢?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有一天突然想通。做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我們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看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呢?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有人說看這些是要以學習成長為目的的說法。如果讀書這件事能夠給我帶來生活的改善財富的增長地位的提升,當然最好,我也會為之不懈努力。但是,如果讀書不能讓我獲得以上種種,我想我也會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因為成長應該還包括寬闊的眼界豐富的感情和強大的內心。而且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純粹帶目的的讀書,真的是書籍這樣事物的本來面目嗎?
就我來說,讀書是生命的延伸。虛構類書籍讓我讀到世事和人性所能達到的極致,非虛構類書籍讓我了解各種各樣的知識、體會別人眼中生活的滋味。閱讀,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在閱讀中,我的生活才有意義。
突然想起陳奕迅的那首《穩穩的幸福》,很貼切地表達了我此時的感受:
我要穩穩的幸福
能抵擋末日的殘酷
在不安的深夜
能有個歸宿
我要穩穩的幸福
能抵擋失落的痛楚
一個人的路途
也不會孤獨
我要穩穩的幸福
能用生命做長度
無論我身在何處
都不會迷途
是的,在愛書買書讀書的過程中,我獲得了——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