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已經不半價了,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以我此次雙十一購物經驗為例,我買的主要是生活用品,單件商品不超過120元,我對比了一下,大概比平時便宜5-20元。據說還有很多商家是提前半個月提價,以便在雙十一這一天造成半價假象的。
這樣掐指一算,如今的雙十一也就是個9折的概念。這個折扣,商場的普通會員就能享受到,何至于引起全民通宵奮戰?而這種狂歡氛圍的刺激,很容易讓人陷入“沖動購物”的狀態,本來是為了省錢,結果卻成了燒錢的“剁手族”。
“半價”的幌子,卻帶來加倍的支出。這樣明顯的“局”,大家卻沉迷其中,樂此不疲,讓我有興趣分析一下消費者們的心理動機。借本周的私塾共讀書籍《清醒思考的藝術——你最好讓別人去犯的52種思維錯誤》,我試著梳理一下這場購物狂歡背后可能存在的“思維陷阱”。
聯想偏誤
“11.11”原本是光棍節,天貓商城利用所謂的“單身狗”心理,硬生生造出了一個“購物節”?!澳慵拍瘑??”“買買買”,“你難過嗎?”“天貓半價治愈你。”
經過前幾年的強勢宣傳和實在讓利,大家心里逐漸形成了“雙十一”“購物節”“半價”的聯想,這種聯想已深入人心,哪怕如今半價不再,思維慣性卻還在。換言之,消費者被“馴化”了,到這一天,大家習慣性地逛淘寶,清空購物車,至于這個東西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是否真的半價,倒在其次了。
對比效應
有的人明明知道雙十一并非半價了,也知道了商家提價再降價的伎倆,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成了“剁手族”。這也不難理解,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大都建立在“對比”上。也就是說,我們心中原本有個“錨”,以此為標準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網民決定其消費行為的“錨”在于商品的原價,一個商品哪怕只便宜了2塊錢,他付賬時也會爽快很多。價格一對比,雖然沒有半價,但也便宜了啊,反正不吃虧,買吧。這種對比,讓人產生“占便宜”的錯覺。當然,如果買的東西的確是“需要”的,那無可厚非;若是沖動購物,則只能事后追悔了。
從眾心理
很多人明明沒有很強烈的購物需求,但看大家都在“買買買”,自己不愿意成為“異類”,便也上淘寶逛逛。琳瑯滿目的商品,加之極具誘惑力的圖片和宣傳語助推,購物欲就這樣被激發出來了。
有人是聽說別人在買某件東西,很劃算,轉念一想,自己可能也需要,便要了鏈接,果斷下單。但缺少“獨立思考”這一環節,買來的物品,是否真的“需要”且“實惠”,則有待檢驗了。
類似的情形屢見不鮮,在學生宿舍、清閑辦公室等聚集地尤為普遍。
稀缺謬誤
我們常常會對某種稀缺物品表現出特別強的欲望,于是,我們總喜歡買那些搶著要的東西?!半p十一”來臨之際,到處投放的廣告,以及曾親歷過熬夜搶貨的場面,都讓自己生怕錯過了心儀的物品,摩拳擦掌,期待凌晨時分的到來。
我記得前年,看上了一套衣服,模特穿上美極了,也確實比平時便宜。我一直惦記到雙十一到來,然而無論我如何手快,小碼還是在轉瞬間賣完。我悲憤交加地詢問客服,是否還會機會買到,對方告訴我,很多人拍了卻未付款,讓我繼續關注。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買到了??傻绞趾螅偣泊┝瞬坏绞巍R路m然好看,可秋天穿太熱,冬天穿太冷,很尷尬啊。為了“搶”,而忽略了其實用性,回頭來看,得不償失。
商家刻意制造出的緊張感會讓人腎上腺素飆升,若是沒搶到,便陷入極大的失落感中。這種情緒的起伏,會讓人丟失應有的理性。事實上,這種“稀缺感”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商品,從來都不是那么唯一和不可替代。
行動偏誤
這次雙十一,我本來打算買個家里急需的“拖把”了事?;仡^一想,寶寶預產期就快到了,趕緊百度一下產前需要準備的東西,紙巾、手帕、浴巾、塑料盆,來不及想到底哪些是真的需要,哪些是有替代品的,趕著這一天下單了。
我分析自己心路歷程,大致是這樣:“等待”可能會錯失時機,還是趕緊“行動”吧。我在尚不清楚“等待”和“行動”哪個更好的情況下,便選擇了行動。好像今天不買,就錯失了幾個億。待冷靜下來,已經下了十幾個單了……
至于后不后悔,我已經懶得想了!這一想,又將犧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不如靜待包裹們到來吧。
最后總結一下,“雙十一”,如果確有需要,是可以參與的,畢竟有一定的優惠。但如果是頭腦發熱,沖動購物,便須警惕這背后可能存在的“陷阱”了。
商家的“套路”我知道,理性消費,不做“剁手族”,噢耶~!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 第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