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老版的《三國演義》后,已很久未看到叫好又叫座的國產良心劇。最近《人民的名義》播出,給人感覺電視人的良心又回來了!
該劇被譽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劇”。播后口碑爆棚,豆瓣打出9.1的高分。能在豆瓣打分的基本上都是90后和00后,可見年輕人三觀也都挺正的,他們可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啊。從側面也說明,只要是好的作品,只要不手撕鬼子,國產電視劇還是有市場和群眾基礎的。
關于這部戲的報道已經很多,但都是寫內容本身,其實從戲外看這些老藝術家給大眾的正面教育更加深刻。他們在拍這部電視劇的過程中,就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以及對藝術的態度在向一些官員做了很好的榜樣:觀眾(人民)才是衣食父母,要想贏得觀眾(人民)的喜愛,就應該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什么應該干,什么不該干,不可辜負觀眾(人民)對自己的信任與期望!
這部戲的成功,離不開老藝術家精湛的演技和過硬的職業素養。
1.演員,精湛的演技對比官員,執政的能力。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扮演好省委書記,張豐毅專門找到云南省委領導取經,做看不見的功課,學習體制內是如何布置工作,如何開會等等。在這些老戲骨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只出現兩集的候勇,從吃面時淡定從容到下車時腿腳發軟,再到打開冰箱時瞬間痛哭,有時真感覺臺詞都是多余的,一個不經意的挑眉,一個空洞的眼神,或一個吞咽的動作,就已包含萬語千言,其精湛的演技真是把表演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
2.演員,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官員,道德品質和工作作風。
這部劇還讓人看到了一群老藝術家就像當年拍攝《三國演義》時,不沖著天價的片酬,更多的是沖著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愛,追求細節,追求真實,追求完美,最終為的只是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弘揚社會正能量,引導正確價值觀!
首先是導演對于細節的考究,體現在最大程度的實景拍攝上。片中,演員白志迪扮演的陳巖石老人回憶年輕時候入黨參軍,背上炸藥包走上救國戰場,為了拍攝這個五分鐘的片段,導演李路用了兩天三夜。
其次是這些老藝術家基本都是沒有片酬的友情出演。劇組中年齡最長的演員白志迪年過七旬,但全程拍攝時一個助理都不帶,也從不麻煩別人。白志迪表示能有這樣的好戲出演感覺別無所求。現場工作人員特別感觸,幫他背書包和倒茶水。
有場戲在拍李光復時他在淚流滿面,拍別人時他搭戲仍舊流淚滿面,導演看到既覺得欽佩,也特別心疼,因為李光復年紀已70歲了。
這不正是藝術的本身嗎,這不就是在追求藝術嗎?老一輩藝術家,他們和一般演員唯一區別也許就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他們知道獲得觀眾喜愛的根本---還是優秀的作品,而不是嘩眾取寵,不是沽名釣譽。
二
老藝術家很敬業很專業,他們身上的優良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人民的名義》這部戲具有很好的正面教育意義,但光靠教育和正面引導還遠遠不夠。
幸福源于對比,煩惱也源于對比。當求官員辦事的人比官員還闊綽的時候,他們又將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態?當官員手中擁有權力讓自己的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時,作為父母難道不會不動歪念?
權力的力量和豐盈的物質一次又一次地試探著人性的底線。當連字典里也出現“升官發財”這個詞,連拼音輸入法都是“升官發財”連拼時,請問,叫我們官員該如何自控?
幾年前,一位在省高院工作的朋友說過一句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當官就好比你已經都餓得發慌了,然后在你面前擺一盤包子給你管理,但是你卻不能吃。"
人民都希望看到更多的清官好官,但比起希望看到更多的清官好官,簡牛君更希望看到的是與時俱進的現代管理制度,更希望看到思想更先進的現代公民。